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蘭萼 章青青 郭 倩
慢性蕁麻疹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各種大小不一和不同程度的風團及瘙癢。 慢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通常延續6周以上,并且可能連續或間歇性發作,每周發生2次或多次[1]。目前,關于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的認知尚無統一的臨床共識。臨床上對于慢性蕁麻疹病因病機認知還未達成統一共識,其發病病因具有復雜性,大多數患者還無法找到確切病因,因此也造成慢性蕁麻疹病情的反復性及治療上的困難性。目前,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通常需要H1和H2受體拮抗劑的組合[2],H1及H2受體拮抗劑已發展到第2代,而枸地氯雷他定片則是現在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常用藥。它具有抗過敏、抗組胺和抗炎作用。它可以通過對慢性蕁麻疹反應的早期和晚期組胺的抑制,從而達到緩解患者風團、瘙癢等臨床癥狀。雖然其有很好臨床治療效果,但是就目前臨床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的慢性蕁麻疹患者而言,為了控制病情往往需要長期服用受體拮抗劑,一旦停止服用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的反復。慢性蕁麻疹屬于中醫學“癮疹”范疇。中醫學辨證論治對慢性蕁麻疹的緩解和預防復發具有重要作用[3]。研究通過應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聯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并總體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對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效果,臨床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明顯優于單一西醫治療,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來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門診或住院被確診為慢性蕁麻疹15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 研究組有42例男性和33例女性;年齡26~50歲,平均年齡為(41.25±6.38)歲;病程為85~172 d,平均病程為(61.37±9.65) d。對照組中有35例男性,40例女性;年齡24~52歲,平均年齡為(39.47±7.81);病程為78~182 d,平均病程為(72.18±11.36) d。 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中醫辨證論治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西醫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以《中國蕁麻疹診治指南(2018年版)》[5]為參考。
1.3 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確診患者;②無心肝腎臟和其他器官的嚴重疾病,無精神病史患者;③在近期無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1個月內無糖皮質激素及鎮靜或催眠藥史。
1.4 排除標準①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②在2周內服用抗過敏或免疫調節藥物;③有重度器質性疾病患者;④孕婦和哺乳期婦女;⑤對中藥過敏患者;⑥皮膚劃痕試驗和膽堿能性蕁麻疹,風團和瘙癢超過6周,并伴隨每周2次和以上多次發作;⑦不配合治療患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 予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 (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規格:8.8 mg×6片) 每日1次,每次1片;治療療程為2周。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加味服用,一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方藥具體如下:當歸30 g,白芍42.5 g,炙甘草30 g,通草32.5 g,桂枝(去皮)50 g,細辛25 g,生姜45 g,吳茱萸40 g,大棗27.5 g。治療療程同對照組。療程結束后統計2組總體治療率以及停藥后3個月的綜合隨訪,統計復發率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
1.6 觀察指標
1.6.1 風團和瘙癢綜合得分以歐洲過敏臨床免疫研究所皮膚科小組研制的蕁麻疹活動評分標準[1]為參考,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瘙癢情況及風團數量,進行統分。風團評分規則如下。沒有風團,則計0分;風團數量小于20個/d,則計算1分;風團為20~50個/d,則計算2分;風團數量超過50個/d或合并為大區域,則計數3分。瘙癢評分規則如下。無瘙癢,計0分;輕度發癢,不會引起患者生理上不適,則計1分;自覺瘙癢嚴重,帶來身體和情感上的不適,但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則計2分;重度瘙癢,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則計3分。將風團和瘙癢得分相加則為臨床癥狀總分。
1.6.2 治療總體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3者的總和。
1.6.3 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復發率的統計則是停藥后,為期3個月定期隨訪,期間無風團及瘙癢等臨床癥狀發生則為未復發;有持續6周以上風團及瘙癢發生,則為復發,最后統計復發率。不良反應為治療期間出現排除本疾病所發生藥物不良癥狀,進行數據統計。

2.1 2組患者風團和瘙癢綜合得分比較治療前,2組瘙癢和風團的總分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風團、瘙癢等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風團和瘙癢綜合得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總體有效率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總體有效率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通過3個月的隨訪,比較2組的復發率,研究組有2例(2.67%),對照組有15例(20.00%)。2組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就不良反應而言,研究組發生腹痛2例,頭痛1例,腹瀉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對照組發生腹痛6例,頭痛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17.33%,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蕁麻疹屬于中醫學“癮疹”范疇。對于癮疹病因病機的認識歷代醫家則多認為癮疹主要是由風邪入侵人體衛氣,導致衛氣固攝失司,從而導致營衛不和。慢性蕁麻疹患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虛弱,進而導致機體正氣不足無法抵御外邪,進而易感風邪所致;或自身精血津液不足,肝臟沒有充足精血津液的濡養,導致內風自生,風生燥,則會導致皮膚瘙癢[6]。可見,慢性蕁麻疹的整體發病機制可歸納為本虛標實,其發病機理是基于氣血兩虛,以風燥寒凝為標。 治療原則應基于滋陰養血,祛風潤燥散寒。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均來源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該方由當歸、細辛、通草、大棗、桂枝、白芍、炙甘草組成[7]。整個方劑都以當歸為君藥,當歸的苦味用于幫助心臟促進血液;細辛作為臣藥,以緩解少陰血分寒證;桂枝為散寒祛風;吳茱萸和生姜可暖肝溫胃,通過白芍、甘草、大棗來綜合調和營衛之氣,通草可溫四肢關節;因此,全方可以達到滋陰養血、祛風潤燥散寒功效[8]。
本次研究通過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臨床療效的綜合觀察,發現運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聯合枸地氯雷他定片的患者總體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單一西藥治療對照組的患者,這也間接說明了該方在治療慢性蕁麻疹上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其次通過對2組臨床癥狀的對比觀察,發現其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風疹和瘙癢的癥狀。此外,在不良反應和復發率上,對比單一抗組胺藥物治療高復發率及高藥物的不良反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蕁麻疹的復發率及藥物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聯合枸地氯雷他定片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很好臨床治療效果,從而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