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超
哮病為臨床常見疑難病癥,多由多疾患引起,病因多樣復雜。中醫學認為哮病多因痰熱郁于內,風寒束于外,久病勞欲、情志失調,致使肺氣上逆,升降失職,發病與氣候變化之間密切關聯,因此中醫在治療哮病時主張辨證施治,分清主次、權衡標本[1]。西醫在哮喘的治療中多以茶堿類、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單獨或聯合使用,然而治療周期長,且患者在用藥時存在較大激素,治療依從性差,導致治療不規范、效果較差。蘇黃止咳方具有平喘、解痙的作用,溫針灸出自《傷寒論》,適應證包含寒性類疾病。河南省省立醫院近年來在部分風寒哮癥患者的治療中采用蘇黃止咳方加減聯合溫針灸治療,效果顯著,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通過。選取河南省省立醫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風寒哮證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研究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19~64歲,平均(44.82±3.03)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8年,平均(5.98±2.02)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19~65歲,平均(44.76±3.0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8年,平均(6.05±1.99)年。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18~65歲;③符合《支氣管哮喘中醫證候診斷標準》[2]中風寒哮證的相關標準;④治療依從性良好,全程隨訪。排除標準:①對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②慢阻肺、肺癌、肺結核等其他引起哮喘的肺部疾病;③針灸施針處皮膚嚴重破損;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失訪或中斷隨訪患者。
1.3 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孟魯司特鈉片(生產公司: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注冊標準:JX20010356;規格:10 mg/片),10 mg/次,1次/d,晚上口服;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蘇黃止咳方加減治療聯合溫針灸治療,具體如下。蘇黃止咳方加減治療,處方如下:炙麻黃、紫蘇葉、地龍、蟬蛻、紫蘇子、牛蒡子、前胡、枇杷葉各10 g,五味子5 g,干姜3片。體虛者加沙參、太子參。14劑每天1劑,加水500 ml煎煮至150 ml,分早晚服用,14 d為一個療程。溫針灸:使用華佗牌0.3 mm×0.4 mm一次性針灸針,一穴1針,艾絨(河南艾草堂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制成蠶豆大小(直徑1 cm、高2 cm)的艾炷,一端有小孔,點燃后可插于針柄上,燃燒時間為30 min,在針下穴區放置預先剪好的圓形硬紙片,避免燙傷。取穴:雙肺俞、雙定喘、雙風池、雙太溪、雙足三里、脾俞、腎俞、第四椎體夾脊穴,痰多配雙豐隆,急性發作患者配雙魚際,緩解期患者配雙內關,隔日1次,連續14 d為一個療程。2組患者均接受2個療程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記錄治療前、后患者哮喘評分以及生存質量變化,并進行實驗室指標檢驗。①哮喘癥狀評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主要癥狀的計分標準,對治療前、后哮喘癥狀的積分進行比較;②生存質量評價以支氣管哮喘生存質量量表(AQLQ)評分[4]為參考,量表包含35個項目,其中活動受限12項,哮喘癥狀9項,心理狀況5項,對刺激源的反應5項,對自身健康的關心4項,均采用1~5分5級評分法,滿分175分,分數越高則生存質量越高;③治療前、治療后抽取3 ml靜脈血,常規離心10 min,24 h內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及嗜酸性粒細胞(EOS)。
1.5 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支氣管哮喘療效判定標準進行判定,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質完全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至少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得到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94%;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一定好轉,癥狀積分減少30%~69%;無效:未達到臨床控制、顯效、有效標準。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11%,顯著高于對照組(64.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哮喘評分、AQLQ評分比較治療前,研究組、對照組哮喘評分、AQL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哮喘評分顯著下降,AQLQ評分明顯增加,研究組各指標改善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哮喘評分、AQLQ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治療前,研究組、對照組IL-6、IgE及EO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各指標水平顯著下降,研究組下降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例,
根據近年來綜合醫院呼吸科門診統計數據,約有38%的慢性咳嗽患者會演變為咳嗽變異型哮喘,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5]。孟魯司特鈉為治療哮喘的常用藥物,能夠特異性地對白三烯受體拮抗體產生拮抗作用,起到改善氣道炎癥,發揮控制哮喘的作用,然而患者對此類藥物較為畏懼,用藥依從性差,療效欠理想。
哮病病程遷延,病情反復發作,極其耗損正氣,而患者久治不愈,多存在咳嗽、自汗、頭痛、氣短等肺氣虛耗的癥狀[6]。哮喘病在肺,病機主要為外感風寒侵襲誘發,肺氣虛則氣化不行,津液得不到布散,凝集成痰,伏邪于內,病癥久治不愈,致血脈不暢、經絡受傷,瘀血內停其中作祟,因此哮病患者體內處于“肺虛、痰濁、瘀阻”層層加疊、環環相因、互相影響的狀態,在受外邪入侵后,肺內激蕩不息、咳喘不寧[7]。根據《類證治裁》,風寒哮證癥由風寒外束、痰熱內郁、風邪犯肺導致,患者有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咳不甚、喘憋氣逆等表現,在治療時應以散邪扶正、宣肺散寒、止咳定喘為主。蘇黃止咳方中炙麻黃主治傷寒表實,有平喘消腫功效,為君藥,紫蘇葉解表散寒,地龍可平喘清熱,為臣藥,蟬蛻可疏散風熱、利咽解痙,牛蒡子宣肺利咽、疏風散熱,紫蘇子、前胡調暢氣機,五味子可斂肺止咳,干姜調和諸藥,共奏疏風宣肺、止咳利咽之功。溫針之名首見于《傷寒論》,但其方法不詳,其適應證不僅局限于風濕類,而擴大到多種寒性類疾病的治療中。通過溫針灸治療,產生溫熱效應,作用于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可溫經通脈、宣暢氣血,兼有祛風寒邪毒、調和榮衛之功效,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根治疾病。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大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哮喘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蘇黃止咳方加減聯合溫針灸治療風寒哮病的有效性;研究組治療后AQLQ評分增加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分析認為與患者憋喘、咳嗽、氣短癥狀顯著改善有關。現代藥理學證實麻黃中的麻黃堿具有抗炎作用,能夠促進組織內EOS凋亡,同時可抑制多種菌種;紫蘇葉可對免疫球蛋白IgE的形成產生抑制,具有抗病毒功效,研究組患者治療后IL-6、IgE及EOS水平顯著下降,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
總之,蘇黃止咳方加減聯合溫針灸治療風寒哮病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癥狀,減輕炎癥反應,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可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