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20世紀初,因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全球競爭發展環境激烈,人們逐步放棄了對自然環境的重視與保護。到了21世紀,自然環境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觀點被提出并受到大力弘揚與發展,人變成了自然美的感悟者與欣賞者,而設計師們正是受到此思潮影響,開始從自然界中提取大量元素運用到設計作品中,當今大量設計作品中充斥著“自然元素”。本篇論文從何為自然美出發,講述了自然美的發展歷程以及古代自然之美與現代裝飾美中的自然元素。
關 鍵 詞: 自然美;室內裝飾;自然材質;盆景裝飾;奇石裝飾
一、自然美
(一)何為自然美
自然美在美學研究中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通俗地來講,其主要研究的是關于自然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經由加工演變使其作用于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美學。其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自然中已有的形象,如山巒、湖泊等;另一種是經過人類加工創造而產生的,如建筑、園林等。
然而,自然美的概念在一開始并沒有被明確提出。柏拉圖認為“自然被認為是一種內在的氣質,是事物的靈魂,是世界的和諧秩序。自然往往高于人類,人類在模仿自然,試圖達到與之比肩的程度,但那并不是真正的自然”。這種概念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了中世紀,神學觀念盛行,自然就與神學產生了聯系,這種神秘主義與自然的和諧概念交相呼應。歌德對自然的歌頌中也往往包含著神秘主義傾向。正是黑格爾通過否定,真正確立了自然美的概念。在他看來,自然美既不是美的標準,也不是美的基礎,自然美這一概念才得以被區分出來。正是在這種歷史的演變之下,多歧為貴不取茍同,我們才得以了解了自然美的內涵并為之找到了適應當代社會的平衡點。
(二)自然美的演變
自然美經過多年的形成,演變與發展,我們得知,它從來不是脫離人類生活獨立存在的美,它總是與人類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趨于感性,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人們都將其歸于自然界中的“神”,萬物皆有靈,人們敬畏自然,不敢褻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漸漸有了區分人與自然的意識,并有了一定的能力去改造自然,使它可以以人類所希望的形式存在,“人性化自然”也就隨之產生了。
“人性化自然”在產生的過程中,人們的審美能力也逐步提高。到了農業社會,自然的運行也存在了相應的差異。它在中國往往象征著至高的善,而在西方則主要是生命意志的象征。因此,盡管康德、黑格爾等學者都對自然進行了分析,但在西方早期形成的還是自然哲學而非自然美學。反觀中國古代,對自然美的欣賞可以說是卓越的。在欣賞自然的過程中,中國古人從不把自然與生活分離開來,而是欣賞自然之美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和諧共生之美。因此,中國出現了田園詩和山水畫,甚至把大自然帶回家,出現了園林設計。
如果說農業社會是人類與自然的情感生成,那么到了工業社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演變為了征服與掠奪。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產生,這些都導致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無休止掠奪并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隨著這一危機的出現,人們終于開始重新審視了他們對自然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點開始初見雛形。
時至今日,人對自然的探索已經從自然界本身轉移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為當下熱門的觀點“人與自然”。人們逐步開始重視自然,保護自然,了解自然,并努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
二、我國古代的自然美裝飾
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無論是室內軟裝還是室外園林建筑,由自然美所產生的設計風格都占有著很大的比重。這一風格的產生是由歷史的演變以及中國民族自古以來的哲學思想演變得來的,它有著長久的發展歷程以及豐富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經久不衰。下面我就以古今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來淺談一下自然美是如何作用與環境設計中來的。
(一)我國古代的自然美裝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運用自然美進行裝飾的民族之一。在古人看來,欣賞自然風光,融于山水中, 是為人生的一件樂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崇尚人與自然和諧貫通的精神,使得古人們對自然元素達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無論是住宅園林本身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感,還是室內大量的裝飾物上,都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自然美”早就充斥在人們生活環境中的方方面面。
1.盆景裝飾
盆景,是一種以植物、山石、水、土等為材料,經過加工處理,在盆內集中典型地再現自然景觀的一種裝飾藝術。它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品,可以隨著季節的變化展示出不同的景色,可以使人們體會到自然之美的同時,也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清新高雅。
盆景藝術起源于中國,代表的是東方藝術的自然品味,也是中國特有的自然美藝術。盆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地方環境等影響,它的外觀造型形式和處理手法也各具特色。古代人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產生了一定的創作規律和藝術特征。
盆景作為裝飾物雖沒有固定的形式,但也不能違背其觀賞的基本原則,否則難以滿足為室內增色、使四壁生輝的目的。 因其色彩多為單色系,普遍樸實無華,所以擺放環境要盡量簡潔淡雅,不要雜亂不堪、背景過于艷麗。在室內擺放盆景應盡量以白墻作底色效果為最佳,一般放在落地高幾,靠與墻壁處,室內擺放盆景也可替代普通的書畫卷軸,更顯得環境優美,清新典雅。
人們常把盆景譽為“立體的畫”與“無聲的詩”那是因為,盆景藝術是自然美的集大成者,它將文學、繪畫、園藝等藝術相互融合,把自然景物融于方寸之間,小小盆盎,一撮之土,盈尺之樹。盆景藝術在古時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被看作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故盆景藝術實為一種“高等藝術”。
2.奇石裝飾
奇石裝飾,多為未經過加工雕刻而直接可用于陳列、收藏等作用的自然裝飾物。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不受大小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形、色、紋、象、意五方面是奇石鑒賞最基本的要素,是鑒石、賞石的最基本的依據。觀賞奇石裝飾要富于想象,要以“發現藝術”的眼光來發掘奇石的美。
自古人們就有著“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等句,可見古時的人們對于奇石裝飾的看重。古代的奇石裝飾多用于自然擺件、清賞把玩,文人們在把玩的同時也賦予了這些奇石不同的文化意蘊與內涵,使其自身又富有了極深的人文價值。它與其他裝飾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貴在天成,“瘦可見骨、清向俊秀;漏可見深,幽深古奧;透可見光,豁然開朗;皺可見紋,凹凸有致。”世上從沒有兩塊相同的石頭。它的存在最大程度地、真實地體現出了自然之美。
奇石裝飾它自身的觀賞價值、收藏價值、文化價值,都源于它的自然美,是大自然的新奇造化,它是大自然歷經千萬年甚至數億年而形成的千般造性的天然藝術品,也是大自然獻給人類的珍貴的禮物。它的身上賦予了人們對于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憧憬,是古代自然美的強有力的體現。
3.園林藝術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將文學、哲學和智慧集于一身,還與豐富的“自然美”美學思想息息有關。它主要由山脈、巖石、河流、植被和建筑等構成。在此基礎上,人們發揮不同的想象力,呼應、利用自然元素,使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中,最終達到自然與自身環境相結合的和諧之美。
中國園林也被稱為“自然風格”的直接展示,因為它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園林里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天然的、充滿生機的。它們混合交融在一起,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樣。還有著古色古香的古樹,隨時變換花色的各種花卉,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在建筑中相互映襯,自然生長,使得建筑增添了許多自然風光。通過這種方式,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狀態,使人們分不出是園林設計添加了自然元素,還是在大自然中建造了一棟園林。這也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們尊重自然、渴望親近自然、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追求。
三、現代室內設計中的自然材質
在現代室內環境設計中,自然元素有著大量的運用,材質普遍為花草、樹木、磚石、陶土、藤條等。這些自然元素在不同的室內環境中往往可以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如果善加利用,就會使室內設計增光添彩,反之則會讓人們覺得雜亂無章。下文將以木材質、石材質兩種最為普遍的室內裝飾自然材質為例進行說明。
(一)木材質
木材作為最基礎的自然材料之一,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自然材料。從鉆木取火到房屋搭建,木材給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木材以其可再生性、可降解性、易加工、資源豐富的特點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被廣泛地運用。它的天然、隨性、不可復制的特點更是被廣大設計師所青睞。通過木材加工成為各種各樣的家具、藝術品,不僅能夠充分地體現出藝術設計的獨一無二,而且還能夠將設計師個人的整體藝術內涵與性格特點融入其中,從而實現專屬定制的效果。
為了體現木材質自身的自然之美,設計師可以通過保留木材原有的生態形狀,只將一部分進行打磨,讓這種半加工的設計作品不僅具有極強的視覺效果,同時也能夠彰顯樹木原生態的本質。通過這樣的設計,能夠更好地在室內營造自然、原始的設計風格,傳達出現代社會與自然生態相互交融、相互發展的深刻內涵。木材質的可循環利用性也是它的優勢之一,通過將原有的廢棄木材進行深加工,從而有效地實現自然材料的循環利用。這樣的設計不僅符合自然材料的原生態的內涵,而且也做到了保護自然環境,與現代設計理念高度吻合,并且提高了現代室內設計的人文關懷。
(二)石材質
除開木材以外,石材是人類文明又一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不論是埃及的金字塔還是希臘的廟宇,都是石材質在建筑載體上的體現。直到現代建筑中,石材質仍然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石材質有著穩定、厚重、牢固的特性。在室內環境中的多用于墻面、地面的裝飾,也包括墻磚、地磚等。也有一些區域在設計環節中,以石材料作為輔助,如電視背景墻,這會顯示出現代與傳統的視覺沖擊,達到“現代”與“自然”的相互作用。
石材紋理對裝飾空間風格非常明確,它們自然而又實用,會增強藝術感染力。憑借其自身的特性,石材質在今天的建筑行業中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沒有被歷史演變所淘汰。
四、結語
在現當代,隨著“人與自然”的觀點的提出,保護環境已深入人心,這使得人們更加追求生活中的“自然美”。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無論是室外建筑還是室內設計都與自然美的觀點理念息息相關。作為設計師的我們應該抓住社會的趨勢所向,在“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大量提倡的今天,在自然中提取相應的元素運用到設計之中,在保護環境,尊崇自然的前提下設計出更加優秀的設計作品。
作者姓名:高銘澤,女,漢族 ,吉林長春,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韋建強.試論園林藝術的美學特征[J].花卉,2016(8):32-33.
[2]雷敬敷.對觀賞石自然美的思考[N].中國礦業報,2020(4).
[3]王怡.室內空間中的材質設計之美解讀[J].大眾文藝,2017(1):118.
[4]朱松巖.當代藝術與自然美——以大地藝術為例[J].大眾文藝,2019(1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