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園
摘 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藝術工作者潛心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術作品,本文以1955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為焦點,分析、探索、研究這一段時期東北三省美術題材,從最主要的有影響力的畫家及其作品題材進行研究分析,逐漸去探索東北三省美術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的藝術體系的生長之路。
關 鍵 詞: 第二屆全國美展;東三省美術;創作題材
新中國的成立,它意味著中國歷史邁入一個全新的開端,社會和國家體制發生重大變革,政治、經濟、文化的改變加上北京第一屆文代會的開幕,都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指明了方向,東北三省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也響應國家的文藝政策,運用國畫、漫畫、年畫、宣傳畫、版畫、水彩、油畫等繪畫語言,為東北地區的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做無聲的宣傳。
一、1955年代東北地區中國畫創作
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探究最多的是國畫如何與新的國家的意識形態、新的國家的政治理想,新的國家的文化政策相連接。東北地區的藝術家也是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地探索,創作出一批反映時代浪潮的藝術作品。1945年“八·一五”東北發展后來到哈爾濱,在踏上東北這塊土地的道路上,他看到了延綿不絕、古木參天的小興安嶺,看到北國風光的雄偉壯麗,對東北這片陌生而又神奇的黑土地開啟了無盡的探索。無論夏日炎炎或者寒風凜冽,他都會盡不懈的努力,采景寫生。創作作品《勘探原始森林》表現的是勘探隊員背著沉重的設備,風餐露宿,披荊斬棘,艱難地探索人跡稀少的原始林園中,力圖表現壯觀的北國綠色風光,也贊美了工作人員為了國家建設不畏艱難、勇于奉獻的偉大精神。為推動東北地區國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把現實生活納入中國畫中,與現實生活發生關系,與勞動人民發生關系。他認為藝術貴在創新,倘若受限于傳統畫家表現而無所發展,那將使藝術干涸。在作品的創作上,王仙圃先生如礦工般的發掘東北地區的鄉土性。他堅決面對大自然,經常深入興安嶺原始森林寫生,從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以豪放的筆墨,描繪了東北的大森林,探索著表現高大紅松的技法。北國雄風躍然紙上,觀之令人神往。王仙圃先生一生對國畫的發展最為重要的貢獻就是對景寫生,他認為“外師造化,終得心源”是一個畫家的必由之路,藝術需與大自然為師。
趙夢朱先生清朝末期完成學業,曾任北平華山大學美術系、京華美術學院教授。趙夢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放棄單純模仿古人的習氣,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創新、改革。《玉蘭綬帶》以秀潤、工整的筆墨,盡精微的創作精神,呈現一幅百花爭艷的美麗景色,他所創作的花似能嗅聞到花朵的清香以及淡淡泥土氣息,能嗅到大自然的味道,能夠把引起人民靈魂感應的春季盎然與人類生生不息的傳承的共鳴。通過對花鳥的撥草瞻風,感悟生命的靈性,賦予它們旺盛的生命力,同時也象征著一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新中國蓬勃形象。趙夢朱通過自身的努力,創作出了具有現實意義、時代精神、體現東北人文與自然社會的優秀國畫花鳥作品,推動力東北地區國畫的創作與發展。
二、1955年代東北地區油畫創作
1949年以后,油畫就因其特殊性擔負著為政治服務的重任,承擔著國家意識形態重要宣傳角色。如:董希文《開國大典》、王式廓《送參軍》、詹建俊《狼牙山五壯士》、羅工柳《地道戰》等。東北著名油畫家胡悌麟曾發表文章《淺談深入生活》,文中提到:“深入生活,首先必須和改造自己結合起來,在群眾革命斗爭中使自己得到鍛煉,用群眾革命斗爭的堅定性和樂觀主義氣概以及共產主義風格教育自己,鼓舞自己,感染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勞動者的堅強的意志力”。
萬今聲先生他是徐悲鴻先生在法國留學時的同窗,李壽如、王盛烈、劉榮夫、呂馥慧、烏叔養等都是20世紀初期的留日油畫家,這批留學生主要學習了日本“學院派”、“印象派”的風格。45萬金聲先生回國擔任吉林大學美術系主任。他將在日本學到的技法與當時中國的文化背景相結合,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的精神的藝術作品,《中朝會師》《攀登在祖國山嶺上》。萬今聲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兩大藝術特色:第一,肩負起藝術家的時代責任,這一點主要與我們國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系;第二,對色彩敏銳地捕捉,主要源于在日本留學時期受日本油畫的影響。[1]由于師承藤島武二,先生的油畫作品不僅追求光的瞬間,更加強調將色彩與造型相結合。畫面中描繪的是一個視覺沖擊力很強的壯觀的景象,通過這一真實的場景,反映出當時的百姓對于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滿足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萬今聲先生不僅是一位追求藝術的油畫家,在教油畫方面在東北地區也開啟了新的篇章。1942年4月于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學校油畫科畢業。回國后在吉林大學、吉林長白師范學院、吉林師道大學任教。據學生回憶,萬老師住處環境簡陋,但仍然在凜冽的寒風中裹著被寫教材,特別關心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生博采眾長、理論聯系實際,不對畫法加以限制。[2]萬金聲先生通過夯實藝術基礎,肩負起藝術家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楊角先生,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教授,東北美專校長。在延安魯藝結業之后,來到晉東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參加工作,1943年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在革命圣地,楊角先生受到革命的熏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始終是他藝術創作的指南針。楊角先生一生做了三件事:藝術創作、抗日救國、教書育人。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當時整個大時代背景“全盤蘇化”的歷史條件下,東北地區的畫家也緊跟步伐,將中國傳統藝術與時代精神結合,開創東北油畫新篇章,大膽追求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他一生樸實、勤奮、堅實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他的思想感情、生活道路、藝術創作都與老百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工人、農民有著不可分割的感情,創作作品《東北抗日聯軍》《搖籃》等,都反映楊角先生強烈響應主旋律藝術創作的時代精神。
三、1955年代東北地區版畫創作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版畫本身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他沒有辦法像油畫國畫那樣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特別是在表現中國的革命歷史和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建設運動時,版畫的局限性就非常明顯。所以,新中國成立以后,版畫藝術就從早期特別有影響的一個畫種退居到一個次要的邊緣地位,中心已被國畫和油畫代替。許多木刻家擱刀不刻或者刻得很少。但東北地區版畫藝術卻日漸崛起,東北地區的版畫以黑龍江省為首,興起于東北解放時期,46年一批老解放區的版畫家如古元、沃渣、力群等人跟隨《東北畫報》單位來到黑龍江省,他們的藝術創作通過版畫展以及當時的各種報刊雜志得以傳播,使黑龍江的版畫這一藝術形式得以生根發芽。
原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王琦說:“六十年代初,一個北方版畫群體的作品展在北京開幕,震驚了當時的美術界……,那時的版畫家,就突出的便是晁楣”。1952年晁楣先生任職“哈軍工”,其間創作了《首位祖國在邊疆》《森林之夜》,參加了第二屆全國美展,《黑龍江日報》也刊登了晁楣的這兩幅作品。引起了版畫屆的關注,成為中國版畫的新生力量。也是北大荒版畫的開創者、組織者代表人物。53年創作《守衛祖國在邊疆》,這件作品是晁楣先生到黑龍江創作的第一幅作品,從題材上看畫面描繪的仍然與當時的油畫、國畫題材一致,積極響應國家的文藝政策,積極地表達自己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熱愛祖國和黨的熱情以及守衛祖國邊疆的滿腔的熱血。
競時先生任《黑龍江日報》美術組組長,創作了版畫作品《秋天里的鄉村》《密林深處》《北大荒的黎明》,從題材上看,已經偏離了當時延安時期為工農兵服務、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思想。但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李樺提出藝術創作以現實生活的真實為依據,同時符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要實事求是地創作。從競時先生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競時的藝術作品完全結合了當時東北的時代特點,表達東北地區的秋收以及東北地域景象。反映出新中國建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二屆全國美展共展出作品996件,東北地區入選作品64件,這次美術展覽會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舉辦的全國性美術展覽,從某種角度看是一次真正的考察地域性美術創作的發展狀況。從這屆東北參展作品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的繪畫地域性題材已經被藝術家們很貼切的與時代的文藝政策相結合,孕育出與祖國的其他地區一樣的果實。
注:2021年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新中國時期東北三省三屆美展研究”(課題編號:HSDSSCX2021-45)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程.20世紀留日油畫家對東北地區油畫的影響[J].美與時代(中),2017(9):47-48.
[2]周玉瑋.萬今聲老師給我的教益[J].美苑,1985(1):1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美術展覽會—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5/17/content_2139913.htm
[4]中國美術家協會.《東北三省美術作品展覽會》[M].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1964.
[5]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6]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7]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