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我人生中最糾結的選擇之一,可能就是10年前要不要回歸金山這個決定。
當時的現實情況是,我已經在2010年4月6日創建了小米,不但幾位合伙人已經加入了我的團隊,A輪融資也已經陸續到位。對一個從軟件世界闖入硬件制造業世界的創業者來說,無比復雜的供應鏈世界和工業設計需求,讓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無比繁忙的學習階段,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就在這個時候,金山集團的創始人張旋龍和求伯君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回歸金山擔任董事長,來挽救金山集團在市場上面臨的不利局面。
這讓我很長時間都輾轉反側。一方面,剛剛成立的創業公司小米需要我做的事情浩如煙海,讓人感到千頭萬緒。另一方面,我曾經在金山戰斗過16年,經歷過所有公司的高光和低谷時刻,對創始人和這家公司的深厚情感也不言而喻。于是回去還是不回去這個問題,在當時真正成了一個艱難的選擇。
最后,出于對金山的熱愛和對它命運的擔憂,我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歸。在當時金山已經被市場邊緣化、員工士氣十分低迷的情況下,我開啟了關停并轉、包產到戶、放水養魚、騰籠換鳥、筑巢引鳳的五步戰略改革。可想而知,對于一家創立了20多年的傳統通用軟件企業,想要趕上移動互聯的風口,擁抱嶄新的商業模式,我沒有奢望這個過程會很輕松。
這是一個傳統的公司如何擺脫路徑依賴,改變自己既有基因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乎企業如何進化、實行管理變革的故事。
走過這10年的光陰,我欣慰地看到,金山已經實現了對自己過去的顛覆,它破繭而出,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并且回歸了主流市場。
當很多人談到變革或者轉型時會感到本能的恐懼,或者害怕遭遇失敗,我想以一些切身經驗來告訴大家,其實,一個人或者一家企業的成功從來都不是線性的,沒有誰會永遠一帆風順,但是,很多成功都是從既往的失敗經驗中得到的明示和啟發。昨天的失敗可以照亮今天的道路,今天的傷痕也將會成為明日的勛章。
小米集團董事長、金山集團董事長? 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