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縱觀望去,這幾年城市的景觀設計美不勝收,人工湖打造可謂比比皆是,將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觀,最能讓人們遐想的湖泊,植入了城市狹窄的空間,在喧囂中,祈求寧靜,在人流中獲取悟心,這便是生活給我們最大的恩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筑生態文明之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在從藍圖變成現實。即便如此,泛濫的修建人工湖,已經失去當初人們經過千辛萬苦,踏破鐵鞋無覓處,才難得一見的湖泊的震撼和陶醉的激情,完全蕩失。在美感與快感之間,生活削減了美。
關 鍵 詞: 藝術美學;生活;人工湖
一、天然去雕飾——“靜”與“禁”的本能
建設生態文明,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每每去山野間,峽壁處,都會被瞬間出現在眼簾中的湖泊陶醉。“自然美就是‘呈于吾心而見于自然物、自然風景的審美意象。”[1]或許生活中,最原始的天賜之物就是這“天然去雕飾”的美,它讓人在觀物觀景之時,激動和震撼由內而發,是人的第一自然的反響和反應,由人的身體的自然機能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自然美的性質: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屬性;是心靈美的反映;在于“自然的人化”;[2]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產生的審美意象。由此可見,美是主客觀的統一,這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精華所在。或許生活中到處可見流水的現象,諸如:下雨時屋頂漏水;樓上的水龍頭的流水;以及小區水管爆裂等,形成的一個不大不小的水坑,是否會引起人們的這種遐想呢?當然不會,它只能讓我們感覺到生活的災難和無限的煩惱。為此,美是對真實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所悟出的感嘆。
那么回歸到“美是什么”的問題上來,解構天然去雕飾的大自然的饋贈物,人們會站在湖泊前陷入沉思,會在迎面而來的瀑布中流淚,會望著一潭死水的湖面而舉步不前……無論是在下雨天的湖泊、雨后的湖泊、陰天的湖泊、陽光下的湖泊……,都會因為人以及人的思想,情感而變得有生命力。自然物由于有了人。它才變得美麗,才變得更有意義。因此美是由心生而來,是人的異化給予的情調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產物。這是人工湖的“靜”與“禁”。
即便如此,它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少去了人工雕琢之痕跡,減掉那些因人的不同的嗜好和人的不同的品味,而產生的有意識的形態打造。多了讓人自由遐想的空間,更增添了因人而異對天然的構成物,所找到的不同的側面,給予的不同的感悟。在這里,人們會從天然的形態中,尋覓各自的需求的部分,再按照各自的想象,還原成自己心中的希冀,從而形成自古至今各自不同的關于湖泊的詩歌、詞賦、國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正因為是天然制造物,才會有這么多各形態的藝術成就,這就是天然去雕飾中,人對美和美感的本質屬性吧。
二、咫尺匠心難——創造與超越的期盼
獨具匠心是每個工匠想達到的境界,而巧奪天工又是工匠們一輩子夢想的最高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進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現代電子科學技術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運用,使我們可以實現將大自然的湖泊,引入城市之中,甚至高樓大廈的屋檐下,并通過巧奪天工的工匠們植入客廳中,濃縮成“微觀湖泊”。
人們是想通過對自然的山、水,對綠色世界的山野的回歸與期盼;故此對引進的人工湖泊就有了一種別樣的寄托。這種寄托往往是一種心理暗示,明明知道是“人工打造”,卻往往會帶著某種挑剔的眼光去尋找瑕疵。對這種意識形態的思維,雖無法判斷是一種城市的變態心理在作祟,但可以看到的是:創作的超越是無論如何不能還原于自然之景象。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今天的生活陷入一種呆板狀態,在自我設限的“審美”疲勞之際,不要讓何處可見的湖泊變成一種礙手礙腳的奢侈品。在重新詮釋、生發和再創作過程中,不是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景觀世界,而是在顯示大眾的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過程中,失去了作為人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體驗。這就有待于人們對它的期盼,在創造美與超越真實景觀的修建中,完成審美意向的生成。這也是人類對藝術更加迫切的需要,將天然之物轉化成人工之物,將喧囂繁雜置換為清新、明媚、生機盎然的瞬間。從而構成工匠們的創作追求與大眾的審美感受渾然一致的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去遨游。
三、境生于象外——美學的社會功能
“境生于象外”[3]是對“意境”范疇最簡明的規定。中國古代藝術家常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來闡明自然景別的意境外的含義。博大精深的蘊涵著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意蘊。
進入21世紀的今天,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激烈的競爭,帶來人們極度的疲憊和緊張的情緒。在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今天,在不斷提高人們的鑒賞力的新世紀,在人們追求一種返璞歸真之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生態環境更為重要。但在完成人為的意境裝飾之時,也同時包含其美學社會功能的演變過程;在形而上的意境的美感之中,社會環境不利于藝術的發展,但并不排斥大眾對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改造生存的社會環境和空間之時,其實就是在完成其美學的社會功能,更要注意可持續發展、有利開發才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這也是藝術與審美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所在。
現代都市的城市化進程,現代城市的景觀設計和打造,是融入一種社會的無限空間和時間的人生感和歷史感。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境生于象外的現實訴求。在功利性與審美環境的語境下,去自覺完成“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人的內心生活失衡,人與自然失衡,人的生活失去詩意,人類失去家園,這當然不利于藝術的發展。”
“境生于象外”,的確美學的社會功能,是在于“境外”的自然美的領域和社會美的領域所能體驗的。在完成它的本質屬性的歷史使命之中升華,在升華中感召真實藝術在社會生活的體現。為此,人造湖也就有了它特殊的歷史使命。但并不意味著,大勢的修建湖泊,讓城市陷入千篇一律景象,讓“湖泊”的“死水”處于癱瘓狀態,讓寂靜的人工湖變得更加沒有生命力。更何況湖泊無法替代原始的自然風光,沒能被流動的腳步帶去歡聲笑語。而最大的弊端還在于:呆板的符號被刻在城市中,凌亂的美被規整有序,在井然的人工湖之中,毫無美感之意象,更缺乏真實的時空、宇宙之感。在完成社會美化功能之時,延伸“人工湖”的“境生象外”之意境時,也是對人類文明的推進,起到美學的社會責任。
四、生活削減了美——環境景觀的憂思
環境景觀的建設,其中最有力度的是,有山有水的人工打造,因為在中國傳統人文史觀意義上,人的本質回歸就在于山水之間。而人類的生活更是離不開水,這生命之源,為此在選擇修建自然景觀上,毫無疑問,“湖泊”便成為第一打造目標。在歷史上,無論是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唐·孟浩然的《與 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元·尹廷高《雷峰夕照》還是明·萬達甫《南屏晚鐘》,都是在描述與湖有關的詩詞,可見湖泊對人們的遐想意境有如此魔力。正因為如此,社會的景觀建設找到了這個切入點,大勢打造人工湖。
無疑,這是將我們的城市變得更美,讓城市變成天然合一的人文景象最好的構思。愿我們的城市在天地之間相連,愿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山與水之間。讓更多光鮮亮麗的景色春滿人間。這也是一種社會和諧的兼容。我們在極度的疲憊之余,不用走出屋舍,不用到大自然里,就能和山野親密接觸,在舒緩我們的身心和緊張的神經之時,得以解除疲憊。但瞬間發現,人造湖泊,一夜之間,已經悄然地包圍在我們的身邊,讓我們感嘆之余,卻又有了一種被圍困的痛楚,慢慢地擴散開來,我們已經到了無處逃遁之際。我們的校園新修了小橋流水、打造了別致的湖泊;我們的小區樓與樓之間的分割線,是一座座美麗的湖泊、我們的星級賓館、公園里、街道上、家里、甚至新開業的現代化商廈下……比比皆是,這時便有一個強烈的愿望,想要逃離,到真正的鄉村去,到山間中,尋求“最后的香格里拉”、追覓最后的“茶馬古道”、觀賞“長江邊上第一島”……在世界上最多湖泊的中國,青海湖的浩瀚縹緲,波瀾壯闊中去感嘆、在人間天堂的“西湖”去漫游、站在岳陽樓上賞洞庭湖……可這一切又是如此的虛無縹緲,可望而不可及,生活在悄然中削減了美。
生活的美是天然的,更是后天人為的改造這一點不假,但問題是成批生產、大量的復制和拷貝,將導致人們的審美疲勞,對湖泊的天然畏懼感。原本美麗的生活變得恐懼和憂慮。原來的震撼變得格外痛楚,不要讓在攝入靈魂的美感由此變得魂破。“真就是自然,這個存在的本來面貌,它是有生命的,是與人類的生存和命運緊密相連的,因而是充滿了情趣的。”
五、結語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但如果脫離了大眾的審美需求,違背了社會環境的真實,背離了民族生長的土壤,那么任何一種形式下的打造,都將是徒勞而無為的。
要為之——對美的價值的內在的挖掘;要遵之——對環境改造的自然規律的遵循。不能走柏拉圖的理想主義極端;也不能走亞里士多德經驗主義極端。要找尋一條符合中國大眾心理需求和中國國情實際需要的路,符合大眾視覺審美的渴望,能不能擺脫機會主義的思潮在中國美學的大勢破壞,形成一個更加健康、良性的生態環境建設,才是我們未來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
作者簡介:李驁(1990—),男,四川成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電視與電影制作。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181.
[2]葉朗.美學原理[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178.
[3]劉禹錫.董事武陵集記[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