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 藝術教育一直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教學目的也就是努力培養學生學會欣賞、創造和表現創新美的綜合能力。審美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利用審美媒介進行審美活動的方式,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修養的逐步提升需要有助于個人藝術品味與文化修養的逐步成長,而藝術審美觀的提升需要在當代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得到完善,當代藝術審美理論需要運用于現代藝術實踐,藝術理論實踐需要結合藝術創新,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關 鍵 詞: 審美修養;藝術實踐;美術教育;審美教育
藝術審美教育一直是我國藝術教育的直接發展目標。因而提升審美教育,培養審美修養,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學會"修身養性",對于學生自身的長期發展也有著很深遠的意義。采取形式多樣化的藝術教育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培養廣大學生的藝術感知,洞察與創造想象結合能力,讓藝術之美在潛移默化中得以陶冶學生藝術情操,培養健康的身心。
一、藝術審美教育現狀
審美教育活動是一種通過培養教育學生正確的文化審美觀念,賦予學生感知、欣賞和發揮創造美的各種能力的教育活動。它對實現社會主義國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繁榮建設,對中國青年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義。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美往往已被蘊含在時尚潮流之中,人們習慣于一種追求美的時尚,在潛意識和自覺中逐漸迷失在這種追求美的時尚潮流中。此外,由于人們缺乏正確區分事物美丑的分辨能力,學生的生活和一些藝術表演充滿了粗俗和無營養的內容,提高健康的審美素質和一定的藝術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通過加強學生審美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藝術審美鑒賞興趣、審美鑒賞能力和提高審美修養,已逐漸成為各學校普遍關注的教育焦點,但在具體的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目前藝術審美教育的美術教學方法主要還是停留在美術課堂上,聽一些比較枯燥乏味的審美基礎知識。課堂安排為簡單地帶領學生看或聽一件件的藝術品,談及藝術大師的名字以及藝術作品本身創作的藝術背景,這種教學方式很難有效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內容也遠遠不能給其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個深刻印象,學生很難真正擁有審美生活情趣的提高[1]。
二、審美教育與藝術實踐的關系
廣義的藝術文化審美素養教育主要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審美知識培養;藝術審美技能培養;藝術審美行為規范教育。在現代藝術中的審美知識教育中,必須通過"藝術行為"來加以實現,但在審美教育中,藝術中的審美教育主要強調的是藝術中的文化基礎知識,忽視了藝術實踐本身對人的文化價值,藝術審美教育是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的一種方式。因此,不可能用一定的思維定勢來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也不可能考查學生對名家名著的記憶力。相反,有必要考查學生對藝術美學和生活美的興趣是否通過學習而得到激發。培養學生對美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想要的是一個充滿樂趣、活躍、互動、不斷變化的藝術課堂,雖然這些因素會產生"隱性"效應,但是會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藝術審美教育只有與藝術實踐相結合,才能取得實效,藝術創造者的價值一般體現在對藝術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和自身的藝術實踐能力上,藝術行為有很多,但需要通過具體的藝術實踐加以提高[2]。
三、藝術實踐的重要性
藝術美育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現代藝術視覺感受和新的藝術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保證學校美育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藝術美育實踐活動可以使學校美育實踐活動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也讓廣大學生通過對藝術形象更深入、更生動集中地親身體驗和深入理解社會生活,進而不斷提升人的審美文化內涵和創造審美文化。
藝術審美教育就是要從課堂走向日常生活,學生審美文化教育就是要努力讓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和看到生活和藝術學習的快樂,使他們真正認識和感到這種快樂無處不在,就在他們身邊,甚至是天生的能力。傳統藝術課的審美教育沒有實踐參與,學生往往只掌握一些膚淺的基礎知識,無法真正發現和體會感受當代藝術的各種樂趣和美麗。
德國藝術家博伊斯曾經這樣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許多當代藝術家正是受到這句話的啟發投身于當代藝術創作。他們最后發現,一旦藝術打開了人們想象的審美大門,個人的審美潛能必然是無限的,讓人們真正認識和感到生活之美,主要通過激發人們的靈感,帶來思想上的啟迪。此外,雖然這個教學道理聽起來淺顯易懂,但在實際過程中,過分注重強調教學技巧或過分偏重基礎知識的課程教學方法往往會直接使課程教學變得不那么有趣。因此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回到生活藝術的思考和實踐中去。林語堂在他的《生活的藝術》一書中對中國文學和哲學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他說:“當人們檢視中國的文學和哲學的時候,他將得到一些什么東西沒有邏輯,沒有學院式的胡說,沒有學究式的專橫的假定主義,這里只有一種對生活的親切的感覺,而沒有一個設計精密的哲學體系,這里沒有一個康德或黑格爾,而只有文學家、警語作家、佛家禪語和道家譬喻的擬議者。”從林語堂的這些評論中不難看出,中國古代學者,雖然沒有長期的美學理論,但他們生活方式的精神氣質顯然是美學化的,這與中國傳統的“文人畫”非常相似,雖然它被逐漸神圣化了,但在創造的過程中,文人們并不是用神圣的心態去創造的,而是主要作為表達內心感受的有趣的藝術實踐。他們完全不受藝術技巧的局限束縛。相反,他們下筆草草,不求具象形似,只為欣賞自娛,創作的藝術作品完全來源于他們對現實生活最直接的感受[3]。
如何在藝術審美實踐教育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有效實現這項藝術審美實踐,需要每個學生都積極、感興趣地參與到藝術審美實踐教學活動中來。學生不僅僅需要充分掌握理解現代藝術教學常識和充分欣賞藝術技巧,還要參與創作。這一點完全符合現代美育的教學初衷——需要學生不斷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加深對藝術美的認識,提高發現、感受、理解藝術美的能力,欣賞和創造美。同時藝術審美教育中的藝術實踐可以從關注問題入手,鼓勵學生通過實踐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校園服裝”和“校園安全”這兩個熱門話題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發動想象力進行展現,如手工制作道具、服裝配色、形象設計、服裝表演、剪報等,還可利用海報、漫畫、拼貼畫和板繪等形式,表達自己對“校園服裝”和“校園安全”問題的想法。學生的作品藝術質量不是最重要的,在藝術創作實踐中,讓廣大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感受到快樂和美麗才更為重要。當代藝術本身自然是非常開放,現代化和社會科學技術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同步推進發展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4]。
此外,老師也可以在課堂中開展藝術實踐課題實驗,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對涉及到工業美術講解時,以“廣告中的藝術”為主題進行實踐課。課前布置要學生在網上搜集自己可以在電視上或街頭能夠見到、令人驚嘆和印象深刻的廣告一到兩條。在課堂中,首先帶領學生明確一個基本概念:什么樣的是廣告以及如何了解這些廣告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工業美術在廣告中的應用。提問學生,廣告中的藝術巧妙之處以及虛假宣傳的分別,兩者之間的度如何把握?讓學生發散思維,進一步理解廣告中的藝術美。例如可口可樂最初的購買人群是西部牛仔,因而可口可樂最早的包裝設計瓶是貼合女性身體曲線,上下兩頭寬且圓潤,中間部分窄,適合手握,也像女性的腰線一樣。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工業美術的巧妙,進而對身邊的產品包裝、廣告藝術行為形成思考,啟發靈感,促進審美情趣的養成。再例如,在校園內鼓勵學生自己收集樹葉,完成“樹葉拼貼畫”創意繪畫比賽,要求每件作品必須構圖飽滿,內容豐富,主題特點突出,構思一定要新穎,有創意,學生作品比賽名次由美術教研組討論與學生不記名投票結果共同決定。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審美能力教育必須與新的時代背景緊密聯系,不斷深化提高學生對當代藝術作品的審美認識思維,在開展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藝術審美理論和藝術審美實踐相聯系,藝術創新實踐與藝術創新結合,只有充分認識藝術創新實踐的特殊重要性,才能不斷逐步提高對藝術創新實踐的基本認識,真正達到開展藝術實踐美育的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白宇.從馬克思審美人類學視域看高校的藝術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20(12):215-216.
[2]林珍香.蓋格爾現象學審美經驗中藝術效果與價值論的關系[J].美術教育研究,2020(05):30-31.
[3]柏玲.美術教育對審美培養的作用[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4]田娜.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研究[J].藝術品鑒,2019(23):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