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麗虹
脊柱骨折患者術后易發生尿潴留,主要是由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到一定損傷,術后長時間臥床休息,限制患者日常活動,易出現軀體功能障礙、排尿困難等癥狀,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影響術后康復[1,2]。中醫認為,脊椎骨折術后尿潴留屬于“癃閉”范疇,多由脊柱骨斷筋傷后血溢脈外,阻滯氣機,致使血瘀氣滯,膀胱氣化不利或腎元虧虛所致[3]。中醫特色護理干預從整體觀念出發,給予患者飲食調護、耳穴壓豆等多樣化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尿液排出,減少尿潴留發生。本探究予以脊椎骨折術后尿潴留患者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旨在探討其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9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8例)。本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觀察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58.64±5.62)歲;骨折部位:頸髓骨折21例,腰骶髓骨折13例,胸髓骨折14例;受傷原因:重物砸傷18例,高空墜落傷19例,交通傷11例;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殘損分級:A級15例,B級14例,C級12例,D級7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58.66±5.60)歲;骨折部位:頸髓骨折20例,腰骶髓骨折12例,胸髓骨折16例;受傷原因:重物砸傷19例,高空墜落傷17例,交通傷12例;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殘損分級:A級16例,B級15例,C級13例,D級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開放性骨折診斷與治療指南(2019版)》[4]中脊柱骨折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I檢查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30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嚴重認知和行為障礙者。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協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術后嚴密監測患者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出現異常立即匯報醫生處理;依據患者身體情況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行踝泵運動、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聽流水聲,以促進排尿,排尿時異性回避。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特色護理:①情志護理。認真傾聽患者主訴,了解其心理變化狀況,告知患者術后臥床休息和床上排尿的重要性,講解床上排尿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列舉術后恢復良好病例,采用五音入五臟方法,播放優美、柔和音樂,以調節患者情志。②針刺治療。采用碘伏常規消毒皮膚,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選擇腎俞、足三里、中極、陰陵泉、三陰交等穴位,進針得氣后調節針感,留針15~30 min,留針期間密切詢問患者感受,防止暈針。③穴位按摩。操作者采用四指指腹由外向內環形按摩患者下腹部,擠壓膀胱,注意手法輕柔、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感到酸、麻為宜,5~10 min/次,1次/d;采用拇指指腹按揉天樞、中脘、大橫、下脘等穴位,各個穴位按摩60 s,按摩關元、足三里、氣海、三陰交等穴位2 min,采用拇指指腹輕柔背俞穴雙側腎俞、三焦俞、膀胱俞各4次,10~15min/次,1次/d。④飲食調護。腎陽虛者多食羊肉、泥鰍進行食補,氣淋者以清淡、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食物為主,多食蘿卜、柑橘、冬瓜等理氣之品,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量≥2000 ml,飲水后督促患者盡快排尿。⑤耳穴埋豆。常規消毒患者耳廓,采用鑷子夾取1粒王不留行籽,粘貼于0.6 cm×0.6 cm的防水醫用膠布中央,選取交感、皮質下、神門、膀胱、尿道等穴位,將膠布粘貼于上述穴位,留籽24 h;患者自覺有尿意時,護理人員采用拇指指腹和食指指腹按壓所選穴位正面和背面,每個穴位30~50次,指導并教會家屬自主按壓。
1.4.2 觀察指標①記錄2組患者自主排尿時間、護理前和護理1周后殘余尿量。②于患者出院前發放院內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57,重測效度為0.865,問卷發放96份,現場收回96份,收回有效率100%,從服務態度、操作技術、中醫護理、心理疏導4個維度評價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每個維度均有5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法,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護理越滿意。
1.4.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患者干預1 h后能夠自主排尿,且尿液能夠排盡;有效:干預1 h能夠自行排尿,但膀胱內尿液無法排盡或干預1~2 h后能夠自行排尿且能夠排盡尿液;無效:干預2 h后仍不能自主排尿,患者膀胱充呈半球狀,小腹脹痛難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48×100%。

2.1 2組患者尿潴留情況比較干預前2組殘余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1周后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自主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尿潴留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療效比較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例,
尿潴留是脊椎骨折術后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多數脊柱骨折患者未經臥床排尿訓練,臥床休息期間易出現排尿困難、小便失禁等癥狀,中醫認為,脊柱骨折后尿潴留的發生與中醫之腎、膀胱氣化失職,水道無法通調有關[5,6]。常規西醫護理對尿潴留患者多采取導尿處理,不僅會增加尿路感染風險,加重患者痛苦,還會影響患者術后康復。中醫特色護理干預秉承人體為有機整體的護理理念,從穴位按摩、耳穴壓豆、飲食調護等方面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從經絡等微觀層次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1周后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自主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中醫特色護理干預能夠縮短脊柱骨折尿潴留患者自主排尿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排尿,提高護理滿意度。脊柱骨折多由外部暴力造成的損傷,多數患者伴有不同的心理和精神障礙。中醫特色護理干預給予患者情志護理,能夠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轉移和避免不良情志刺激,幫助患者盡快完成角色轉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使其積極配合中醫護理,患者情志開朗暢達,臟腑和經絡能夠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為術后康復奠定良好基礎[7,8]。耳穴壓豆依據中醫經絡和臟腑辨證,王不留行籽具有消腫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利用經絡傳導作用,刺激神門、膀胱等耳廓特定穴位,能夠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運行氣血之效[9]。穴位按摩通過手法良性刺激和體外壓力傳導,能夠疏通經絡,同時配合尿道、膀胱等相應穴位,可調節膀胱氣化功能,緩解尿道括約肌痙攣,促使尿液快速排出。針刺療法具有操作簡便、無不良作用,易于患者接受,能夠調和氣血、培補氣血,緩解患者排尿困難,利于膀胱氣化,促進水液運行而達到利小便之效[9]。中醫還有藥食同源之說,蘿卜具有清熱生津、護腎利水之效,飲食調護不僅能夠滿足患者機體所需營養,還能達到通調水道、補中益氣、滲水理氣之功效。上述中醫措施聯合使用,能夠起到協同作用,促使患者尿液盡快排出,有助于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應用于脊柱骨折尿潴留患者,能夠促進患者尿液排出,縮短自主排尿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