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霞 肖 劍
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率也日益增加[1]。西醫(yī)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療以改善患者肝功能為主,多烯磷脂酰膽堿可有效促進肝組織的再生,將肝臟中的多余脂肪和膽固醇轉化成肝臟容易代謝的形式,進而改善患者肝功能,但其單一用藥效果不佳[2]。中醫(yī)認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在于飲酒過度、過食肥甘厚味,導致情志失調,濕熱之邪入侵引起肝腎不足、脾氣虛弱、氣滯血瘀、痰濁蘊結,屬本虛標實之證[3]。健脾化濁消脂方具有健脾化濕、疏肝解郁的功效[4],可對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腎虧虛、脾胃虛弱的癥狀。目前臨床關于健脾化濁消脂方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療效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健脾化濁消脂方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進行治療,分析其療效。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3月—2020年2月重慶市開州區(qū)中醫(y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5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隨機分為單藥治療組(25例)和聯(lián)合治療組(25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36~54歲,平均(45.29±4.61)歲;病程1~9年,平均(5.41±2.28)年;體質量指數(shù)(BMI)值為27~35 kg/m2,平均(32.27±1.35)kg/m2。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7~69歲,平均(53.72±4.28)歲;病程1~9年,平均(5.31±2.78)年;BMI值為26~35 kg/m2,平均(32.27±1.17)kg/m2。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BMI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5],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②無肝臟手術史者;③臨床資料完整,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④無精神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者等。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肝臟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性疾病者等。
1.3 方法單藥治療組采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10,228 mg)進行治療,456 mg/次,3次/d。聯(lián)合治療組在單藥治療組的基礎上采用健脾化濁消脂方(柴胡、神曲各6 g,炒山楂、荷葉、澤瀉、茯苓、決明子、海藻各10 g,丹參、生白術各15 g)進行治療,以水煎服,250 ml/次,2次/d。2組均治療12周。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j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5]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顯著緩解,實驗室指標水平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實驗室指標顯著改善)和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緩解跡象甚至惡化,實驗室指標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肝功能:治療前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2組血清谷草轉氨酶(AST)、谷酰轉肽酶(GGT)、谷丙轉氨酶(ALT)水平。③細胞因子:治療前后,采用ELISA檢測2組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聯(lián)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00%,顯著高于單藥治療組(64.00%)(χ2=3.947,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肝功能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血清ALT、AST、GGT水平降低,且聯(lián)合治療組低于單藥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例,
2.3 細胞因子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血清IL-6、IL-8、TNF-α水平降低,且聯(lián)合治療組低于單藥治療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細胞因子指標比較 (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目前認為“二次打擊”學說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fā)病機制的解釋最為完善:肝臟作為人體脂肪和糖脂代謝的樞紐,由于胰島素抵抗造成肝臟細胞脂質代謝紊亂,導致肝臟細胞發(fā)生脂肪性變,造成肝功能持續(xù)性損傷和修復,此為初次打擊;肝臟脂肪含量過高引起氧化應激反應,進一步引發(fā)過度的炎癥反應,損傷線粒體功能,進而引起肝細胞壞死和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此為第2次打擊,因此通過改善肝臟脂肪代謝對緩解肝臟損傷進而抑制疾病進展至關重要[7, 8]。多烯磷脂酰膽堿可通過提供外源性磷脂,促進肝臟組織中的脂質從肝細胞轉運到外周儲存,同時可與肝細胞膜及細胞器膜相結合,使膜結構受損的肝細胞功能和酶活力恢復正常,促進肝組織能量平衡和組織再生,進而有效抑制患者疾病進展,改善患者肝功能,但其單一用藥在快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效果不佳[9]。中醫(yī)認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屬于“肝著”“脅痛”“痞證”“痰濁”范疇,患者由于過食肥甘導致肝失疏泄、脾運化失健,致使肝脾功能受損,水谷精微不化,最終濕、痰、瘀互結于肝臟,引發(f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健脾化濁消脂方中,柴胡解肝郁,升清陽;神曲、荷葉醒脾助運,化濁升清;山楂、決明子清肝潤腸,降泄?jié)釟猓T藥入肝經與大腸經;茯苓、澤瀉健脾化濕以杜絕聚痰之源;丹參、海藻活血化痰;白術健脾升陽,運脾通便,升清降濁,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清化濁邪、健脾益氣、補消和下之功效[1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單藥治療組,同時血清ALT、AST、GGT水平低于單藥治療組,說明采用健脾化濁消脂方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可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抑制疾病進展。
炎癥反應在介導肝纖維化的發(fā)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通過促進患者肝臟損引起疾病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聯(lián)合治療組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單藥治療組,說明健脾化濁消脂方可有效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在于,健脾化濁消脂方中的柴胡含有豐富的柴胡醇和皂苷;丹參中的丹參酮、丹參內酯,均可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促進組織修復,同時可通過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新陳代謝等促進機體對炎性因子的吸收,進而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降低肝臟損傷[11]。
綜上,健脾化濁消脂方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機體炎性反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