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靜 劉麗萍 邢美佳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手術室,福建三明 365000
通常情況下,骨科手術的整個過程執行無菌操作,而手術實施期,患者的機體組織、手術切口暴露在外,且時間較長,易接觸細菌,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對于患者的恢復極為不利,嚴重時危及生命安全[1-2]。通過分析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加強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極為必要[3]。本研究選取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分組實施常規護理與手術室護理干預,并對其在康復階段分別常規護理與快速康復理念護理,探討護理干預對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應用意義。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收治的108 例骨科無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單雙號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54 例)與觀察組(54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23 例;年齡27~79 歲,平均(56.78±14.73)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17 例,大專及以上23 例;手術類型,閉合性骨折手術6 例,脊柱手術21 例,關節置換術27 例。觀察組中,男32 例,女22 例;年齡26~78 歲,平均(57.46±15.27)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8 例,大專及以上21 例;手術類型,閉合性骨折手術7 例,脊柱手術22 例,關節置換術25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已確定為骨科疾病,病情較嚴重,需接受骨科無菌手術治療者;②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況與理解能力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慢性病患者;②存在乙肝、丙肝、HIV攜帶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患者均由同組醫師實施骨科無菌手術治療。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術前、術后配合工作,進行基礎性健康教育。觀察組采取手術室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管理與準備 在實施手術的前1 d,到病房探望患者,對其營養狀況、身體指標等觀察與評估,如存在水電解質平衡異常、貧血時,應及時報告主治醫師,確保患者水電解質平衡,貧血改善后方可進行剪切制備皮膚。指導患者接受各類系統性檢查,準確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病情及并發癥等,確定治療方案。手術前應避免患者皮膚損傷,預防感染等不良情況,確定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均滿足手術要求后方可進行手術。要求參加手術的醫務人員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更換手術室鞋帽,嚴格洗手規程,適當控制手術室的人數。術前對手術室的空氣、環境進行檢查,加強空氣凈化管理。適當調整手術室的溫度,保持溫暖狀態,預防患者體溫過低而產生不良影響。
1.2.2 術中護理干預 確保完整的手術器械、敷料等,嚴格審查與有效消毒,對于人員進出實施必要的限制。確保整個手術中實施無菌操作,手術室的光線柔和、適當的溫、濕度,與患者親切交談,讓其保持放松的狀態。要求實施手術的醫師具備良好職業習慣,手術流程規范操作,有效避免操作上的錯誤。手術器械、器具的滅菌工作應當嚴格執行,確保手術室所使用的高溫儀器均使用壓力蒸汽滅菌方式予以滅菌。如為外部植入裝置可由消毒供應中心嚴格處理,指派專業人員予以清潔、消毒、干燥、檢查、包裝、滅菌、生物檢測后才可使用。國外儀器則必須由消毒供應中心人員送達手術室,并移交手術室護士。手術開始前20 min,護理人員對于手術臺上所需消毒器械項目進行嚴格檢查。
1.2.3 術后護理干預 幫助患者采取舒適正確的體位,仔細觀察其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對于切口、皮脂腺附近的毛發、污垢等實施有效操作,預防脂肪液化等不良反應。加強手衛生管理,建立相關機制,規范手術洗手系統、流程,并落實監督責任制,定期進行細菌抽樣監測。
觀察并記錄兩組的手術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可通過拍片檢查明確局部已經存在有明顯骨痂生長)及護理滿意度等。
對于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評分表發放于患者,信度系數(Cronbach′s α)0.860,問卷回收率100%,內容涵蓋護理服務的落實情況、護患關系、工作責任心、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的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54 54 50.14±2.21 37.62±2.32 28.7138 0.0000 54.23±6.59 46.96±3.78 7.0320 0.0000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價及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的比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建筑事業更是日新月異,這導致骨科疾病患者逐年增加,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式,而切口感染事件頻發[4]。通過分析可知,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①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年齡段、基礎性疾病等個體差異性較大,手術時間因此而延長,這是造成細菌進入切口的關鍵性因素[5]。②術前準備工作不完善,有些患者自急診轉過來,術前往往無足夠的準備時間,加之病情評估不充分,極易導致切口感染[6]。③手術期需多次更換手術器械,易增加空氣中的微生物菌落總量及細菌濃度,污染手術環境,而手術切口的創傷直接影響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與血液循環,增加感染發生的概率[7]。常規護理干預更多關注患者的病情,工作中對于切口感染的預防有所欠缺[8]。基于此,推行手術室護理干預,結合感染誘發因素,要求醫務人員工作期不可疏忽大意,必須嚴格遵守手術操作規程,正確消毒殺菌方式,對于手術器械原則上用高壓蒸汽來滅菌,對于一次性使用的工具須指定專柜存放,且控制離地超過30 cm[9-10]。加強術前準備、術中管理、術后的預防等護理措施,對于工序較多、時間較長手術,可選擇使用層流手術間,降低接臺次數,最大程度控制進出人員流動,做好環境護理,把控并降低室內空氣菌群,讓手術室被污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鄧和麗[13]的結果相似,其觀察組接受手術護理干預后,住院時長、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骨折愈合時間等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的執行,術前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及時補充營養,同時實施空氣凈化管理,嚴格檢查醫療設備與器械,有效防止操作的錯誤,嚴格控制進出人員,選擇專業水平更高、責任心更強的人員,嚴格執行消毒隔離與無菌操作規程,進一步達到預防切口感染的目標[14-15]。
綜上所述,將手術室護理干預方式應用于骨科無菌手術中,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愈合時間,護理滿意度大幅提升,此方式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