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碧玉 楊皖京 李海洋
摘 要: 當光線作為一種創作媒介進入裝置藝術時,其實是一個對藝術邊界的拓寬,同時是藝術本身的一種需求。但在拓寬邊界的同時,這種藝術形式會與其他不同的學科進行融合。本文圍繞光線在裝置藝術中的一些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充分研討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光線裝置藝術與科技的交互融合。
關 鍵 詞: 光線;裝置藝術;新媒體
一、光線與裝置藝術的概念及聯系
(一)認識“光線”
“光線”廣義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幾何的抽象;沒有光即沒有色彩的顯現。如若對光線的認識僅停留在照明作用,則會陷入嚴重的誤區。“大衛·托倫茨(David Torrents)曾說過:光能以個性化的方式點亮黑暗,實現事物由靜態向魔幻的轉變。當科學技術以光線為媒介來呈現視覺效果時,黑暗就成了光的舞臺。”[1]光線在視覺上變幻莫測,利用不同載體或者其他物質,讓反射度、折射度、色溫逐次發生變化,變為一種擁有復雜顏色的藝術,使觀者產生濃烈的觀感沖擊。
(二)裝置藝術的定義
裝置藝術可稱之為“讓人參與其中”的藝術作品。其起源可追溯到1938年至1942年的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時期。并且裝置藝術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觀念藝術”等藝術流派多有聯系。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于后現代主義時期的裝置藝術為何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裝置藝術可以被看作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2]
(三)光線與裝置藝術的關系
當藝術與光線技術結合之后,其表達的內容也會隨之更新,使得進入未知世界成為可能。光線具有神秘的魅力,與裝置相結合中會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的場所亦會影響著人們對色彩的感知。隨著裝置藝術從二維走向三維,與觀者互動的概念也逐漸強烈,總體相較,裝置藝術呈現的是一種空間形式的體驗,通過相應作品,讓觀者享受獨特體驗。好的裝置藝術作品利用一些物品在三維中的擺放位置啟發觀者的行為動作及情緒,并且注重觀者的想象、參與其中的感受。
二、光線裝置藝術的創作特征
(一)“交互”特性
交互性多運用于計算機和多媒體領域,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運用計算機和高技術手段來控制光線、改變光線進行藝術創作。光線裝置藝術存在互動性,并將觀看作品的主動權交至觀者手中。整體的藝術創作利用觀看者的感官體驗加以豐富,并不是單一運用藝術家的眼光來窺探究竟,而是探討作品深層的積極意義,讓整個裝置作品更加靈動,充滿趣味。
(二)“空間”特性
在裝置藝術作品中,可以利用各種光線改變空間方位,給觀者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不同光線對不同物質的照射對觀者而言,皆具備引導作用。觀者身處其中感受光影的碰撞,涌起拘謹或活潑的思想與整個空間進行對話,用想象衍生創造屬于自己的未知世界。由光線創造的特定空間與藝術作品關系緊密相連,給觀者提供新潮獨立、與眾不同的視角來觀看作品。
(三)“隨機”特性
光線的明暗度、方向及色彩都可以通過某種特定物質進行改變,例如自然光、LED燈或電子閃光燈作用下的色彩呈現即有所不同;強弱隨著光源能量與距離的變幻而發生改變,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不確定性、隨機性,這會讓作品產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感。同時,要參悟作品中更加深沉的意義,即要觀察和思考生活所隱匿的真相。
(四)“融合”特性
光線的融合可以使藝術作品與周圍環境交融共生。例如,一些藝術作品中采用激光效果的燈光裝置,可以讓光源折射出的光線無限延伸,呈現出無數條光線交錯存在的感覺,讓觀者會思考光線最終的歸屬。并且,產生身在漫無邊際的太空的感覺,而作品所產生的“視覺化的無限影響力”也將輻射到虛擬的無限空間中,呈現如夢如幻的藝術效果。
三、光線裝置藝術應用形式
(一)光線的直接運用與表現
光線的直接運用利用光線本身的特性,對作品進行藝術化處理。光線通過運動充斥著觀者的雙眸,而它的光波則展示了二維錯覺的實現軌跡,光線既為顏色,顏色既為光線,彼此間交錯,互相融合交織,過程中產生色彩的錯覺,讓觀者置身奇幻光影之中。例如丹·弗萊文(Dan Flavin),他是第一位使用光為題材又為媒介的藝術家。他購置了一些常見的霓虹燈裝置創造自己極簡主義的作品。他采用的燈管尺寸差異,運用光鮮靚麗的色彩,組成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并巧妙地融入進周圍的空間。與其他藝術家相比,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較為不同的是,他改變了這些質料并組成全新的式樣,利用了燈管發散出的光線,完成整件裝置作品。整體不僅主題簡潔,亦能與整體展示空間呼應,簡單且意味深長。
(二)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混合運用
光線裝置藝術除了承載光線這一媒介來表達,還有其他藝術形式的混合運用,如金屬工藝藝術、玻璃藝術、聲音、投影等。藝術家們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與光線的特性相交融,產生更加新奇的表現形式。例如日本藝術家東崎真本(Makoto Tojiki)的燈光雕塑即采用了高科技的控制方法,運用閃爍的光電要素再結合雕塑設計,使光線藝術與雕塑藝術融為一體。此類動靜相宜的設計,讓原始的雕塑藝術變得更具有趣味性。現在,諸如此類的作品不僅展存于展覽館中,更多是擺放在室外,被更多人所接納、喜愛。
(三)結合空間環境的營造
光線裝置藝術結合空間環境的營造,同樣的是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光線的不同顏色、光感的強弱在不同環境中營造出不一樣的感受,用這樣的方式可使觀者輕松愉悅地進入作品所營造的主題氛圍,感受作品所包含來的意義。例如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氣象計劃》作品中,“太陽”是利用無數個黃色的燈光構成一個弧形,再穿過展廳頂上的鏡面折射出一個較為真實的“太陽”形象,再用加濕機將水締造出常見的自然景象—霧,呈現了宛若真實的自然景象,作品展出后,慕名而來的參觀者都坐、躺在展廳現場的地面上,凝望著如同落山的“太陽”,享受著“太陽”余暉的溫暖。
四、光線裝置藝術發展的趨勢
(一)科學與藝術的融合
經過不懈的探索與創新,新技術逐漸成為新時代藝術表達的主要方式之一。縱觀發展的必然性,藝術與科技相輔相成,科學與藝術的融合不僅在文化層面產生深遠影響,還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著改變。這種藝術形式既便于理解,同時又給普羅大眾帶來充實的意趣。光線裝置藝術其實是在傳統理論中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藝術門類,是一個對藝術邊界的拓寬,同時也是藝術本身的一種需求。但在拓寬邊界的同時,這種藝術形式會與其他不同的領域進行融合,其實光線裝置藝術的背后即是藝術與科學的交互融合。
藝術為科技提供想象和創造的空間,科技為藝術提供實現夢想的方法。光線裝置藝術的創新越來越好,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也是其成熟的標志。觀者在觀看光線裝置藝術作品的同時,一邊為作品背后所展示的內在含義動容,另一邊讓觀者擁有視覺的享受。[3]
(二)大眾視覺感的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視覺體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三維物體認識的要求,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和物質需求的增長,大多數人在精神與生理的需要上也發生了變動,需要更多新的形式去刺激人們的感官,感受視覺的豐富多樣。觀者已不滿足于裝置藝術設計在形式上的簡單改變,而是更多期盼作品可以緊跟時代的潮流,更多去映射人們心理上的要求。從觀者的參與度這一方面去討論作品創作的媒介選擇,用傳統藝術媒介與新媒體裝置藝術媒介的選取為參照物進行比較。前者,從觀者的角度來說,并不能完全滿足其需求。從古至今,許多的藝術作品中,從架上繪畫再到后現代藝術門類,每個時期的每種藝術形式、每件作品幾乎都會有屬于自己的觀者群體,但這些作品都是在為一些特定人群服務。而采取光線這一元素作為一種媒介,利用光線的獨特特性,可以更好地讓人們參與作品本身。光線參與裝置藝術結合了多種藝術形式,不僅體現了科技感的加強,而且更多地去考慮大眾需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成為服務于觀者意愿及心理的大眾藝術。
五、結語
整篇文章論述了光線裝置藝術設計的發展及應用,裝置藝術是當下越來越流行的設計項目。藝術家們每天都在尋找新的突破,從而制造出巨大的視覺裝置,光線這一元素的運用不僅僅是代表了科學與藝術的交融,也表現了現在大眾的需求也發生了轉變。觀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想去參與作品,與作品融為一體,身臨其境,新媒體技術的融入可以讓藝術逐漸地步入平民化。
參考文獻:
[1]徐淦.裝置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三度出版有限公司.新媒體裝置—公共藝術中的科技創新[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
[3]馬曉翔.新媒體裝置藝術[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