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兵 陳夢琳
湖北省松滋市人民醫院普外二科,湖北松滋 434200
大腸癌是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死亡率較高,不僅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且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手術仍為大腸癌治療最有效、最直接的根治方法,其中傳統開腹手術雖然為經典的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但存在術后恢復時間慢、并發癥多、出血多及創傷大等缺點[3-4]。而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其微創、安全及可靠的療效等特點被患者和醫生廣泛認可[5-6]。但腹腔鏡下大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仍為患者和醫生關注的重點。本文研究通過分析腹腔鏡下大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影響因素,旨在為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提供依據。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松滋市人民醫院擬行腹腔鏡根治術的大腸癌患者103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且經術后病理學或細胞學證實為大腸癌;②TNM 分期:Ⅰ~Ⅲ期;③年齡≥24 歲;④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中轉開腹手術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④精神疾病者或意識障礙者;⑤腹腔鏡根治術禁忌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大腸癌患者103 例中,男62 例,女41 例;年齡28~74歲,平均(52.35±7.87)歲。本研究經松滋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家族史、分化程度、腫瘤直徑、TNM 分期、合并基礎疾病、術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術前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術前腸梗阻、浸潤深度、術中出血量、血管癌栓、淋巴結轉移。
術后采用電話、門診復查等方式隨訪,隨訪12 個月評價患者生存質量情況,采用Karnofsky 功能狀態(KPS)評分標準評價生存質量[7],具體評分標準如下:以患者體力狀況正常,并且無癥狀和體征為評分100分;以患者可正?;顒?,但存在輕微癥狀和體征為評分90 分;以患者免疫正?;顒?,但存在一些癥狀或體征為評分80 分;以患者生活可自理,但無法維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為70 分;以患者生活可大部分自理,但患者偶爾還需別人幫助為評分60 分;以患者生活常需人照料為評分50 分;以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尤其需特別幫助和照顧為評分40 分;以患者生活嚴重無法自理為評分30 分;以患者病重,需住院和積極的支持治療為評分20 分;以患者重危,且患者臨近死亡為評分10 分;以患者死亡為評分0 分。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家族史、TNM 分期、合并基礎疾病、術前CEA、術前CA19-9、浸潤深度和術中出血量的KP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60 歲患者KPS 評分低于年齡≤60歲患者,低分化患者KPS 評分低于高、中分化患者,腫瘤直徑>5 cm 患者KPS 評分低于腫瘤直徑≤5 cm 的患者,術前腸梗阻患者KPS 評分低于無腸梗阻的患者,淋巴結轉移患者KPS 評分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影響術后生存質量相關因素
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分化程度、腫瘤直徑、術前腸梗阻和淋巴結轉移為影響術后生存質量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2、3)。

表2 臨床資料賦值情況

表3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術后生存質量危險因素
大腸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嚴重危害生命健康[8-9]。臨床調查顯示,大腸癌在我國總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趨勢,且呈年輕化趨勢發展,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及患者生存質量[10]。目前,針對大腸癌患者仍以手術治療為唯一根治手段,然而采取傳統開腹手術創傷較大,且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很容易給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痛苦,故而需尋找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隨著腹腔鏡手術器械的革新及手術微創理念的不斷發展,腹腔鏡相關操作技術不斷成熟,大部分醫師具備較為熟練的操作能力,從而促使腹腔鏡下根治術廣泛開展[11]。雖然腹腔鏡根治術可獲得良好效果,并發癥少,但術后生存質量仍為迫切解決的問題[12]。
年齡是影響大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和預后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手術耐受力下降,抵抗力下降,恢復時間慢,而影響術后生存質量[13]。大腸癌組織分化程度越低,則使得生長潛能越強,從而導致腫瘤細胞分裂越迅速,容易出現脫落種植,向結腸周圍組織、淋巴結與毛細血管轉移,進而導致術后腫瘤復發率增加,影響術后生存質量[14]。腫瘤直徑越大,則會使得手術殘留組織可能性增大,導致術后復發率增加,從而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腸梗阻是大腸癌患者容易出現的一種并發癥,可造成患者營養狀況下降,吻合口瘺和局部感染發生率高,加之腸梗阻會造成毒素吸收,導致中毒反應,這些均對患者生存質量和預后引起不良影響。唐莊等[15]研究報道顯示,直腸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與年齡、收入情況、負性情緒實踐、腫瘤大小、化療與否、手術方式、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有關。本研究發現,腹腔鏡下大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受多因素影響,經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分化程度、腫瘤直徑、術前腸梗阻和淋巴結轉移為影響術后生存質量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大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影響因素中,年齡、腫瘤分化程度、腫瘤直徑、術前腸梗阻和淋巴結轉移為影響術后生存質量獨立危險因素。本文仍存在一些局限之處,納入樣本量較少,觀察指標較少,還需后續中增加樣本量和觀察指標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