賀志力 熊 燕
糖耐量異常屬于中醫“脾癉”范疇,中醫治療脾癉的歷史源遠流長,特別是近十余年來,以糖耐康顆粒[1-3]為代表的中成藥開發、多種探索性治療方法的涌現,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必須承認,人們對糖耐量異常的重視遠遠不夠,真正在糖耐量異常階段就給予了干預的患者少之又少,很多患者以較快的速度就邁入了糖尿病的隊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壽命,大大加重了醫療負擔。中醫治未病思想源于中醫發展之初,已源遠流長數千年,在干預糖耐量異常方面,中醫藥及中醫特色療法有獨特的優勢。早在《素問·奇病論》就提出了脾癉之病名,并對其病因病機有了一定的認識,“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其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院內幾代名老中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以治未病理念研究脾癉(糖耐量異常)的病因、病機、病情發展規律及中藥治則,認為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脾癉的根本原因。目前大部分糖耐量異常患者均因素體脾虛,加上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復傷脾胃,至痰濕內蘊,再者氣不足無以推動血行,血液瘀滯,與痰濁交結,而致氣虛血瘀痰濁證,虛實夾雜為患,治療上當以“益氣健脾、化痰泄濁、祛瘀通絡”為主,并適當佐以“宣肺、補腎、疏肝”等法。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一科熊燕主任在此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獨創內服益氣泄濁通絡湯,聯合中醫特色治療方法耳穴埋針來干預糖耐量異常,以期達到防治糖尿病、優化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血脂、血壓,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益氣泄濁通絡湯聯合耳穴埋針干預糖耐量異常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采取篩查并隨機入組的方法,對2017 年 1 月—2020 年7月在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內一科就診的患者以自愿篩查的原則,選取篩查出的空腹血糖受損和或糖耐量異常并自愿參加本臨床研究的患者共 100 例,隨機分為針藥結合組(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采用非盲法觀察,入選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糖耐量異常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符合氣虛痰濁瘀阻證,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及糖尿病前期中醫證候、癥狀及辨證分型相關文獻分析[6,7],制定氣虛痰濁瘀阻證辨證標準;③年齡18~65歲;④自愿參與臨床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肺、腎、腦功能障礙者;②惡病質患者;③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④耳廓皮膚潰爛,不能行埋針治療者,對膠布過敏者;⑤智力低下及精神疾病患者;⑥對研究中任一藥物過敏者;⑦對疼痛特別敏感者及暈針者。
1.3 剔除與脫落標準剔除標準:①納入后發現在排除標準之列不適合參與本研究的病例;②在研究過程中服用了減肥藥、其他影響療效觀察的中藥、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藥物,影響結果判斷的病例;③納入后一直未曾按要求用藥的病例;④納入后無任何可分析資料的病例。脫落標準:①受試者服藥依從性>120%或<80%的病例;②發生嚴重不良事件,不宜繼續進行試驗;③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試驗、失訪或死亡的病例;④資料不全、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斷者。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規范的運動與飲食指導,飲食指導以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同時增加維生素及纖維素攝入為主,運動指導依照“三五七”方案,“三”指每日步行3 km,并于30 min左右完成,“五”指每周運動5次,“七”指運動強度達到中等量(運動時心率+年齡等于170 次/min左右)。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益氣泄濁通絡湯聯合耳穴埋針治療。中醫益氣泄濁通絡湯藥物組成:生黃芪30 g,黨參 15 g,白術12 g,茯苓10 g,山藥20 g,莪術10 g,山楂15 g,丹參30 g,法半夏10 g,陳皮8 g,地龍10 g,生地黃15 g,川芎10 g,決明子15 g,澤瀉12 g,淫羊藿10 g,水蛭6 g,荷葉15 g,紅景天6 g,黃連6 g。共20味中藥。所有中藥均采用新綠藥集團顆粒劑,每次1格,每日2次,100 ml開水沖泡后服用。同時給予耳穴埋針,取內分泌、腸、脾、胃、肺、腎、三焦穴,常規耳廓局部消毒,將撳針留于相應耳穴上并每日給予適當按壓,使耳廓局部有脹痛感,3 d一次,兩耳交替治療。療程12周,比較2組治療前后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餐后1 h、餐后2 h血糖情況。
1.5 觀察指標體質量指數、75 g無水葡萄糖耐量試驗及肝腎功能、血常規及不良反應等。

2.1 無水葡萄糖耐量治療12周后,觀察組5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復查75 g無水葡萄糖耐量試驗結果恢復正常,對照組5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恢復正常。
2.2 體質量指數觀察組患者體質量指數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指數比較 (例,
2.3 血糖改善情況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糖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與餐后血糖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觀察組有3例患者在服藥初期有胃部不適、惡心感,經調整服藥時間后緩解,另有5例患者在治療初期訴耳穴埋針后出現耳廓疼痛,考慮為按壓方式不對及揉搓耳朵所致,調整按壓方式等后即緩解。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為期12周的治療,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肝、腎及血液系統不良反應。
熊燕主任中醫師是江西省名中醫,全國第六批名老中醫學術傳承指導老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40年,臨床經驗豐富,對于糖尿病,她主張防重于治。因此,我科非常重視糖耐量異常的篩查,尤其是對于肥胖體質者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耐量異常隸屬于中醫“脾癉”范疇,脾癉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主要責之于脾,標實主要在于痰濕瘀阻,故自擬益氣泄濁通絡湯干預本病,該方由六君子湯化裁而來,全方由生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法半夏、陳皮、山藥、莪術、山楂、丹參、地龍、生地黃、川芎、決明子、澤瀉、淫羊藿、水蛭、荷葉、紅景天、黃連組成。方中以六君子湯健脾益氣、化痰祛濕,配黃芪以增益氣健脾之效,山藥、生地黃、淫羊藿補腎泄濁,山楂、荷葉、草決明泄濁排毒,川芎、地龍、丹參、莪術、紅景天活血和血,祛瘀通絡化濁,澤瀉滲化濕濁,并使邪有出路,佐以少量黃連,既可清熱祛濕,又可防淫羊藿等溫燥之弊,全方配伍精當,有守有攻,共奏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泄濁通絡之功。近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8]不僅可改善胰島素抵抗,還能改善游離脂肪酸對胰島p細胞的脂毒性,保護胰島β細胞。紅景天[8]可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并有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黃連[3,8]有明顯的降糖降脂作用。耳穴是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區域,耳與經絡臟腑均密切相關,如《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亦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從經絡循行上來講,手太陽、手陽明、手足少陽經均入耳中,陰蹺脈、陽蹺脈并入耳后,足陽明上耳前,足太陽至耳上角,陽維脈循頭入耳。人體臟腑經絡病變時,常可在耳廓相應部位出現敏感點。為了方便臨床與科研,我國制定了國家標準GB/T1372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該標準羅列了93個耳穴,臨床應用時記憶相對困難,熊燕主任認為應分區記憶,因穴位眾多,耳朵大小有限,相鄰相近穴位常難以區分,故臨床選穴一定要借助探棒以精準定穴。糖耐量異常,耳穴治療時,以補虛為主,泄實為輔,故選脾、腎、肺、胃、腸、三焦及內分泌,在相應部位用探棒精準選穴后,再將撳針埋于相應部位,3 d一換,每次選取一側耳朵施術,以達到持續針感效應,耳穴埋針相較于耳穴壓豆對穴位刺激更強,且不易脫落而影響療效。針藥相合,內外合治,以共達補虛泄濁,內通外達之效。中醫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指導,注重未病先防,在糖尿病的防治上有獨特優勢。近20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如果在糖尿病前期階段我們就給予適當的干預,以延緩甚至逆轉其病程,這樣不僅可以使患者明顯受益,也大大減少了醫保支出,提高社會及經濟效益。中醫干預糖耐量異常從調理體質著手,無毒副作用。本研究證明中醫益氣泄濁通絡湯聯合耳穴埋針可有效調節患者血糖,同時降低體質量,改善胰島素抵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