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提出搞“海上鐵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海軍建設方針長期確定為重點發展“航(空兵)、潛(艇)、快(艇)”。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艦,要搞“海上鐵路”即發展遠洋船隊。此時有這一構想,主要是相信“大躍進”會使國家財力迅速倍增,海軍隨之計劃于20世紀60年代初開工建航母。隨后無情的事實卻證明,國家貧困和科技落后的面貌不可能很快改變,“大躍進”背景下的海軍造艦60萬噸的計劃剛提出一年,便在經濟嚴重困難時取消。
西沙海戰催喚空中掩護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解放軍海軍仍然以快艇、小艇和潛艇為主戰兵器。1975年南越政權崩潰時,中國海軍未能抓住時機收復過去南越政權控制的南沙六島,結果這些島嶼被南下的越南人民軍占領。無情的事實催喚著中國注重海上力量建設。
1975年夏天,病重的毛澤東批準了海軍建造70萬噸軍艦的計劃,隨后海軍領導機關又規劃了航空母艦工程,不過經費和技術難題仍難以解決。1978年,經時任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同意,海軍準備向英國購買或合作制造1.8萬噸級的輕型航母,并搭載英制“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這個“小航母”的計劃在當時即使實現,也只能有限地提供艦隊防空,并不能真正奪取南海的制空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針對航空工業的發展特別強調:“要取得制空權。否則,什么仗都打不下來。”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同英國就購買或合作建造航空母艦進行了談判,結果英方對艦體和艦載機的報價都過高。隨后,中國為保障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大幅壓縮軍費,航母計劃隨之被取消。
1988年3月,中國海軍到南沙礁盤設點,遭越南武力阻撓,被迫進行了規模不大的“3·14”海戰,此仗雖勝卻又暴露出缺乏空中掩護的短板。南沙海戰后,海軍再度呼吁建造航空母艦。當時主管海軍的劉華清曾提出一個方案,即在1991~1995年間開始論證,“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可此時中國的經濟實力仍不強,海軍在國防費中分到的份額更少。
劉華清提出的計劃,受到中央領導人的重視。在建造航母條件還不具備時,海軍已經開始了預研。1985年廣東的拆船廠買到澳大利亞報廢的“墨爾本”號舊航母(系英國在1943年建造),海軍人員便對其進行了研究。不過,20世紀90年代后期又要上馬“神舟”飛船項目,建造航母的計劃還是被擱置下來。
利用外國舊艦體造航母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后,中國進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期,科技水平也不斷躍升。從1999年至2009年這10年間,建造航空母艦成為國內的共識。
為了借鑒建造技術,中國以廢鋼鐵的價格買到了蘇聯解體后處理的幾艘舊航母的艦體(不過都拆除了武器),卻因缺乏參考和修復價值而只能作為游樂公園。真正有借鑒修復價值的,是1985年在烏克蘭開工且已將艦殼造好的“瓦良格”號。
1999年,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創律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增平,以澳門旅游娛樂公司名義購得“瓦良格”艦。2002年3月,這個只剩下空殼的航母最終被拖到大連港。隨后,徐增平決定改變此艦修復后交澳門當賭船的原議,將其交給解放軍。2012年9月25日,該艦交付海軍,并有了自己的艦名——“遼寧”號。
(摘自《學習時報》 徐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