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西南昌 330006
隨著國民優生優育意識的加強,孕育一名健康的寶寶是所有產婦共同的愿望。由于初產婦對產后保健知識、新生兒喂養知識的相對匱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婦產后恢復與新生兒護理質量。母乳則是保障新生兒健康生長、發育的天然食品,乳汁中含有多種天然免疫物質,是新生兒獲取營養物質與免疫抗體的最直接有效、方便的途徑。母乳喂養不但可以顯著增強新生兒免疫系統能力,提高新生兒存活率,還能夠促進產婦產后身體恢復,降低產后抑郁、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發生率[1]。但目前,臨床的母乳喂養成功率相對較低,特別是初產婦群體中母乳喂養率及效果更低。初產婦是第一次生產的女性,沒有生育經驗,會引起情緒過度緊張、存在較多顧慮;且大多數初產婦在分娩之前未接受良好的健康知識教育,導致初產婦在分娩方面的了解過少[2]。現在網絡發展迅速,大多問題可從網上獲得答案,但部分網絡上的分娩知識正確率較低,從而會誤導初產婦形成不良的分娩認知,對分娩后胎兒的母乳喂養情況有著很大的影響[3]。臨產對于初產婦母乳喂養情況多采用常規干預,但其干預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效果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江西省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00 例初產婦的臨床資料,根據干預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干預,48 例)和觀察組(常規干預+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52 例)。對照組中,年齡21~36 歲,平均(28.69±4.35)歲;孕齡37~41 周,平均(38.65±1.12)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9例,剖宮產19 例。觀察組中,年齡21~35 歲,平均(28.55±4.26)歲;孕齡37~41 周,平均(38.81±1.08)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1 例,剖宮產21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單胎妊娠、足月分娩;②產婦在孕期內定期接受產檢,且顯示正常;③分娩時無不良妊娠結局發生;④臨床資料齊全;⑤本研究符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伴有妊高癥、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癥;②伴有免疫功能異常;③嚴重精神疾病;④伴有心肝腎不全;⑤新生兒伴有先天性疾病。
對照組給予常規干預。在初產婦住院期間組織母乳喂養知識講座、母乳喂養健康小講課、媒體健康科普等,包括對母乳喂養的了解、相關母乳喂養知識、母乳喂養方法、優點以及喂養技巧,幫助初產婦正確進行喂養;同時在初產婦出院后進行定時隨訪,對初產婦在喂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護理時間為4 周。
觀察組給予常規干預聯合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常規干預與對照組一致,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具體如下。①首先成立網絡平臺支持小組:成員包括哺乳顧問、產科醫生、產科護士和助產士等相關成員,向產婦及家庭提供專業、持續性的個體化指導。將母乳喂信息發布在網絡信息平臺,在初產婦產檢過程中對初產婦進行發放。②建立QQ 或微信群、公眾號:將產婦及主治醫師邀請進入微信群中,可通過在微信群內進行交流,也方便產婦與產婦之間的互相鼓勵。由主治醫生針對每位產婦的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包括用藥指導、營養指導等,并嚴格記錄產婦的日常生活情況,針對產婦在群里提出的問題及時解答。此外,小組成員需要在群中不定時推送產期、月子期等不同時期的哺乳注意事項,更新母乳喂養的相關指導信息或采用圖片、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設置有留言功能,方便孕婦及時反饋相關問題,醫生及時查看并給予解決方法;由醫生輪流在線提供咨詢,對于共性問題,每周匯總一次,設固定時段集中上課。③采用孕婦學校線上線下學習、公眾號、母乳喂養專欄、母乳喂養健康小講課、媒體健康科普等,所有科普文、咨詢回復,均由護士長審核,以確保咨詢質量。母乳喂養門診、母乳喂養咨詢熱線等等方式增加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的基本常識、優勢,增加產婦母乳喂養的決心;其次在院待分娩時,采用視頻的方式,指導初產婦自行通過網絡平臺下載母乳喂養的相關視頻,并進行模擬操作;最后在初產婦產后進行臨床指導,并增加對初產婦心理的疏導,促使初產婦快速適應角色的轉換,并在初產婦出院后,采用孕婦學校線上線下學習、公眾號、母乳喂養專欄、母乳喂養健康小講課、媒體健康科普等,母乳喂養門診、母乳喂養咨詢熱線等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宣教,增加初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的了解程度,定時更新網絡平臺上的母乳喂養知識。護理時間為4 周。
①記錄兩組全母乳喂養、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發生情況。②護理前及護理4 周后,采用自制母乳喂養質量檢查表評估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宣教和技術掌握情況,該表重測效度為0.823,Cronbach′s α=0.805。母乳喂養宣教評分共10 項,每項1~2 分,共17 分,分數越高,表明初產婦對母乳喂養宣教的掌握情況越好;母乳喂養技術掌握評分共12 項,每項1~2 分,共24 分,分數越高,初產婦對母乳喂養技術掌握評分越高。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母乳喂養效果的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的母乳喂養宣教評分、母乳喂養技術操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初產婦母乳喂養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初產婦母乳喂養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母乳喂養宣教母乳喂養技術操作對照組(n=48)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52)護理前護理后8.24±3.85 13.74±2.83a 12.83±3.92 18.43±4.87a t 兩組護理前比較值P 兩組護理前比較值t 兩組護理后比較值P 兩組護理后比較值8.87±3.59 15.05±1.24a 0.847 0.399 3.038 0.003 12.15±3.76 21.18±2.82a 0.885 0.378 3.361 0.001
母乳作為近年來社會倡導、呼吁的科學育兒主要方法,也是確保兒童健康發育的重要途徑。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在嬰兒出生后的第1 個小時內開始母乳喂養,出生后6 個月內純母乳喂養,添加輔食后持續母乳喂養至24 個月或更長時間。提高產后早期母乳喂養率、延長母乳哺育持續時間和促進嬰兒健康發育也成為目前圍產護理的熱點話題。
由國務院發表的《中國婦女和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4]中提及0~6 個月的嬰兒純母乳喂養率需要超過50%,由此可見,目前關于母乳喂養的現狀并未達到理想的水平,故選擇一種科學、有效的針對性干預方案從而提高母乳喂養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初產婦產后對母乳喂養知識的認知水平較低,且網絡上不當的母乳喂養知識,給初產婦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迫使其不愿進行母乳喂養[5]。而母乳喂養是嬰兒科學喂養的金標準,無論是對嬰兒、產婦均有著較大的優點[6]。因此,對初產婦進行有效地干預,提高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認可度、提高純母乳喂養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母乳是作為由多種內分泌激素共同參與作用的過程,被認為受產婦精神、心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心理、精神因素不可忽視,如初產婦不適應現階段的角色轉化,甚至排斥,造成其內心焦慮、恐慌等不良心理,繼而導致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欲望不強烈,甚至喪失母乳喂養信心,而強烈的母乳喂養欲望可對泌乳功能起到正性的刺激作用,負性心理對產婦的泌乳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傳統主要通過住院期間組織母乳喂養知識講座的方式進行宣教,母乳哺育知識準備不充分、遇到母乳哺育困難時無法求助以及對牛奶喂養所面臨風險了解不足等原因,且大分部產婦在出院后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多無法繼續堅持,許多產婦未能堅持或中斷母乳喂養導致母乳喂養效果不明顯。近年來隨著網絡在現在社會上的普及,大部分人們都具備使用手機、上網閱讀新聞等能力;同時網絡平臺能夠為人們提供最新、最快的訊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且護理后的母乳喂養宣教評分、母乳喂養技術操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初產婦母乳喂養的效果較好。分析其原因為,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是通過成立網絡平臺支持小組,將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發布在網絡信息平臺,為初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知識普及;在初產婦產檢過程中對初產進行發放,并建立QQ 或微信群、公眾號,采用信息通知、公眾號推送等方式增加初產婦對母乳喂養的基本常識、優勢的掌握程度,使初產婦樹立正確的認知,增加初產婦母乳喂養的決心[9-11]。初產婦在院待分娩時通過采用視頻的方式,指導初產婦自行通過網絡平臺下載母乳喂養的相關視頻,并進行模擬操作,增加初產婦對不威嚴的接受度,使理解更加深入[12-13];通過在初產婦產后進行臨床指導,并增加對初產婦心理的疏導,促使初產婦快速適應角色的轉換,并在初產婦出院后,采用微信或QQ 的方式增加初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的了解程度,定時更新網絡平臺上的母乳喂養知識,增加初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操作評分[14-17]。
綜上所述,初產婦采用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持干預的效果較好,可提高純母乳喂養率,提升母乳喂養知識、操作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