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鳳麗 鄭啟剛 施能兵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關節疾病,主要特征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主,其中以關節邊緣、軟骨下骨質的反應性變化為其主要病理特點,臨床表現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腫大和功能障礙居多,影響了10%~12%的成年人生活,在今后的20年,大約增長50%。有研究表明,炎癥機制所導致的疼痛直接影響到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OA在絕經期婦女發病率更高[2]。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調肝補腎湯治療絕經后膝關節OA的療效及對炎性指標的影響,為該病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收集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婦科和骨科門診及住院的絕經后膝關節OA患者,共56例。治療組28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50.25±12.28)歲;病程8~96個月,平均病程(46.18±15.36)個月。對照組28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51.25±13.58)歲;病程10~103個月,平均病程(52.14±18.25)個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膝關節OA的診斷標準[3]:①近1個月內出現膝關節反復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檢查2次)清亮、黏稠,WBC<2×106個/L;④中老年患者≥40歲;⑤晨僵≤30 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可診斷膝關節OA。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絕經后的女性患者;②年齡45~75周歲;③2周內未服用其他止痛藥物者,或者服用其他止痛藥物,經過了2周的洗脫期患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有嚴重的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肝功能受損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調肝補腎湯(白芍30 g,枸杞子30 g,烏梢蛇20 g,杜仲15 g,淫羊藿15 g,續斷15 g,菟絲子15 g,補骨脂15 g,當歸15 g,懷牛膝15 g,木瓜15 g,桂枝、獨活各10 g,炙甘草10 g)。關節脹痛,加烏藥15 g,川芎10 g,雞血藤20 g。關節刺痛,加蜈蚣1條,骨碎補10 g。關節紅腫,加土茯苓20 g,忍冬藤1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每日2次口服,共2周。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常規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中醫整體護理和刮痧、穴位按摩。
1.4.2 常規護理方法2組予以患者入院后進行宣教,遵醫囑進行發藥。患者入院后進行關于骨關節炎的基本介紹,告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評估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既往緩解疼痛的方式,以保持舒適的體位。安慰患者,轉移其注意力。生活上,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如活動不便,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自理活動。在飲食上,多食用清淡食物,注意勞逸結合。加強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交流,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4.3 中醫整體護理①常規護理方法如上。②穴位按摩。每日在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局部按壓10 min,以酸脹為度,每日2次。③刮痧。在膝關節疼痛部位使用牛角刮痧板,使用紅花油為刮痧油,順經絡方向,以“出痧”為度。避免皮膚破損。④適寒溫。根據天氣溫度情況和患者的自身感受,保持膝關節溫暖。⑤調暢情志。患者常有疼痛等不適,易導致肝氣郁結,幫助患者答疑解惑,使用語言開導患者,緩解精神上的痛苦。
1.5 觀察指標癥狀積分、 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IL-1、IL-6。
1.6 療效評定標準①臨床控制: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積分減少≥95%,X線顯示正常;②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不受限,積分減少≥70%,<95%,X線顯示明顯好轉;③有效: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積分減少≥30%,<70%,X線顯示有好轉;④無效:疼痛等癥狀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積分減少<30%,X線無改變。

2.1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例數24例,總有效率85.71%,對照組總有效例數19例,總有效率67.86%。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對照組癥狀積分、IL-1和IL-6較治療前有改善,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組的癥狀積分、CRP、ESR、IL-1和IL-6指標均有改善且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例,
2.3 2組患者不良作用比較2組均未出現血常規、肝腎功能受損。
《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濟陰綱目》還指出:“婦人以血為主,天真氣降,壬癸水合,腎氣全盛,血脈流行”。由此可見,婦女絕經后出現OA主要病機為肝腎虧虛,血不養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肝腎逐漸虧虛,其中以齒、發、骨為最明顯的標志。《女科切要》說:“經閉為女人病者,蓋因女子以血為主也”。因此,絕經后女性應著重于調補肝腎,以養陰血。方中白芍益氣養陰、柔肝止痛,枸杞子補肝腎,兩者同為君藥,肝腎同治,以陰為主。杜仲、淫羊藿、續斷、菟絲子、補骨脂同為臣藥,著眼于補腎陽。與君藥相伍,調補陰陽。但是不宜運用過于燥熱之品,以免耗傷氣血。如《沈氏女科輯要·月事不來》所說:“后人但知彼血枯為血虛,而不知血得熱則瘀”。如隨著病程的進展,久病入絡,以當歸活血化瘀,烏梢蛇靈動走竄之性甚強,與當歸相伍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懷牛膝引藥下行,木瓜味酸,舒筋活絡、柔肝止痛,獨活祛風止痛,桂枝溫通經絡,炙甘草調和諸藥。因此,本方以調補肝腎,養血活血,祛風止痛。兼顧了痹癥中風、寒、濕、瘀諸邪對經絡的損傷。
現代研究也證實,白芍具有抗炎的作用,與桂枝配伍,抗炎作用顯著增強,兩者具有協同作用[5]。枸杞多糖可以顯著降低骨質疏松癥的高骨代謝狀態[6]。補腎中藥,如杜仲、淫羊藿等對原發性骨質疏松可提高骨密度、緩解骨痛、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7]。烏梢蛇水提液對AA大鼠關節炎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治療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炎性細胞因子實現的[8]。
《素問·痹論》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因此在護理上,要注意關節保暖。在絕經期后,以肝腎虧虛為主。如《濟生方·痹》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脈,足三里為足陽明胃之合穴,四總穴之一,有健胃補血之功,以促血行。三陰交為脾、肝、腎經交會之穴,具有調補脾、肝、腎之功。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穴位,同時也為八會穴之一,《難經·四十五難》云:“筋會陽陵泉”。通過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穴位的按摩,以達到養肝腎、健脾胃、行氣血之功。刮痧是我國傳統治療手法的一種,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膝為筋之府”,經過膝關節的經脈包括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因此通過對膝關節諸筋刮痧,配合紅花油為介質,有明顯的緩解疼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調肝補腎湯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并且可以通過改善炎癥指標來達到治療目的,加上適當的護理措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觀察,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