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寶志(天津大學檔案館館長):
作為影響著一個國家民族未來的職業,教師隊伍如何撐起這個重任,其背后的職業支撐則是極其重要的。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熱愛這個光輝的職業。無論任何時候,都首先想到自己作為教師的身份;無論何時何地考慮任何問題都要首先考慮到自己教書育人的天職,忠于這份職業、忠于自己的崗位、忠于自己的這份工作,從“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職業和日常。二是鉆研業務,認真思考自己教學的內容、找準教學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的收獲。三是職業支撐的源泉與動力是摯愛、真愛。真愛學生,從嚴要求,一絲不茍,規范學生日常的一言一行,讓學生先成人、再成才。同時,關心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引導他們走大道、正道。四是教師的風范—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引路人,教師一言一行閃耀的光芒能夠化作學生前進的燈塔。
@ 陳鷟(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教師是一個相對特殊的職業,尤其在中國。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八個字道盡了教師的職業支撐。為師者首先需要學識高明。雖然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但是作為教師,至少在自己的專業學識上要高于學生。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學習能力也很強,為師者要保持“學為人師”就更難了,因此今天的教師要真正做到“學不可以已”。為師者還要身正,從德行上為學生樹立榜樣。在義利之間,為師者必須選擇義。然而,教師也身處社會之中,雖說學高、身正是教師應有的素養,但都是教師自身內在的職業支撐。如果僅靠教師主觀努力,而客觀上沒有支撐,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說:“短時間可以,長時間不行”“對少數人可以,對多數人不行”。因此,國家和社會一定要關心教師,在教育引導教師立德樹人的同時,還要為他們學習進步提供條件,為他們的地位和待遇提供保障。唯其如此,才能在內外兩方面構筑起教師的職業支撐。
@ 任延明(青海大學副校長):
一是理想信念。教師有了正確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便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執著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勇氣;便有了把握教育的方向,辨識教育的智慧和擔當,守住教育的純粹和美好。二是職業熱愛。“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這些都源自教師強烈的使命感和對教育事業的由衷熱愛。三是職業奉獻。廣大教師甘于奉獻,安于教學,將對教育的愛和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他們用奉獻詮釋著教師的光輝,用奉獻追尋著育人的幸福成就。四是職業素養。教師只有對學科的知識體系上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同時,教師更應該是一個善于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大朋友”,是一個善于應用新技術、不斷創新和進取的教學好能手。五是職業認同。教師通過教書育人得到了各層面較高的職業認同,實現了個人價值,贏得社會榮譽;同時,國家、社會、學校等不同層面對教師認同感的提升,促使教師隊伍日益壯大,全方位保障了教師的全面發展。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教師的職業發展顯然不是教師的私事,而是直接關系著國家繁榮、民族昌盛、社會前進、人民幸福的國事。因此,要用戰略的眼光看待教師的職業支撐,必須擺在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教師職業支撐的制度化、科學化、現代化。盡管教師入職時有明確的職業要求,但其職業能力和素養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而這些僅僅靠教師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校方和管理部門提供必要的、切實的職業支撐。既要讓教師在實踐中擔當重任、不斷成長,也要保證教師素質、能力、水平繼續得到提升,以適應新形勢下履行教師使命和擔當的需要。當前,一些學校對教師的政治學習有較為明確的要求,但對其業務等方面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教師工作壓力大、負擔重,存在不同程度的本領恐慌、能力焦慮,亟須通過多種形式的培養加以緩解和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在實踐層面要做到使用和培養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前和長遠相結合。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科學的規劃和可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