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近日,首批三宗適用新《證券法》懲處財務造假惡性案件已進入事先告知階段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個案最高合計擬處以近4 000萬元罰款。筆者認為,打擊違法違規要穩準狠,全方位追責。
三宗案例包括宜華生活、廣東榕泰、中潛股份,呈現的主要特征包括長期系統性財務造假,涉案金額巨大,持續時間長,最長跨度4年;實際控制人核心決策、組織實施,主觀惡性明顯等。
新《證券法》對違法違規大幅提高了行政處罰標準,比如針對虛假陳述,最高罰金從60萬元提高到1 000萬元;對于發行人控股股東、實控人組織、指使虛假陳述的,最高也可處1 000萬元罰款。此次證監會堅決用好新《證券法》這把利劍,敢于用重典、出重拳,實施精準打擊。比如宜華生活案,對公司處以600萬元罰款,對實控人兼董事長罰款930萬元并采取終身市場禁入,對主要責任人員處以250萬至450萬元不等的罰款并采取最高10年證券市場禁入。
證監會的重拳精準打擊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此前老《證券法》對虛假陳述最高罰款僅有60萬元,相對數億數十億元的違法違規金額,被戲稱為罰酒三杯,缺乏懲戒力度。此次證監會依照新《證券法》,將違法違規主體尤其是“首惡”打疼打通、罰到吐血,違法違規主體才能長點記性,對其它市場主體也才能產生震懾效應。
下一步,證監機構以及公安司法機關應繼續強化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的打擊力度,要穩準狠打擊,全方位追責。
首先是要“穩”。“穩”就是要始終堅持“零容忍”方針?!傲闳萑獭笔侵笇зY本市場改革九字方針中的核心內容,“零容忍”并非短期執法遵循,嚴打違法違規需要長期堅持、一以貫之、常抓不懈,違法違規發現一起就要查處一起;不僅如此,還要多方收集違法違規線索,盡可能多地將潛在違法違規行為揪出來、予以嚴厲打擊,最終目的就是要做到“違法必究”。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暴利巨大,只有“穩穩”地做到違法必究,才能打消部分主體以身試法、逃避法律制裁的僥幸心理。
其次是要“準”。“準”就是要追責首惡。虛假陳述等違法違規,背后往往都有幕后指使者,上市公司自己不會虛假陳述,一般人等也無能力讓上市公司虛假陳述,往往是實控人在幕后操弄,對此需要精準打擊首惡。新《證券法》明確了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控人在欺詐發行、信披違法中的過錯推定、連帶賠償責任;也即只要發行人信披違法,那么實控人就需承擔連帶責任、除非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追責首惡要用足用好這些法律武器。
其三是要“狠”?!昂荨本褪且獜娀幜P力度。對證券違法違規打擊包括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要區分違法違規責任,區分情節,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都應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予以頂格處罰,打則“痛擊筋骨”,讓其不敢“再犯”。“狠”還需要體現到盡可能多的處罰方式,證券市場禁入應屬行政處罰大范疇,對證券違法違規,也要注意采取市場禁入措施,其懲戒力、打擊力相比行政罰款或許更為肉疼;刑事處罰也包括刑事罰金,對證券違法犯罪也要依法加大罰金刑制裁。
其四是要全方位追責。全方位追責就是要讓違法者在行政處罰、刑事打擊、民事賠償中承擔應有的責任,構建立體追責體系。證監部門在對證券違法違規作出行政處罰之后,涉嫌犯罪的要堅決移送,通過各方協調配合,依照《刑法》刑罰條款嚴厲追究證券犯罪分子刑事責任,要嚴格控制緩刑適用,讓違法分子踏踏實實在牢里蹲上幾年,這樣以后自然也會老實多了。民事追責涉及成千上萬投資者利益,也是法律能否“長出牙齒”的關鍵,要依照新《證券法》等規定,抓緊推進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實施,同時積極利用調解、仲裁等方式,推動證券違法違規的民事賠償得到廣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