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書彥 楊文娟
2型糖尿病原名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好發于35~40歲人群,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西醫認為發病原因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復雜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1,2]。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內產生胰島素能力并非完全喪失,甚至部分患者出現胰島素分泌過多現象,但胰島素降血糖效果較差,因此導致患者機體血糖水平處于高濃度狀態。臨床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主要通過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質量并聯合降糖藥物降血糖干預治療,繼而減少糖尿病白內障、糖尿病足等并發癥發生,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但隨著臨床深入研究發現,使用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過程中,易出現胃腸道反應、低血糖等不良反應,且極易發生胰島素抵抗作用,加重對患者機體胰島細胞損害,給患者帶去諸多不適,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選取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提升患者生存,減輕患者痛苦意義重大[3,4]。近年來,我國特有的治療方式即中醫治療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治療中,其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亦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即為探討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36例、對照組32例。試驗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32~78歲,平均(49.76±3.3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8年,平均(4.04±0.23)年。對照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31~78歲,平均(49.79±3.30)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9年,平均(4.09±0.22)年。2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糖尿病的西醫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醫診斷學》[6]中的消渴診斷標準;②患者均伴有“三多一少”“大便干結、腰膝酸軟”癥狀;③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②認知障礙、合并精神疾病者;③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腫瘤疾病者;⑤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西藥治療。選取二甲雙胍腸溶膠囊(生產廠家:北京圣永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567;規格:0.5 g×48片)0.5 g,2次/d,餐前半小時服用。對需進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劑量可以加至每日1500 mg,即每次0.5 g,3次/d,持續治療1個月。試驗組予以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知柏地黃湯藥主要組成為知母15 g,黃柏10 g,茯苓20 g,熟地黃20 g,山藥15 g,澤瀉15 g,牡丹皮10 g,麥冬15 g,五味子15 g。依據患者實際病情予以加減治療,如針對陰虛火旺型患者,可增加黃連10 g;針對合并氣虛者,可加黃芪12 g;針對血瘀者加三七6 g,丹參9 g;針對濕氣較重者加薏苡仁30 g,玉米須20 g。1劑/d,1劑藥共煎熬2次,將2次所得藥液混合均勻,分早晚服用,15 d為一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2組患者治療期間同時進行飲食控制、運動干預、心理干預,重點強調用藥的必要性,避免患者因服藥過程繁瑣或藥物氣味影響發生私自停藥情況,進一步保障治療效果,保障研究結果準確性,穩定患者病情。
1.4 觀察指標①觀察2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計算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評定標準:顯效:患者血糖水平顯著降低,且恢復至正常水平,癥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以上;有效:患者血糖水平下降,且趨于正常值,癥候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無效:血糖水平無變化,癥狀無變化。②觀察2組血糖水平。主要包括空腹血糖濃度、餐后2 h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濃度。其中糖化血紅蛋白濃度應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③觀察2組中醫癥狀總積分。從咽干口燥、大便干結、潮熱盜汗、心煩失眠等癥狀進行綜合評分,分值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治療效果越差。按患者癥狀輕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0分:癥狀消失;1分:輕度癥狀;2分:中度癥狀;3分:重度癥狀。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空腹血糖濃度、餐后2 h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等血糖水平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空腹血糖濃度、餐后2 h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等血糖水平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例,
2.3 2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 (例,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2型糖尿病患病率顯著上升,且高居不下,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疾病后的第三大威脅人類健康安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若血糖控制不及時,嚴重者其發生的并發癥遍及患者全身重要器官,導致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7,8]。因此,需積極治療,最大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阻止病情進一步進展。
中醫認為糖尿病屬“消渴病”范疇,病機主要為五志過極、郁熱傷津、陰虛燥熱所致的消渴癥狀,因此治療糖尿病關鍵在于補腎益精,彌補陰陽虧損。縱觀臨床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常應用到口服降糖藥如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或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雖其能一定程度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患者治療期間易出現低血糖等不良反應,且血糖水平很易受藥物影響,即一經停藥或減少藥物干預劑量,血糖水平會急劇升高,增加患者痛苦,因此,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穩定患者血糖,減輕痛苦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試驗組患者應用到中醫治療方案干預,即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亦有學者應用到中醫治療方案干預,如在何惲曄[9]研究中即對其院患者應用到麥冬湯合牛膝飲加味治療,葉濤[10]應用到四妙勇安湯加減治療,均取得了顯著療效,通過上述研究則可表明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中醫治療方案確切可行。觀察本次研究結果,試驗組在治療總有效率、血糖水平、中醫癥狀總積分等方面均優于使用西藥藥物治療的對照組(P<0.05),可知這一治療方案治療效果較為顯著。遂進一步進行分析,知柏地黃湯加減方中主要包括知母、黃柏、茯苓、熟地黃、山藥、澤瀉、牡丹皮、麥冬、五味子等中藥材,方中知母能生津潤燥、清熱瀉火,顯著改善患者大便干結、咽干口燥等癥狀。黃柏能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滋腎陰、清虛熱功效,有利于改善患者潮熱盜汗、口渴喜飲癥狀。知母、黃柏均為苦寒類藥物,均能瀉火存陰,為方中君藥。茯苓、山藥具有健脾利濕、滋補脾腎功效。熟地黃具有補血益精、填精益髓、滋陰養血的功效,可顯著改善腎精虧虛、腰膝酸軟癥狀。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瀉熱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和血功效。麥冬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功效,有效減輕患者心煩失眠癥狀。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功效。上述諸藥合用顯著改善患者癥狀,降低血糖水平,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在主方用藥基礎上,再針對不同癥狀類型予以相應中藥治療,能針對性改善患者癥狀,緩解患者不適,如在陰虛火旺型患者中加以黃連,能增強祛胃腸濕熱功效,達到調暢氣機目的。在氣虛患者中加以黃芪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氣虛癥狀,同時還具有益氣固表,收斂止汗,增強患者免疫力等功效。針對血瘀者,予以三七、丹參干預能增強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針對濕氣較重者予以薏苡仁、玉米須,有效去除患者體內濕氣,減輕患者機體水腫情況,減輕患者不適。有研究報道,中藥湯劑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除具有降低血糖、改善中醫癥狀、調節患者心理情緒等功效外,還有利于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有助于減輕胰島素抵抗作用,顯著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本次研究主要對知柏地黃湯加減的療效進行了詳細探討,但在用藥安全性方面未進一步探討,提示學者參考本研究治療方案對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在保障治療效果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同時,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下一步工作會加大研究容量,進一步證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對降低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癥狀的積極作用。
綜上,對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能顯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癥狀,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