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雪萍
江西省胸科醫院病理科,江西南昌 330006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病發率與病死率,發病機制主要與患者吸煙、工作環境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常表現為胸部疼痛、痰血、咳嗽、低熱與呼吸困難等,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約占80%,術后5年生存率較低,即使是Ⅰ期患者接受腫瘤完全切除術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在術后復發,而微轉移是造成患者易反復與轉移的預后指征,但該情況很難用臨床常規病理學檢測確診,常隱匿在原病灶之外的組織中[1]。逆轉錄聚合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 chain reaction,RTPCR)技術對腫瘤細胞有較高的靈敏度,可在10 個單個核細胞中準確檢測出腫瘤細胞,是臨床實體瘤完整性中微轉移的常用措施[2-3]。本研究以RT-PCR 技術檢測外周血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9)、肺特異性X基因(lung-specific X gene,LUNX)、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mRNA 表達情況,探究其對NSCLC 患者早期轉移的診斷價值。
選取江西省胸科醫院病理科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52 例NSCLC 患者,術前均進行抗腫瘤治療,排除患有其他惡性腫瘤或其他腫瘤肺部轉移者,均經臨床病理學組織確診。其中男28 例,女24例;年齡32~75 歲,平均(52.31±3.22)歲;經胸片、胸部CT掃描、B 超等檢查進行臨床分期判定:Ⅰ期17 例,Ⅱ期21 例,Ⅲ期14 例。以同時期入院體檢的30 例正常體檢者作為參照組,其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30~68歲,平均(52.66±3.5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且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于治療前抽取肺癌患者與正常體檢者的靜脈血5 mL,以淋巴細胞分離液(天津灝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將有核細胞分離,清洗后,離心(離心半徑為10 cm,離心轉速為3000 r/min,離心時間為15 min)取上清液;保存在1.5 mL 無菌Ep 管中,然后加入1000 μL Trizol(Invitrogen 公司)消化,經氯仿抽提,異丙醇沉淀總RNA,經75%乙醇漂洗,氣干后加入15 μL 無菌DEPC 水將其溶解,行逆轉錄反應(嚴格遵循說明書操作)。
記錄兩組外周血CK19、LUNX、CEA mRNA 表達陽性率,具體測量方法:將10 μL PCR 產物與β-actin PCR 產物、1.7 μL 澳酚上樣緩沖液混勻,將其加入1.5%瓊脂糖凝膠上,以100 bp Ladder Marker 加樣,然后將其作為分子量標志;保持恒壓80 V,電泳40 min,行EB 染色,于UVB 凝膠成像系統下攝片,測量各條帶熒光強度。并分析細胞分化程度、TNM 分期與NSCLC患者各項外周血腫瘤標志物mRNA 表達的關系。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多組間率的整體比較采用χ2檢驗,多組間率的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 方法矯正,檢驗水準α=原α水平/比較次數,即0.05/3=0.0167。
NSCLC 組外周血CK19、LUNX、CEA mRNA 表達陽性率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外周血CK19、LUNX、CEA mRNA 表達陽性率的比較[n(%)]
三種分化程度的CK19 mRNA 陽性率、CEAmRNA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分化程度的LUNX mRNA 陽性率低于中、低分化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7);而中、低分化程度的LUNX mRNA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67)(表2)。

表2 細胞分化程度與NSCLC 患者各項外周血腫瘤標志物mRNA表達的關系[n(%)]
三種TNM 分期的CK19 mRNA 陽性率、CEA mRNA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Ⅲ期的LUNX mRNA 陽性率高于Ⅰ期、Ⅱ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7);而Ⅰ期、Ⅱ期的LUNX mRNA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67)(表3)。

表3 TNM 分期與NSCLC 患者各項外周血腫瘤標志物mRNA 表達的關系[n(%)]
肺癌是目前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大部分患者為NSCLC。近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與腫瘤疾病的深入研究,于早期與中期實施肺癌手術切除,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且成功率較高,但患者5年的生存率總徘徊在20%左右[4-5]。有數據表明,NSCLC 患者預后的改善,與其腫瘤細胞轉移有密切關系[6-7]。而腫瘤轉移需多個步驟,主要是經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進行轉移,屬于惡性腫瘤的發展過程,可播散并存在患者的血液、淋巴、骨髓與各組織器官中,且尚未形成的轉移性結節無明顯臨床特征,經常規的病理學與影像學等方法檢測很難發現[8-9]。目前臨床針對肺癌轉移情況主要以影像學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癌細胞可能是患者術后腫瘤全身轉移的根源,其外周血中的癌細胞則預示腫瘤具有轉移傾向,是表明患者腫瘤轉移與復發的重要表現[10-11]。目前臨床實施的外周血特異性腫瘤標志物mRNA 表達檢測NSCIC 微轉移情況,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其標志物主要為CK19、CEA、LUNX 等[12-13]。
本研究以52 例NSCLC 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上述外周血特異性腫瘤標志物mRNA 表達為指標實施檢測,其中NSCLC 患者CK19、LUNX、CEA mRNA 的陽性率分別為38.46%、57.69%、44.23%,與參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若在患者外周血檢測到CK19、LUNX、CEA mRNA 表達,則表明患者體內有完整的癌細胞存活。同時對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 患者腫瘤標志物mRNA 表達陽性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LUNX mRNA 陽性率隨分化程度升高而降低,高分化程度患者低于中、低分化患者(P<0.0167),而三種分化程度的CK19 mRNA 陽性率、CEAmRNA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LUNX mRNA 診斷效能優于CK19、CEA mRNA。對不同分期的NSCLC 患者腫瘤標志物mRNA 陽性率進行比較,發現LUNX mRNA 陽性表達率隨著臨床分期的加重而增高,Ⅲ期的LUNX mRNA 陽性率高于Ⅰ、Ⅱ期(P<0.0167),表明NSCLC 患者的分期愈晚,肺癌細胞脫落至血循環的危險性愈大。本研究結果證實,以LUNX mRNA 表達作為NSCLC 患者的微轉移提示指標,可發揮顯著的敏感性與特異性。而肺癌患者外周血中LUNX mRNA 表達可能來自轉移癌細胞,可準確提示腫瘤的轉移傾向,解釋了臨床部分患者早期無任何轉移征象腫瘤,經手術完整切除后仍會在短時間內復發或轉移。故LUNX mRNA 可作為NSCLC微轉移檢測的分子標志物[14-15]。雖然微轉移是形成遠處轉移的必要條件,但有少量的腫瘤細胞檢出,并不代表最終會形成顯性轉移,其中腫瘤細胞自身生物學特性、局部微循環與機體免疫等情況均是重要的影響原因,若檢測出腫瘤細胞,則預示著患者有發生轉移的危險性。隨著臨床生命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分子生物學技術日益完善,再加上其他新興技術的推廣,必將會為腫瘤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條件,因此在日后需深入探究NSCLC 外周血特異性腫瘤標志物mRNA表達與微轉移的關系,對患者病程進展、預后評估與臨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微轉移的臨床意義需更深層次的論證,后期需對肺癌患者進行密切隨訪,從而深入明確mRNA 陽性表達與腫瘤轉移、預后的關系。當然臨床一次的檢測結果為陰性,并不代表患者無腫瘤微轉移情況,因腫瘤細胞可間斷的脫落進入循環系統,且在短時間內會被機體的免疫系統破壞,故針對患者腫瘤細胞微轉移情況仍需多次反復檢測,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與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