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一杰 趙慧
摘 要: 文人是古代特殊的社會群體,明代文人群體不斷發展壯大。雅集是文人聚會交友的方式,文人之間聚會雅集逐漸流行,產生了許多文學與藝術作品,包括雅集題材繪畫。明代文人雅集成為文人畫中一個重要創作題材,為后世留下了眾多雅集繪畫。其中一些繪畫有較高的寫實性,這也為我們研究明代文人雅集空間提供了重要依據與參考。
關 鍵 詞: 明代文人雅集;雅集空間;環境要素
明代文人雅集空間環境自然清雅、古樸天然。雅集空間不僅舒適高雅,也反映出文人的生活情趣與審美情趣,體現出文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一、雅集空間建筑分析
(一)建筑類型
雅集空間建筑與景觀相輔相成,建筑是雅集空間的核心,有功能與實用性也具有美觀性,建筑同時也成為景觀中的一部分。雅集空間主要包含堂、齋、軒、亭、榭、樓等建筑形式。雅集繪畫中所描繪建筑簡練雅致,疏朗別致。建筑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建筑也是雅集圖描繪的核心內容,文人雅集活動往往都以建筑為中心展開。[1]在對眾多明代文人雅集繪畫分析時,齋、亭、軒等出現頻率較高。不同建筑外觀形態與功能都有較大差異。堂,廳堂,一般用作聚會或招待客人,故雅集圖中常出現,應用較為普遍,多位于庭院的核心位置。堂一般不作為獨立建筑,其周圍或兩側都有附屬建筑,廡與堂結合,形成一個向內的空間。在建筑平面上,一般有較大開敞空間。文人雅集繪畫中描繪的堂,屋面材料一般為瓦片或茅草,由此可見文人高雅的特質。齋,一般指書齋,是文人雅士的修藏之處。軒,原為有窗戶的小屋,建筑體量較小。亭,多用于供人休息、觀景、納涼、交流,是一種敞開性建筑。造型精巧別致,自由靈活,被廣泛應用在園林中。形制方面一般為單檐,重檐式亭子較少。榭,臺榭水榭。一般指建在高臺上臨水而建的建筑,可納涼也可賞景。臺有時也可單獨出現,稱為露臺或月臺,視野開闊,可觀景賞月。
(二)建筑裝折
戶槅,建筑窗戶裝折,以木條做成格子。文人雅集繪畫中出現的戶槅都以簡化的柳條樣式的格子為主,雅致簡練,格子間距大概為一寸,符合文人雅士的審美需求。計成在《園冶》中總結了柳條式戶槅樣式,上下對稱切分,觀賞性較強,橫檔數量有一根、兩根、三根,工藝精致考究,穩定性較高。《碧山吟社圖》《真賞齋圖》《梧軒圖軸》《東園圖》中都出現柳條式戶槅。
欄桿,是園林中最常見的構件,有分隔空間、攔擋及裝飾作用。在雅集繪畫中對樓閣、水榭、河岸等欄桿也進行了刻畫,樣式及材料多種多樣,有些甚至刻畫精美,寫實性很高。文震亨認為石質欄桿最為古樸,池塘邊也可以用,石雕蓮花柱和木欄桿也很雅致。《竹園壽集圖》中為石質圍欄。欄桿的立柱不能過高,亭子或水邊可以用紅色欄桿和鵝頸作靠背。在《五同會圖》畫面右側遠景隱約顯露鵝頸欄桿。三條橫木欄桿最為簡便,但因太過樸素故不能多用。仇英《西園雅集圖》與文徵明《東園圖》中紅色橫欄搭配石質立柱。錢榖《竹亭對棋圖》中欄桿樣式正好對應《園冶》中筆管式欄桿。《五同會圖》與《明人十八學士圖·書》中都出現竹制欄桿,古樸典雅。《明人十八學圖·畫》《明人十八學士圖·琴》對環境中漢白玉欄桿刻畫頗為精致,蓮花柱頭與花瓶撐都雕刻精細,可見工匠高超的技藝。
二、雅集空間景觀要素分析
(一)置石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強調了山石的重要性并融合了中國山水畫的經典手法。為達到“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用天然山石為材料,以自然中山體為藍本置石疊山。明計成在《園冶》掇山中指出掇山選石要求上大下小,模仿高山峻嶺,堆疊出挺拔陡峭的高山。雅集環境置石常用太湖石,太湖石奇特峻峭,產自蘇州,因其造型奇特,用以疊山理水,但當時運送較為困難,故太湖石價格較貴,成為文人雅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水中的太湖石較為珍貴,波濤浪花常年沖刷,形成許多天然孔洞,還有一種山上的太湖石稱為旱石,山上的旱石干燥不潤,需要人工開鑿一些孔洞,也算雅致。置石體現了文人對雅集環境的意匠經營,也體現了深刻的文化內涵。[2]置石的類型分為孤賞石、點景石、盆景石、掇山石等。孤賞石是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的單體石材,形態優美,比例適宜。佚名《明人十八學士圖·琴》中湖石為孤賞石,蒼勁古拙,置于漢白玉須彌座上,作屏風之用,同時具有文化內涵。湖石底層有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碎石填充,用作對大體量山石的支撐,以此來保證質量和安全性,且上下形成鮮明的疏密對比,別具一格。呂紀《竹園壽集圖》中,核心位置以石做屏風,右側置一巨型太湖石,錯落有致,可見本次雅集環境的檔次。畫面最右側石階下置一小型湖石,上大下小,精致玲瓏。這個被稱為點景石,點景石體量較小,低調雅致,與植物建筑搭配,有畫龍點睛之趣。掇山之石,在雅集圖中也有體現。如文徵明《東園圖》中,以畫面中建筑尺度為參照,得知畫中太湖石體量巨大,在樹木的掩映下與建筑巧妙結合,頗有意境。湖中置石,山與水巧妙結合。文徵明《真賞齋圖》中,石峰占據較大面積,石峰造型更為奇特險峻。在對雅集圖景石進行分析時,《竹園壽集圖》、仇英《西園雅集圖》中太湖石后方有木質花架或籬笆。在《西園雅集圖》中設置在入口處,推測作用類似照壁作障景之用。
(二)水體
水體在雅集空間環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動有靜,水體是整個園林的靈魂所在。山與水一靜一動,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文人雅集環境。園林環境空間有限,疊山理水,將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無限的意境。理水造景,遵循自然規則,依照場地地勢,將分散水源聚合,打造具有自然意趣的園林。人工開鑿水塘,越大越好。最大的水中可建亭臺水榭,或者修筑長堤,堤岸上種植菖蒲、蘆葦,一望無際。若追求華麗整齊,用文石堆砌駁岸,朱紅色木圍欄環繞。最寬闊處設置水中樓閣,形成對立空間。文徵明《東園圖》中,水體在畫面中占據較大面積,園外溪水沿自然形成的河岸曲折幽深,順流而下穿過小石板橋,園內池塘以文石堆砌,規整有序,朱欄圍繞。東晉著名的蘭亭雅集也作為明代文人畫家創作的題材,文徵明創作《蘭亭修禊圖》,圖中呈現的理水方式是自然式曲水,文人雅士列坐其次,曲水流觴。
三、雅集空間植物分析
植物是文人雅集空間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幾乎所有雅集題材繪畫都有植物出現,是雅集空間中獨具生命的要素。植物不僅營造了雅集空間清新雅致的氛圍,同時,庭院與園林中種植某些特定植物是園主人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在雅集繪畫中常出現的植物有松樹、竹子、梅花、柳樹等。雖然雅集題材繪畫描繪植物技法常用寫意手法,但這些植物辨識度較高。同時植物還具有文化內涵和象征寓意,文人常以植物自喻。植物配置要有特定的方式與章法,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不可隨意種植,精心搭配以保證四季更替,景色不斷。[3]
關于庭院植物,植物一般圍繞建筑群植,庭院中一般種花木、盆景等,數量不能過多。植物種植有時還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特性,或喜蔭喜濕,或喜干燥喜陽。植物配置以自然生態為主,搭配人工輔助栽植。植物配置也需考慮景觀之間的相互搭配,營造美化環境的同時,分割空間。文徵明《東園圖》齋前種植闊子松,成對成偶出現。南方地區文人在窗前種植低矮芭蕉,尤求《品古圖》、杜堇《玩古圖》《五同會圖》都對芭蕉進行了細致刻畫。竹子的種植方式在《東園圖》中,竹子直立在墻頭,在《真賞齋圖》(上博本)中,竹林作為引道栽在路旁,《真賞齋圖》(國博本),竹林叢植于堂屋墻外。梧桐樹高大繁茂,“宜種廣庭中”。關于水景植物,《長物志》中“汀蒲、岸葦雜植”菖蒲和蘆葦混植,池邊種植垂柳。岸邊種植荷花,切忌荷葉滿池。芙蓉花也應臨水而植。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也有關于雅集空間周邊環境營造的相關記載,種植梧桐和翠竹,不僅有自然之趣,四季都可調整小氣候讓環境更加舒適。植物精心配置使雅集參與者忘歸忘倦、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明代文人還注重植物的文化內涵,雅集環境意境也通過植物傳達出來。在雅集繪畫中都對竹子進行了刻畫,如《竹院品古圖》《竹園壽集圖》等。竹子高大挺拔,節節高升,有翩翩君子風度,不卑不亢。竹心中空,象征虛心謙虛。竹子彎曲而不折,象征做人剛正不阿,柔中帶剛。竹子也成為了文人的人格追求與象征。松、梅、菊、蘭、榆樹、柳樹、梧桐等也常出現,除了表達文人精神氣節與自身修養,這些植物還有吉祥寓意。
參考文獻:
[1] (明)文震亨.長物志[M].胡天壽,譯注.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2] (明)計成.園冶[M].李世葵,劉金鵬,編著.北京:中華書局,2011.
[3]付陽華.由文人雅集圖向官員雅集圖的成功轉換——析明代《杏園雅集圖》中的轉換元素[J].美術,2010(10):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