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凡
摘 要: 小學生美學培養包含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協調配合。本文針對新時代的美育對藝術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結合地域特色,開展多樣化,普及較多的美術知識,激發人文情懷,更致力于全面發展小學生的創新創造思維。結合現代美學教育對小學生階段性心理性格形成影響的基礎研究探討,對家校雙方的美學教育都提出了相應的實踐指導。
關 鍵 詞: 新時代;美學教育;價值觀
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教育早已被提上了議程,近年來整個社會對美育的重視程度和相關的研究和決策數量逐漸增加。美育包括了藝術教育、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學美育,這邊提到的美學教育所涉及的就是藝術教育,主要研究在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關于小學生的基礎美學教育,家校應該如何在符合學生自身心理發展規律的情況下,根據現實情況和社會需求對小學生進行美學培養。以下根據美學教育對學生心理影響、家校的美學教育策略、新時代美育要求進行研究。
一、家庭美學教育對于學生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影響
(一)美學教育的性格、心理形成影響
在基礎時期的美學教育不僅僅是手頭技術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審美的教育,教育學生學會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通過生活中多種形式的圖像刺激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培養其對學習的興趣和專注度,多次參與到美術的動手和理解性的美術作品欣賞活動可以促進孩子動腦筋思考的能力,能夠調動這個時期孩子的視覺感受力、情感表現力、創造再造能力的發展。[1]
適當接觸了解一些地域的民俗藝術有利于培養孩子的鄉土情懷,以及對愛和關懷的理解。許多的民俗文化、藝術、技藝都有其原生性,其中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這些是關于一個地域的生活和發展以及多個朝代變遷之后被傳承下來的傳統的寶貴財富。不論是這些民俗文化還是一些傳統的建筑和裝飾等都可以讓孩子們初步地了解當地的民俗傳統,為成為一個“社會人”做好常識的儲備。[2]
一些實踐性較強的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并且有利于學生性格的形成——對色彩的感受力較強可能更活躍更陽光;對造型的敏感和嚴謹也可能有助于沉穩性格的養成;甚至充滿故事性的畫面也可能促進學生想象力的迸發。小學一二年級的看圖寫話正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敘事能力的體現。還有一些綜合實踐的美術課程,利用多樣的材料進行材料的碰撞和嘗試也能夠讓孩子們接觸到一些不一樣的知識。
更多樣化的嘗試和更廣闊的視野對于學生本身看待問題的方式也會逐漸完善、全面,更甚者會出現不一樣的視角看問題。
(二)家長應該如何進行美育
家庭美育的重要性在于小學生正處于發育的初步階段,身體和心理的發育都不完善,性格、心理的形成在這一階段都處于非常敏感的狀態,對于學生個人未來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美術作品它包含了“造型”和“色彩”的基本元素,在視覺上對這一時期的學生的沖擊力較大,包括這一學段的學生課本大部分都是以圖片的形式來幫助理解課本的內容,由此更印證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圖像的認識比文字的認識更容易且更為深刻。
美術教育在學前階段主要是關注孩子的創造力,不存在什么對錯、像與不像的問題。而小學的美學教育開始注重對學生在造型、色彩、創造力、情感、等綜合性的培養。所以家長首先應該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這對于孩子的家庭美學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從學前教育步入小學階段的時候,是從一直被鼓勵的激勵創造性教育轉變到需要接觸基本元素的教育形態。家長應該要增加與孩子的溝通,這個時期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開始探索的學習階段,他們會有很多的不解和情感上對父母的需要,父母盡可能多的陪伴不僅對于良好家庭關系的形成有幫助,對于孩子的良好性格的養成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不僅要給孩子的作品和感受力適當地進行鼓勵和贊同,還應該對其不解的事物進行詳細地解答和啟發性地引導。可以經常帶孩子看看畫展、畫冊、視頻、海報、雕塑、剪紙、甚至建筑、園林等各種形式的視覺沖擊,在溝通中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引導其探索世界的熱情。
美術教育還包括美術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父母應該增進家校的溝通,根據學生的個性尋找更加符合個性的家庭美育培養策略。關注孩子的學習動態,并且可以加強孩子對于美術知識的閱讀和攝入。盡可能地涉獵中西方的美術史以及中國美術史進一步地了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藝術品的不同和價值觀的體現。[3]
二、學校美學教育的方式和建議
由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所引發的各個地區的教師資源分布不均是現實不可避免的問題。可以轉變教學思路,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的絕對優勢作為教育資源,豐富美育的教學內容,從課堂中引導學生了解家鄉地域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精神蘊含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化的民間傳統技藝當中,學習傳統的民俗技藝增加新時代小學生對傳統的民族精神的繼承。從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出發,開展多樣形式的教育活動,例如:傳統技藝歷史回顧以及知識競賽、手繪設計圖、動手制作傳統工藝、或者組織學生進行“義賣”活動,對全方位的小學生的美學培養發揮充分的教育作用,促進了孩子間的協調合作能力。
傳統的教育思想禁錮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大多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和理解,美學教育不等同于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實現學生個人以更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有不同的視角。簡單的經驗教學不符合現實的社會需求,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過于單樣化的教學方式只會阻礙現代美學培養的腳步。針對不同年齡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包括的不僅僅是繪畫的知識和技巧,還有蘊含在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地區所形成的哲學內涵,當然這些文化內涵是以美學教育為載體的,小學階段的孩子理解的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應該是建立在粗淺的了解層面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學。[4]
學生的教育在近幾年已經開始重視家校關系的聯動,小學時期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只有加強重視家校之間的聯系溝通,學校將最新的美育資訊傳遞給家長,在培育學生的同時也一同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審美。家校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啟蒙思想、發展創新思維為目的進行豐富的美育活動,并在其中給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多樣的、有個人見解的審美思維。
三、新時代社會對于美育的要求
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已經從掌握單項技能上升到發展全面型人才,美育、二胎政策的提出實行、中考政策的改革等無不體現重視人才、人文教育的現實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所提出的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都是為了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所以新時代的美育要求應該要落實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美學培養當中的教學方案、通過認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等,找準新時代學校美育一體化建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更好地通過學生自身的創造力創作出符合學生全面發展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作品。[5]
義務教育階段重在“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小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在其一生中最為豐富的階段,順應生長發展規律,結合現實社會需求,從小學生開始進行美學培育,嘗試多種材料激發創新思維,有利于美學培養的發展。[6]
四、結語
小學生的美學培育工作道路源遠流長,家校的配合教育、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探索性的材料運用以及對現實的感性理解、對歷史和美術作品的深刻認識與感受都是促進該時期小學生美學培養的重要內容。根據國家的現實人才需求、以及人民群眾普遍的教育素質,利用不一樣的環境條件,面對不同的問題,做好資源整合,達到美學培育最優化。
福建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小學生美學培養策略”(cxxl-2020131)。
參考文獻:
[1] 曾雁,劉兆吉.創建美育心理學的階段性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4(01):27-30.
[2] 李斌.美育心理學發展述評[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04):0-5.
[3] 趙伶俐,劉兆吉.美育心理學創建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6):5-11.
[4] 田園.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個性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3(08):92.
[5] 唐成輝.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家庭促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9(06):81-84.
[6] 王俊.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與家庭文化情境中的兒童美術教育——基于四個家庭的兒童啟蒙實驗[J].美術觀察,2020(0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