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里文
2021年6月11日向紐約證券交易所提交IPO申請,30日正式登陸上市,滴滴出行僅用了20天。滴滴發行定價在每股14美元,開盤價16.82美元,一度摸高18.01美元。但美國投資者的興趣在一天內降溫,滴滴收盤報14.20美元。盡管如此,滴滴當日市值仍超過675億美元,創下今年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募資的最高紀錄,甚至可能成為2021年度美股最大IPO之一。然而三個月不到,截至8月末公司市值重挫逾41%,股價一度探低7.16美元。
對滴滴而言,未來將面臨怎樣的風險?
在疫情和全球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滴滴選擇在美上市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有學者預測,滴滴不但很難延續阿里巴巴在納斯達克上市后的風光,而且未來還要面臨一系列國內外的風險。美國韋德布什證券公司總經理丹尼爾?艾夫斯認為,“這次滴滴首次公開募股成功了,但對擔心兩國之間緊張關系的投資者來說,滴滴仍有很多事情需要證明。”滴滴在美國市場的市值遠低于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的950億美元市值,在美國面臨著Uber的挑戰。加之宏觀因素影響和網約車的特殊性,滴滴很難再造一個資本神話。這也是為什么滴滴即使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華爾街精英們依然不看好的原因。
作為一家擁有高活躍量的用戶出行龍頭公司,滴滴在發展的過程中長期虧損,并一直遇到爭議。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滴滴在七年里累計虧損超500億元。2020年滴滴的凈虧損為106億元人民幣,較2019年虧損額97億元人民幣擴大9.28%。2021年一季度,滴滴實現凈利潤54.8億元人民幣,盈利主要來自于投資收益,這可能是一次性利好。
與BAT相對,互聯網曾有TMD三大新貴的說法,即字節跳動、美團、滴滴。與滴滴不同,美團選擇在港股上市,雖然近期受反壟斷調查影響,股價一直在跌,但截至8月末也有近2000億美元的市值。字節跳動雖未上市,但估值已超過4000億美元,得益于其全球化布局。對比之下,滴滴8月末市值為396億美元,仍然是互聯網新三巨頭中最尷尬的一位,未來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早在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并之時,滴滴所占網約車市場份額保守估算已達90%以上。而2017年的專車市場份額,滴滴已獨占92.5%。在網約車市場里,滴滴擁有絕對優勢。
由此可見,在反壟斷領域,滴滴所要面對的挑戰依然不小。平臺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就必然需要面臨反壟斷監管和合規審查。而這些因素,也加劇了滴滴未來的不確定性。關于合規性,2020年12月,反壟斷機構重新評估了滴滴2016年收購Uber在中國的業務。2021年3月12日,市場監管總局宣布對10起互聯網領域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進行行政處罰,其中就有滴滴;5月份,交通運輸部等8大部門對10家交通運輸新業態平臺公司進行聯合約談,滴滴同樣赫然在列。
此外,在車輛運營合規性方面,滴滴有許多問題需要處理。盈利困境、高抽成、安全問題、反壟斷,像四把利劍高懸在滴滴的頭頂,隨時都會落下。
網約車當年的“燒錢”大戰,很多人至今心有余悸。2012年滴滴成立時,同時出現了快的和優步兩家網約車公司。為搶占市場,三家公司展開了前所未有的補貼大戰。最瘋狂的時候,兩家企業一天要補貼一億元人民幣。后來快的最先敗下陣來,優步也在2016年被滴滴收購。滴滴也已元氣大傷,盡管在網約車領域獲得了絕對市場地位,但前6年都沒有實現過盈利。
如果沒有外部“金主”源源不斷的輸血,滴滴能否撐到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哪怕成功上市,如果業務模式沒有明顯改變的話,滴滴的前路依舊充滿變數。滴滴目前戰略是直接投資當地公司,以利潤換入場時間,即燒錢找代理人。
比如在巴西,滴滴先是投資了1億美元取得巴西網約車公司99taxi的10%的股份,后來又以6億美元進行了全資收購。自2015年開始,滴滴已經陸續投資了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中東的Careem以及歐洲和非洲的Bolt等多家網約車平臺。2020年底,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公開場合表示,該公司在拉美地區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50%。但有專家認為,繼續燒錢下去,滴滴很快會面臨在國內已經遭遇的老問題:未來當補貼減少甚至取消,滴滴靠什么留住司機和用戶呢?繼續燒錢不是發展的光明大道。
據稱,滴滴網約車業務的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3.1%。滴滴再拿這個利潤率去攤薄的話,不僅賺不到,倒貼錢在所難免。解決這個矛盾辦法唯有上市。作為一家擁有如此高活躍量的用戶平臺公司,且各方優勢已明顯壓倒Uber,倘若再不上市,其出行的版圖也意味著難以再擴張。
但是,滴滴是一家資本結構非常復雜的企業。據加拿大投資百科報道,滴滴創始人程維和聯合創始人柳青在上市前加起來可能僅持有不足10%的股份。而拼多多上市前,黃崢持股約50%左右;小米上市前雷軍持股31%。滴滴上市更多受益的絕對是那些過去9年活躍在網約車江湖中的投資人。滴滴投資方名單幾乎涵蓋了大部分亞洲投行和科技巨頭。
天眼查顯示,滴滴從成立至上市竟然融資達23輪,名副其實的融資之王。據不完全統計,融資額至少在210億美元以上,也就是1300多億人民幣。參與投資的大股東包括日本的軟銀中國、金沙江創投、蘋果、阿里巴巴、豐田、騰訊、螞蟻集團、高領資本、紅杉資本。可以說,這盤資本市場醞釀9年大棋局里的各位玩家,終于等到了退出這場投資的最完美姿勢——上市。
需要注意的是,兩次融資都出現軟銀的身影。其實很久以前軟銀就已經給滴滴投資,如今滴滴的第一大股東不是創始人程維,而是軟銀。軟銀此前向滴滴投資了120億美元左右。
孫正義領導的軟銀是繼續持股,還是玩套路套現,人們拭目以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還提到,最大股東軟銀委派的一位董事會成員將在滴滴上市時辭任董事,這意味著軟銀將退出滴滴董事會。這雖然符合中概股常規,也可能是其跑路的預兆。
滴滴上市后立馬迎來黑天鵝,不僅滴滴出行APP被下架,而且旗下25款APP全部下架。資本市場上股價因此一路不停地跌,7月一度跌至每股7.16美元,較發行價近乎腰斬。
滴滴網約車業務一直面臨安全挑戰。2018年發生的兩起滴滴司機安全事故,讓滴滴的步子頓時小了許多。
2018年5月5日晚,空姐李明珠執行完航班任務后,在鄭州航空港區上了一輛滴滴車。3天之后,人們見到的李明珠,已經是一具遺體。作案人員正是滴滴的順風車司機,警方找到的尸體,僅背部就中了十多刀。僅僅3個月之后,從溫州樂清去往永嘉上塘的路上,又有一位花季少女慘死于滴滴順風車司機的毒手。女孩生前發的最后兩條短信是:司機開的山里沒有一輛車,有點怕。短短3個月內接連發生兩起惡性案件,滴滴嚴重的安全漏洞暴露無遺。那一條條人命的教訓足以讓人憤慨和警惕。
命案發生后,滴滴道歉、懸賞、整改,但局面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渖暇陀芯W友扒出,在案發前不久,滴滴順風車偷偷修改了隱私機制,讓犯罪分子又可以輕易地篩選到“理想中的受害者”。命案、高風險等問題,使滴滴一直處在爭議之中。
如何管理,國外是有經驗借鑒的。比如日本政府對出租車司機資質審查嚴格,要求10年車齡且5年未違章。而滴滴網約車卻幾乎不設司機門檻,一直不受監管,乘客的權益總是被侵蝕。滴滴作為網約車平臺與司機沒有雇傭關系,只是合作關系,營運車輛屬于司機而非滴滴。早在2016年,深圳公安部門排查當地的網約車司機時就發現:8 000名網約車司機中,有吸毒前科的人員1 425名、肇事肇禍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員1 661名。高達40%的高風險人群比例,滴滴真的不知道嗎?
雖然滴滴依然是叫車業務的龍頭老大,但兩相對比之下,投資者顯然更愿意投資“更安全”的美團。
早在2018年3月,南昌滴滴司機張師傅接到電話,發現對方精準地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并向自己推銷汽車。這個電話背后,是11萬條滴滴司機隱私的泄露,而泄露信息的正是滴滴員工。滴滴司機的信息都能被販賣,普通乘客的信息還能得到保障嗎?這讓人感到心驚。
最近有消息稱,有人舉報,滴滴為了上市,把我國的道路數據和個人信息打包給了美國。滴滴副總裁表示,滴滴在美國上市后,絕不可能將信息泄露給美國人。那也只是一說,合規措施落實不到位,其結果仍令人擔心。7月4日國家網信辦要求“滴滴出行”App于7月5日零點開始下架,其原因是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為配合網絡安全審查工作,防范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信息顯示,國家網信辦、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財政部、央行等12個部委聯合制定的《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滴滴出行是《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出臺以來,第一家被公開接受網絡安全審查的企業。
滴滴除信息泄露的隱患之外,還陷入“大數據殺熟”的輿論漩渦中。4月27日有網友稱,和朋友一起打滴滴,同樣的12公里路程,兩手機相差8元,所以懷疑滴滴大數據殺熟。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一教師帶著團隊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慶等5個城市專門做了實地調查,打車800多次,花費50000多元。最后得出結論是,使用越貴的手機,打滴滴車可能越貴??梢姷蔚螢榱藪赍X而不擇手段,嚴重破壞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就在前陣子國家網信辦要求“滴滴出行”APP下架的同時,網絡上“滴滴可能把中國接近十億用戶的數據和地圖信息賣給美帝”的輿論沸沸揚揚。滴滴數據真的涉及國家安全了嗎?
國家網信辦此前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發布公告的第一句話,就說審查原因是“國家數據安全風險”,引用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問題被提到國家層面,那就要區分“敵我”,顯然性質就變了。今年5月,國家網信辦“關于騰訊手機管家等84款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的通報”,用詞就是“用戶隱私”,但這次只提“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是去年4月份才成立的部門,這是該機構承辦的第一案,審查會更為嚴格。
盡管滴滴管理層回應,他們不會把用戶信息交給美國,但網民不信。滴滴的聲明玩了文字游戲,說沒有交出的是用戶數據,實際上對國家安全威脅最大的是流出地理數據。有媒體稱,“國家調查的是道路數據,而不是用戶數據。道路數據涉及許多戰略目標和敏感目標位置?!边@是20年來互聯網領域最重大的事件。目前滴滴月活躍用戶1.5億人,有用戶軌跡的地方,人員活躍;沒有用戶軌跡的地方,但如果又有設施,那這是用來干嘛的?這就是間諜關注的地方。
如果有了滴滴大數據,有關方面就可以慢慢做排除法了。那些沒有用戶軌跡的地方,不會有人經常用滴滴打車,人員活動受到限制,利用熱力圖就可搞清楚這些“黑洞”是干嘛的,就能極大地縮小間諜的工作量。但對外國間諜有利的事情,卻是對我國國家安全有極大的威脅。這就是新時期情報戰的常態:007的角色被數據工程師取而代之,數據分析往往有情報奇效??梢?,雖然滴滴不太可能像某些網友說的那樣,提供完整的國家地理信息和戰略目標情況,但其動態數據可印證和補充國外偵察衛星所獲情報,這是無疑的。
滴滴的未來發展確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國際上,滴滴在美國面臨著同行Uber的競爭,受到中美關系走向的大局影響,面臨美國投資者的拒絕;在國內,面臨反壟斷調查和合規審查,面臨行車安全性的考驗,還面臨著如何處理軌跡數據保密的問題;在經營方式上,是不是繼續補貼“燒錢”?如果日本軟銀趁機撤資,這個不贏利的平臺還能支撐多久?
這一系列問題,不僅僅影響一個網約車平臺,更多的是影響國內相當多人的就業,影響到國家利益的安全。如何處理滴滴,需要有關方面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