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茂
摘 要:現今,我國教育有關政策逐步得到推廣與更新,各個階段的教學在新政策、新思想的不斷影響下,逐漸碰撞出很多教育火花。其中,幼兒園也逐步應用本土資源,及時更新且補充了教學內容,有效彌補了幼兒教學中存在的漏洞。好的本土資源有利于幼兒體會家鄉之美,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鄉土情懷。基于此,本文以具體案例為基礎就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展開分析,以期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關鍵詞:幼兒園;本土資源;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28-02
引 言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可知,教師要發揮社會資源的作用,引導幼兒深刻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體會家鄉的變化與發展,促進其形成愛國、愛家情懷。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本土資源有利于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有利于幼兒學習與發揚我國地域民俗文化,促進幼兒產生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開發與利用本土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幼兒園開發與利用本土資源的意義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進人全面成長,而教育資源多元化直接關系到教育事業的進步。因此,幼兒園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很有必要發揮各方面資源的作用。
(一)加深幼兒對家鄉文化的了解
幼兒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他們只有在發展的過程中主動吸收文化營養,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才能得到綻放與成長。環境對幼兒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引導幼兒在剛開始學習時接觸到多樣化的資源,除可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外,還可以加深幼兒對本土資源的了解,使其可以受到家鄉文化的熏陶,最大限度地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給其提供較大的成長空間。
(二)增強幼兒的歸屬感
從本土資源分析,其主要構成是歷史與地區獨特的環境,包含了很多歷史事件、文化與思想,地理環境中的風景、名勝等。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引入本土文化,幼兒不僅可以接觸到更多知識,從中了解多方面的資源,還能更為全面地了解家鄉,從而促進自身的進步與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深刻了解了家鄉文化,不斷深化了自身的體驗,增強了對家鄉的歸屬感。這些都是以往幼兒教育中沒有的內容,同時也是日后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必須關注的重點內容。
(三)豐富幼兒園教育資源
從以往實施教育活動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是將教育重點放在參考書籍與教材上,并不注重利用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尤其是本土資源,這就導致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較為單一。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幼兒園必須拓展本土資源,最大限度地豐富幼兒園活動的內容,以此提高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切實提高教育效率。
(四)持續發展幼兒認知能力
農村地區的田野、城市的高樓大廈,民族區域的物產資源、民俗歷史等資源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資源,這些無處不在,且應用的過程中不會受到空間、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發揮這幾種資源的作用,引導幼兒深入探討,使其獲得整體經驗[1]。
二、應用本土資源應遵循的原則
(一)結合經驗興趣——以興趣為先
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考慮教學活動是否與幼兒的實際情況相符,是否可以支持幼兒開展探究活動等。比如,在部分農村地區,幼兒對民間游戲如竹竿舞、跳花繩、抬花轎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有部分幼兒對民間藝術感興趣,如捏糖人、糊紙燈籠等。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民間藝術,引導幼兒在學習中深入探討,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
(二)結合主題內容——主題優先
幼兒園主要圍繞主題開展教育活動。且主題的生成以幼兒興趣為主,這樣幼兒會高度參與其中。解決問題時,教師可將幼兒分為幾個小組,有時候也有個別參與或者集體討論,無論是何種形式,幼兒都處于主體地位。
(三)結合資源便利——方便率先
從資源的種類來看,其有很多類型,教師必須從經濟性、方便性及難易度等方面綜合考慮資源的應用情況。幼兒園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收集材料的難易程度也就不同。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戶外涂鴉時考慮到要應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如草席、瓦罐、塑料瓶等。農村地區很容易收集到這些材料,但城市幼兒園就相對很難收集。由此可見,對于戶外涂鴉,各地區幼兒園可以發揮自身優勢來合理投放并收集需求率高且易得的材料。
(四)結合季節時令——節令優先
以季節為線索,圍繞季節性主題組織教學活動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應把握好與季節有關的課程資源。每當春天來臨時,萬物復蘇,各地區因地理環境不同,氣候條件也不一樣,且植物花卉是萬紫千紅且千姿百態的,各地區都存在與生長相適宜的植物,如平羅的油菜花、安吉的竹林、大理的茶花。此外,各個季節的景物也不同,因此,幼兒園必須合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教育活動。
三、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一)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創設自主學習環境
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索的主動性,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幼兒與家長認真收集圖片資料,將一切可以看得見、用得著、摸得著的資源作為原本材料,與幼兒共同預設并生成主體活動;或者在參觀的過程中邀請幼兒一起參與,讓其親自體驗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感悟本土歷史[2]。如此一來,幼兒就可以擺脫書本與教材的限制,更加親近大自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環境的作用,在這些環境中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