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王 淼
吉林省白城市醫院檢驗科,吉林白城 137000
菌血癥是由少量病原菌進入血液引起的輕度全身性炎癥,它屬于血液感染疾病的類別[1]。菌血癥的原因很復雜,發生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2]。一旦患有菌血癥,患者將有嚴重的疾病風險[3]。因此,及時的診斷措施對提高菌血癥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指導臨床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具有重要作用。在菌血癥的臨床診斷中,常用血液細菌培養,但由于培養時間長且陽性率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近年來,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已逐漸成為臨床診斷血液感染的指標之一,并與感染程度有一定關系[5]。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PCT 測試在血液病如菌血癥的診斷中具有良好的診斷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菌血癥患者進行細菌培養,檢測血清PCT 水平,探討血清PCT和血液細菌培養對菌血癥的診斷價值。
選取2019年1—6月吉林省白城市醫院檢驗科收治的80 例疑似菌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 例;年齡25~70 歲,平均(47.44±14.22)歲;疾病類型:革蘭氏陽性菌膿毒癥16 例,革蘭氏陰性菌膿毒癥12 例,真菌性膿毒癥12 例;病程5~18 d,平均(11.82±2.53)d;病情輕重程度:膿毒癥20 例,嚴重膿毒癥16 例,膿毒性休克4 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 例;年齡24~71 歲,平均(47.92±14.73)歲;疾病類型:革蘭氏陽性菌膿毒癥14 例,革蘭氏陰性菌膿毒癥14 例,真菌性膿毒癥12 例;病程7~20 d,平均(12.24±3.14)d;病情輕重程度:膿毒癥22 例,嚴重膿毒癥16 例,膿毒性休克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體溫在38°C~41°C;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細菌感染和血液感染的患者;②年齡<18 歲。
觀察組患者采用血清PCT 檢測,具體為:在無菌條件下,采集患者早晨空腹靜脈血6 mL,并進行離心分離血清操作,轉速1000 r/min,時間10 min,離心半徑9.6 cm,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提供的全自動化學發光定儀器(型號UniCel DxI800)對血清PCT 水平進行測量。對照組患者采用血液細菌培養診斷,具體為:首先,向檢測者采集靜脈血,在無菌條件下于早晨空腹采集8 mL 血液,并將其放入用于血液細菌培養的培養瓶中。記錄兩組陽性檢出率,給予陽性患者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
以病理檢查作為診斷金標準[9],比較血清PCT 檢測與血液細菌培養對菌血癥的診斷效能。判斷標準:①如果血清PCT 水平>0.5 μg/L(正常參考值<0.1 μg/L),則認為血清PCT 陽性[7]。②如果血液細菌培養鑒定結果發現菌株,就認為陽性,否則為陰性[8]。
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的計算公式: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PPV=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NPV=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陰性)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及對照組各有38 例患者確診菌血癥,兩組具體檢測情況見表1。

表1 觀察組檢測結果(例)
觀察組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靈敏度、特異性、PPV、NP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對菌血癥診斷效能的比較[%(n/N)]
當人體被細菌感染時,如果抵抗力降低,則會發生局部炎癥。如果細菌從局部炎癥部位進入血液循環,則為菌血癥。在臨床中,菌血癥通常發生在炎癥的早期。該病主要是由細菌進入人體局部病變并混入血液引起的,沒有中毒現象,但是仍然可以在血液中檢測到細菌[10]。目前,該疾病主要通過血液細菌培養來檢測,這也是最直接的血液感染檢測方法[11]。但是,這種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12-15]:①在發病期間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采集血液,容易被污染;②陽性率容易受到細菌數量的影響;③培養周期長,結果滯后。而血清降鈣素原和血液細菌培養對菌血癥患者的快速,準確
診斷有重要作用,大大彌補了傳統檢測方法的不足。
一般來說,血液細菌培養的結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可靠性較高。因此,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但這還不足以用于臨床治療,因為檢測某種細菌可能在治療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種病原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并且病原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在增加,因此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必須確定[16]。PCT作為降鈣素的重要先決條件,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臨床實踐中廣泛使用的臨床指標,也是傳染病的重要預測指標[17-18]。關于PCT 的價值,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定義,顯示出一個動態的過程。對于健康的成年人,PCT 水平應小于0.05 ng/mL。對于體弱的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潛在疾病的人,PCT 水平可以高于0.05 ng/mL,但應低于0.1 ng/mL[19]。PCT 升高表明體內細菌毒素與炎癥因子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血清PCT 水平<0.1 μg/L,而在菌血癥中,血清PCT 水平顯著升高,這是早期嚴重疾病的標志[20-21]。
本研究比較了細菌培養和血清PCT 水平對菌血癥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觀察組檢測的準確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的靈敏度、特異性、PPV、NPV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PCT 比血液細菌培養檢測具有更佳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血清PCT 檢測相比血液細菌培養能夠有效縮短診斷時間,提高檢測菌血癥的診斷率,可進一步指導患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