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楊浦區,有一群社區媽媽正在嘗試以“抱團”的方式互助育兒。她們組成了各種“遛娃群”輪流帶娃,課后組織故事會,假期開設愛心暑托班,每周末策劃街區“行走課堂”……在成為“代理班主任”的同時,也讓媽媽們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
互助育兒群有200多對年輕夫妻
傍晚時分,大學路創智農園暑氣漸消,小羽帶著孩子們在園里尋找有香氣的植物。每挖掘出一種新植物,小羽就教他們一個植物的英文單詞。
“剛到上海時,兒子一直是我自己在家里帶。時間長了,我和孩子都與外界有點脫節?!敝钡叫∮鸺尤肓松鐓^里的一個互助育兒群,情況開始發生改變。
張曉畢業于一所985重點高校,大學畢業后很快就結了婚,三年生了兩個娃?!拔疑洗髮W時經常活躍在各種社團里,我的大學輔導員和同學都說沒想到我會成為全職媽媽。我認為我帶出很好的孩子,這也是我的成就。”
每到周末,張曉就帶著孩子到大學路的書店看書,自己準備繪本開故事會。講課對象從自己的孩子到孩子的幼兒園同學,人數不斷擴充。三年時間,張曉斷斷續續講了100多場故事會以后,決定成立一個“遛娃群”,讓媽媽們輪流當班,帶著孩子在社區里探索各種新空間。
在認識了更多社區媽媽以后,張曉發現一種育兒困惑普遍存在:雙職工家庭只有周六日才能帶孩子,平時對孩子缺乏陪伴,暑假期間讓孩子獨自待在家不放心。而對于全職媽媽來說,雖然照顧孩子的時間充足,但孩子缺少同齡人的陪伴?!昂芏唷咧獘寢屆撾x了社會以后,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價值,有的甚至患上輕度抑郁……”
家門口的互助育兒群,為城市里帶娃提供了一個新思路?;ブ豪锛s有70%是外地媽媽,30%是本地媽媽。有30多個活躍在線下的媽媽,而在線上,這個互助育兒群可以鏈接到全上海200多對年輕夫妻。家長們的職業不盡相同,律師、外企高管、中學教師、大學教授、IT工作者……
每次活動由不同的家長主持,主題也各不相同。最近,小羽策劃了一節“行走課堂”,帶孩子們穿行在大學路上,給社區老人和清潔工、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送綠豆湯。
“媽媽們是有力量的”
“遛娃群里有很多夫妻和我們一樣,無論是讀書在上海,還是畢業后工作在上海,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是很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得到社區系統的支持?!睆垥哉J為,互助育兒群最大的意義在于建立起了人與人之間的鏈接,讓她們找到了歸屬。 “在這里我得到過幫助,我也想把這種互助延伸開去。”
不同媽媽有不同的擅長領域,互助育兒群更像大學里的“社團”——美術社、行走社、繪本社……每次活動都圍繞一個媽媽的“技能”發起。她們在媽媽身份以外開發出更多可能性,在社區尋找到新的自我價值。
轉變也發生在孩子身上。群里最小的孩子2歲,最大的9歲,“大孩子”很自然地承擔起了小哥哥、小姐姐的角色。在與混齡小伙伴的互動中懂得了與人溝通,體諒他人,在集體中成長。
小七的爸爸在楊浦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每天8點半準時上班的他總是提前半小時就把孩子送到暑托班。沐沐的媽媽經常加班,有時晚下班了,孩子就由“代理媽媽”帶回家吃晚飯。
這種互助關系,需要建立在日復一日的相處和彼此了解中,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媽媽們逐漸放下了心防,彼此依賴。
抱團養娃,存在許多難點。場地問題日漸突出,其次是安全問題,一旦出現安全事故由誰來擔責?更核心的問題在于,“代理媽媽”沒有補貼,由于帶別人的孩子要額外耗費太多時間精力,媽媽“退群”的現象已經出現。
“我認為未來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既非商業化,又能實現可持續?!睆垥哉f,在基于社區的場景中,與居委會、商戶等各種機構形成共建,解決可持續問題;同時把松散的聯盟變成有規則的抱團,像做項目一樣,彼此有明確的分工。
九月開學后,“遛娃群”開始策劃“三點半課堂”,讓“雙減政策”落地后孩子們有不一樣的課外活動;還在構思“跟爸爸出來一起運動”……互助育兒群仍在不斷探索中。(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據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黃尖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