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卓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醫務科,山東棗莊 277200
分化型甲狀腺癌屬于甲狀腺癌的一種,較為常見,由遺傳、化學物質、放射、內分泌異常等共同影響,導致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生。在臨床上將分化型甲狀腺癌分為乳頭狀癌以及濾泡狀癌,近些年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惡化程度較低,對于該類型的癌癥一般采用全切手術和次全切手術聯合頸部淋巴結清掃手術,在術后采取有效措施對于疾病的恢復有著重要意義[1]。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作為術后常用的治療方式,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研究發現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生存率達到了90%以上,預后效果較為理想[1]。因此,本研究選取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收治的66 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探討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實施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4月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收治的66 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常規組,每組各33 例。研究組中,男20 例,女13 例;年齡47~77 歲,平均(62.31±15.00)歲;開展全切手術15例,開展次全切手術18 例。常規組中,男21 例,女12 例;年齡48~77 歲,平均(62.45±15.26)歲;開展全切手術17 例,開展次全切手術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過診斷確診為分化型甲狀腺癌[2]。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患者;存在其他癌癥的患者;存在全身免疫性障礙等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甲狀腺切除手術和次全切手術,對于出現淋巴結轉移患者開展頸部淋巴結清掃手術[3]。
常規組患者實施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在清晨口服50 μg 的左甲狀線素鈉片(德國默克Merck KGaA,國藥準字H20140051,生產批號:19073101)[4],1 次/d,連續服藥2 周后,將劑量調整為100 μg/d,一直服用到促甲狀腺激素水平恢復到0.03~0.50 mU/L。
研究組患者在手術后4 周即采用大劑量碘清除剩余的甲狀腺和殺滅剩余的腫瘤,清掃甲狀腺成功后無轉移,再實施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采用的藥物同常規組,常用的劑量為每天75~150 μg,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的治療標準為:采用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國際抗癌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進行分期,Ⅰ期血漿促甲狀腺激素濃度和正常值低限0.1 mU/L 相同或者小于0.3 mU/L;Ⅱ~Ⅲ期血漿促甲狀腺激素濃度為0.05~0.01 mU/L;Ⅳ血漿促甲狀腺激素濃度小于0.5 mU/L。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監測血清甲狀腺的水平,用以指導促甲狀腺激素抑制劑的使用,若發現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即需要立馬停止用藥。
兩組均需要治療1 個月。
①記錄和分析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心律失常、震顫、發熱。②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記錄和分析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和轉移率。③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和轉移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復發率及轉移率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甲狀腺素含量高于治療前,常規組患者的甲狀腺素含量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含量的比較(pmol/L,±s)
組別例數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甲狀腺素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研究組常規組t 值P 值33 33 4.76±0.29 4.77±0.25 0.1500 0.8812 4.40±1.23 3.72±1.30 3.1827 0.0327 3.4547 4.5563 0.0010 0.0001 12.76±0.20 12.70±0.10 1.5414 0.1281 14.42±0.25 10.92±2.22 8.9998 0.0001 29.7853 4.6013 0.0001 0.0001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的比較(pmol/L,±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的比較(pmol/L,±s)
組別例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游離甲狀腺素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研究組常規組t 值P 值33 33 104.95±3.40 104.82±3.25 0.1587 0.8743 73.00±7.50 69.00±6.30 2.3459 0.0221 22.2885 29.0271 0.0001 0.0001 17.66±0.45 17.69±0.52 0.2506 0.8029 9.85±0.85 7.03±0.88 13.2406 0.0001 46.6484 59.9097 0.0001 0.0001
分化型甲狀腺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甲狀腺癌中的占比達到了90%,患者的病情發展較慢[7],對內分泌,循環系統等造成的影響較大,需要盡早地開展治療。甲狀腺全切手術和次全切手術、碘治療技術等能夠清除剩余的甲狀腺,減少對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脅,但在術后仍然有較高的并發率,若病情再次復發,治療的難度也就增加,預后效果更差,所以在術后必須要做好術后治療,減少復發和轉移[8-9],提高生存質量。
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以及分泌主要是依靠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軸反饋環路,甲狀腺激素對于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的合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提高甲狀腺的釋放[10],且釋放的甲狀腺激素可以利用負反饋的形式阻抑甲狀腺激素的產生。通常情況下,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是用以監測甲狀腺功能的指標,患者體內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含量一旦出現細微的變化,就會造成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分化型甲狀腺癌可以作為甲狀腺激素受體[11-12],和甲狀腺激素進行結合促進了細胞核的大量復制,以及提高了細胞生長速度,有利于甲狀腺球蛋白、甲狀腺過氧化物的合成。
分化型甲狀腺癌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對術后進行綜合性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可減少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有利于延緩以及控制甲狀腺腫瘤的快速發展,維持甲狀腺各項功能的正常以及阻抑垂體分泌甲狀腺激素。根據相關的資料可知,采用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對于病情有著理想的改善,其能夠減少術后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也能夠延緩或者控制病情復發。該治療法主要是讓垂體對患者血液中含有的促甲狀腺激素不產生反應[13],從而阻抑垂體甲狀腺的作用。通常采用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的時間在進行根治術后的第4 周開展,能夠殺死甲狀腺內剩余的癌細胞,阻抑體內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有利于甲狀腺功能的恢復。采用左甲狀線素鈉片進行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治療效果顯著,左甲狀線素鈉片是以T4 左旋體為主要成分,不同分化型甲狀腺癌對于T4 左旋體耐受性不同,所以在治療中要依據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治療[14],定期觀測血漿中促甲狀腺激素濃度和甲狀腺功能,為患者執行下一階段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一直到體內的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得到有效阻抑。需注意進行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會造成患者出現高代謝的情況,導致骨質疏松、心律失常以及焦慮、震顫等,另外在用藥的過程中還會出現皮疹、瘙癢、輕度的白細胞減少的情況等,盡管較為少見,但都會對患者造成影響,所以在治療中需要動態監測甲狀腺激素的水平,適當調整甲狀腺激素的劑量,減少不良事件的產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和轉移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甲狀腺素含量高于治療前,常規組患者的甲狀腺素含量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可以提高手術效果,不良反應發生較少,治療效果顯著,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復。本研究結論和曹佳[15]在《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在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中的作用》一文中所得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應用促甲狀腺激素抑制療法,可改善患者體內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甲狀腺素、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游離甲狀腺素含量,減少不良反應和疾病復發,轉移率較低,對于患者的病情恢復更有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