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
1.詩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句子和一個句子的拼接。
2.寫詩不是造句。
3.詩要求抵達,抵達詩。一首具體之詩指向抽象之詩。
4.詩不可能“一覽無余”,一眼望到頭,望到詩,它經歷時間。詩的時間就是它的空間。
5.用“詩的語言”寫詩便是詩,這是很普遍的誤解,幾乎是集體無意識。
6.“詩的語言”不是詩,而是對詩的扼殺。就是把句子設立為目標,在行進的路上疊床架屋。
7.詩所要抵達的不是結論,它也不是一次解密,是進入神秘。
8.進入陌生就是進入神秘,在結束處有一個開口。
9.你正在寫的東西被稱為詩,在這首詩中試圖抵達詩,后一個“詩”因怕混淆,或可稱之為“詩意”。但詩意的概念不夠單純,還是稱它為詩吧,此詩非彼詩。
10.詩在結束之處,甚至在結束之后。
11.有人說,寫詩是為了最后一句,不予置評。但就詩而論,結束的確遠比開始重要。
12.詩歌是結束的藝術。
13.詩的神秘因此與生命的神秘息息相通(人生是死亡的藝術?)。
14.詩要求抵達某處,這種意欲本身即是詩,并不一定真的有所抵達。或者,所謂的抵達已經包含在某種流向的運動中了。
15.詩可以以無結束的方式結束。
16.詩可以以中斷的方式結束。
17.抵達或者結束已先驗地包含在詩的生命時間中。
18.詩具有結束的意欲、傾向、氣氛和準備。
19.一首真正的好詩是不耐煩的,某個時間點一過便不耐煩起來。
20.詩奔結束而去,似乎,那里有什么值得一探的東西。
21.在一首詩里,可多次接觸到那個東西,觸及到那個“結束之意”,不一定非要等到最后不可。
22.但最后的結束仍然是最嚴重最可觀的。“哦,終于結束了。”“真的結束了。”……
23.一首永不結束的詩或者毫無結束之意的詩,是件麻煩事,或許根本就不是詩。
24.組詩是單獨的集合,或者不同時段的續接,不應該視為某種建筑式的構造。
25.反對長詩就是反對這種體系性的構造,但不反對短詩以任何名義集結在一起。以組詩的名義、詩集的名義、相似主題或者題材的名義皆可。
26.詩歌可以類比音樂、戲劇,但和繪畫進行類比須格外小心,類比建筑則完全不得要領。
27.只有語言材料的詩才不是任何比喻意義上的詩。
28.比喻語言之詩,所要強調的是時間、過程,重中之重是要強調結束的傾向。
29.詩歌是某種死亡——再生藝術,是重生之術。
30.標準語(如普通話)因沒有任何特點,所以是合適的“詩歌語言”。
31.詩歌的特質來自詩人,寫詩的人,而非他所使用的語言。
32.就語言方式論,特殊性、異常極其珍貴,但它應該是一首詩最終的結果,而非起因。
33.把毫無特色可言的語言變成一首異樣的詩歌,而非相反:用怪異反常的語言寫一首平庸之詩。
34.某種“空的語言”才是詩所需要的語言。而“詩的語言”因其不純和混雜,缺乏寫作詩歌所需要的可塑性。
35.普通話就是標準語,對詩而言就是毫無特色的“空的語言”。
36.但詩不停留于空,由語言之空導向詩之實——語言之詩。
37.有人譏笑我們把詩稱為“詩歌”,說是? 一種不專業的稱呼。其實,以“詩歌”命名語言之詩是更加完善的。詩歌包含了語言之詩的兩個部分,即詩與歌,二者指向不同。詩指語言之詩的所向、意欲,歌則是指語言之詩的聲韻、節律之類。詩不為語言之詩所特有,而歌卻是語言之詩獨特的物質形態。詩歌中的歌并非音樂,不是音樂之歌,只是語言的音聲,語言運動的音聲。詩歌中的歌是語言之歌。
38.詩歌中的歌賦予語言之詩以外在,但有可能只有歌而無詩。
39.格律詩是典型的詩歌,但僅有格律并不能成為詩。
40.自由體亦然,分行與否都只和節律、音聲有關,而和是否抵達了詩隔了一層。
41.詩不是韻文,也不是變相的韻文——由呼吸、心跳影響的顫抖的書寫。
42.就詩而論,關系比形象重要。然而最重要的關系是形象之間的關系。
43.寫幾首失敗的詩,然后有一首成功的詩,這也是一個過程,寫作的過程,有別于詩歌內部的運行過程。
44.在心理上要盡量寫得短小,能在一兩個句子里完成的盡量在一兩個句子里完成。完成不了,是因為溢出。溢出的東西遠勝于故意拉長,品質不同。
45.寫詩這件事,所謂的技術不過是方式,所謂的方式不過是心理。
(選自微信公眾號“兩只打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