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蘭 張小英 劉燕華 葉樹華
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出現的血管腔阻塞或狹窄,影響冠狀動脈正常供血并導致心肌發生缺氧及缺血等表現,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必須為患者提供簡單、安全及高效的臨床治療方法[1,2]。中醫藥治療在臨床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中藥熱奄包可對穴位發揮刺激作用,能夠化痰活血、溫通心腎并可疏通經絡,臟腑功能調節效果理想,臨床療效確切。吳茱萸燥濕、理氣、止痛、溫中,下氣疏肝,粗鹽熱敷則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機體新陳代謝[3,4]?,F以2018年3月—2020年7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成2組并通過分組對照的方式探討患者應用中藥熱奄包治療的效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78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系統雙盲法實施分組,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各占39例。其中,試驗組男性及女性分別為21例、18例;年齡區間:32~78歲,年齡平均值:(50.13±7.45)歲;冠心病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3年,病程平均值:(4.24±0.47)年。對照組男性及女性分別為22例、17例;年齡區間:29~77歲,年齡平均值:(49.87±7.23)歲;冠心病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2年,病程平均值:(4.19±0.45)年。2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軟件處理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與《內科學》(第8版)[5]中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相符:①患者主訴胸悶,疼痛向肩背部位放射,情緒激動或者勞累時病情加重,伴有陣發性左前胸疼痛及胸骨后疼痛;②心電圖檢查可見暫時性ST段或者T波壓低;③冠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冠脈狹窄;④血清同工酶水平升高。(2)與《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相符,主癥包括胸骨后疼痛、心前區疼痛等,次癥包括心悸、氣短、胸悶、神疲乏力等,苔白、脈澀、脈沉弱、沉細、舌下脈絡滋長、舌質紫暗、淡胖等。(3)患者意識正常并在了解此次試驗和研究目的基礎上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腦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2)合并貧血等嚴重營養不良者。(3)合并嚴重急慢性感染者。(4)有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或者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5)精神發育遲滯者或者有意識障礙者。(6)有過敏體質者或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反應者。
1.3 方法對照組接受西藥口服治療,每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服用頻率為1次/d;每次服用氯吡格雷75 mg,服用頻率為1次/d;每次口服單硝酸異山梨酯30 mg,服用頻率為1次/d,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25~0.5 mg。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藥熱奄包治療,吳茱萸、粗鹽各200 g,以紗布包裹,通過微波爐加熱至40~50 ℃,首先實施雙側內關穴位按摩,然后外敷20~30 min,治療頻率為2次/d,每個療程持續10 d,連續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1)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臨床療效評估。顯效:心絞痛等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等主要臨床癥狀緩解,心電圖獲得改善;無效:心絞痛等主要臨床癥狀及心電圖無明顯改善或者加重。臨床總有效率為顯效例數及有效例數占總例數比例×100%。(2)對比治療前后患者白細胞介素-18(IL-18)及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應用全自動生化儀及雙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上述指標。(3)對比治療前后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評估項目包括胸悶、胸痛、心悸、氣短、失眠、肢冷畏寒、乏力倦怠、頭暈、大便異常、小便異常、舌象異常、面色異常、脈象異常。評分標準如下。無癥狀:0分;癥狀輕微:1分;癥狀較為嚴重:2分;癥狀嚴重:3分。

2.1 臨床療效2組對比,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更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IL-18及M-CSF水平治療前2組患者IL-18及M-CSF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IL-18及M-CSF水平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組間對比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對比,試驗組IL-18及M-CSF水平均更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者IL-18及M-CSF水平對比 (例,
2.3 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對比,試驗組中醫癥狀積分均明顯更低,組間對比可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對比 (例,
中醫將冠心病歸入“心痛”“胸痹”等范疇,中老年人為多發群體,極大地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7]。中醫藥在冠心病心絞痛防治中有獨特優勢,能夠對人體機能發揮全面的調節作用,既可促進主癥緩解,同時還有助于促進伴隨癥狀改善[8]。
中醫學認為五臟為人體中心,經由經絡系統將全身組織聯系成為有機整體并通過精、血、氣、津液等作用使機體機能活動得以完成,藥物內服法及內病外治法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療效[9]。腧穴生理功能獨特,該穴位為臟腑氣血匯聚部位,每個穴位均可發揮雙向調節作用,對藥物理化作用敏感性較高,有助于藥物作用長久發揮,對整體均可發揮調節作用。內關穴具有止痛鎮靜以及疏通心脈等功效,在冠心病心絞痛等病癥治療中能夠取得確切療效。中藥熱奄包可通過穴位刺激、經絡傳導及藥物頭皮吸收等使治療效用得到充分發揮,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藥物成分能夠直接進入血脈并直達病所,臨床療效顯著;經氣與藥氣味相互結合,可使協同治療效用得到充分發揮[10,11]。
此次研究中所用藥物包括吳茱萸及粗鹽。作為臨床常用溫里藥,吳茱萸藥性熱、苦、辛,有弱毒性,歸于腎、胃、脾、肝經,具有止瀉助陽、降逆疏肝、止痛散寒等功效。粗鹽熱敷能夠化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使局部抵抗力得到增強,熱敷有助于促進局部皮膚溫度升高,保持肌肉放松,促進肌肉毛細血管擴張,對于加快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環均有重要作用,進而能夠加快機體新陳代謝,散寒消炎、活絡溫經等效果均較為理想,在神經痛、關節炎等諸多病癥中均能夠取得確切療效[12]。吳茱萸及粗鹽聯合用藥能夠取得通經疏絡、化痰活血以及溫通心腎等功效,可對臟腑功能發揮理想的調節作用[13,14]。
此次研究中,2組對比,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更高,治療后試驗組IL-18及M-CSF水平及中醫癥狀積分均明顯更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充分表明,西藥治療對于控制和緩解病情能夠發揮一定的效用,但是臨床治療效果相對有限,聯合應用中藥熱奄包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冠心病發生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而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內皮細胞及平滑肌細胞為構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主要細胞。其中,M-CSF為T淋巴細胞在有絲分裂原或者抗原刺激下生成,其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冠心病、腫瘤、急性炎癥以及血液病等疾病均會導致M-CSF水平升高,可促進造血祖細胞向單核巨噬細胞分化并能夠對單核巨噬細胞生長、增殖及分化等發揮維持作用,屬于炎癥反應敏感標志物。IL-18為具有多向性效應的促炎癥因子,在炎癥反應鏈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IL-18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發展過程中均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體IL-18主要由肝臟Kuffer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等產生,IL-18與IL-18受體結合后即形成配體-受體復合物并最終使NK-kB向細胞核內轉位并可對諸多基因表達產生誘導作用并引發生物學效應。此次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IL-18及M-CSF水平均更低,表明聯合應用中藥熱奄包能夠進一步降低炎癥因子水平,臨床療效更加確切。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實施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為其提供中藥熱奄包治療能夠進一步提升和鞏固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還能夠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