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陽泉 045000)
新景公司15303 綜放工作面位于蘆南15 號煤采區,埋藏深度為458~605 m,井下位于蘆南15號煤采區北翼東部,北為80115 工作面(已采),東為80113 工作面(已采),南為蘆南采區大巷(已掘),西為80117 工作面(已采) 與15304 工作面(未掘)。工作面上覆3 號煤層為72901 工作面采空區,上覆8 號煤層為8123 工作面采空區、8122 工作面(未采),其它煤層均未開采。
工作面走向長1 093 m,傾斜長170 m,煤層總厚5.5~7.33 m,平均6.45 m,煤層傾角3°~ 14°,平均傾角8°。工作面北部為一傾向SE 的單斜構造,煤層傾角7°~ 14°;中部為一傾向近E 的單斜構造,煤層傾角3°~ 5°;南部為一軸向NW 的背斜構造,兩翼煤層傾角3°~ 7°。工作面切巷附近賦存撓曲N1 (28°),780~795 m 賦存物探探測撓曲N2,920~932 m 賦存撓曲N3 (32°)。
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采煤方法,實行 “一采一放追機放頂煤” 作業方式,循環進度0.8 m,采用全部垮落法處理采空區。采煤工作面主要設備選型見表1。

表1 工作面主要設備Table 1 Main equipment of working face
回風巷凈寬5.0 m,凈高3.0 m,沿煤層頂板掘進;進風巷凈寬5.0 m,凈高3.0 m,330 m 往里沿煤層頂板掘進(80117 鄰面動壓影響),330 m 往外沿煤層底板掘進(實體煤);切巷凈寬8.5 m、凈高2.8 m,沿煤層底板布置,回風開口施工102 m 揭露撓曲N1 (28°),后將剩余切巷調整為偽斜布置(機頭處超前設計位置5 m),1~41 號架傾斜方向傾角12°~ 22°,不同程度割底,最大處12~21 號架割底3.9 m 且巷道超高,如圖1 所示。

圖1 巷道布置Fig. 1 Layout of roadway
安裝支架后1 號架超前32 號架5 m 左右,支架直線偏差超過150 mm,工作溜留肚。
15303 工作面2021 年2 月24 日初采,10~60號采取飄溜方式減少割巖量并逐步使機頭至40 號架支架接頂,同時調整1~32 號架直線偏差,將工作面拉直,3 月初發現支架及工作溜向進風方向竄動,開始采取斜采措施(多過機頭) 調整,但管控效果不明顯,支架與后部溜中心距偏差逐漸增大(最大達1.3 m 左右),支架扭向進風,生產溜機頭距煤幫0.93 m,回風端頭支架缺架4.6 m,2 m 割不透。
切巷布置在大型褶曲構造范圍內。切巷傾角在5°~ 22°,其中1~41 號架局部達22°,給支架、工作溜的防滑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工作面2 月24 日初采,1~30 號架傾斜方向坡度較大(最大22°),受設備自重在傾斜方向的分力影響,推進過程中前、后部溜、支架均存在下滑現象,由于前部溜與支架間為硬聯結,拉移時二者相互制約下滑量較少,后部溜與支架間為軟聯結,故下滑量較大。推進過程中工作溜、支架與后部溜中心距逐步增大(最大時達1.3 m),后部溜錨鏈與支架形成一個鈍角,拉移后部溜過程中,對支架產生一個向回風方向的分力(電液控支架成組動作分力的作用尤為明顯),同時因支架接頂不嚴,支架逐漸扭向進風,造成移架、推移前部溜時二者向進風側竄動(高處),如圖2 所示。
工作面安裝質量不高,切巷1~45 號偽斜布置(1 號架超前32 號5 m 左右),安裝支架后支架直線偏差超過150 mm,工作溜留肚,初采期間將工作溜拉直后,工作溜向進風方向有小幅度竄動。
3 月初發現支架前竄后,采用傳統的 “拉小斜” 即多過機頭方式調整,因支架已向進風扭向,所以該措施加劇了支架、工作溜進一步竄向進風。3 月10 日重新優化了竄架調整措施,將收后溜千斤全部安裝在支架回風側,拉架和受后部溜時后部溜錨鏈對支架產生一個向回風方向的力,支架逐步扭正(垂直于工作溜),3 月27 日工作溜、支架、后部溜之間狀態恢復正常,工作面基本正常生產,將收后溜千斤連接方式回復為單架間隔雙千斤,如圖3 所示。

圖3 竄架回正Fig. 3 Support homing
(1) 加強回采巷道的地質預測預報。一是提高探測精度,避免將切巷布置在大型構造范圍內;二是回采巷道掘進期間遇陷落柱、褶曲等構造導致煤層底板坡度超過15°需要硬過時,必須由總工程師、分管掘進和生產的副礦長召開專題會共同研究,綜合考慮構造對回采和設備安裝的影響程度,確定合理的巷道掘進調整方案和技術措施。
(2) 提升工程質量。一是提高工作面安裝質量,支架排成直線偏差不超過50 mm,巷道超高要提前構頂,保證支架接頂嚴實;二是強化初撐力管理,支架工拉完架后要將支架升緊,保證初撐力整體達標率達80%以上,防范外力對支架狀態的影響;三是規范操作正規循環,嚴禁急飄急挖,急拉急扭。
(3) 動態監測盡早控制。一是進、回風順槽設置中線進行亮化管理,推廣使用激光標定中線鎖定工作面機頭(尾) 位置,動態掌握設備上竄下情況;二是重視工作面工作溜、支架、后部溜三者中心線的變化管理,若偏差超過0.2 m,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
(4) 合理制定調斜方案。工作面設備出現竄動后,應組織相關部門人員現場踏勘,科學分析設備竄動原因,研究制定專項安全技術措施及調斜方案。調整過程中嚴禁急拉急扭,應按照以擺為主,斜采為輔原則進行處置。
針對新景公司15303 綜放工作面初采期間,支架及生產溜向進風方向竄動,導致進風端頭出口不暢通、回風端頭大范圍缺架、工作溜與轉載溜搭接不合理等問題,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采取對策解決了問題,并給出了之后的防范措施,為類似工程條件工作面安全、高效生產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