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忠
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機制的不斷完善,近年來兒童藝術教育工作備受關注。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期間,將傳統文化與之進行融合,不僅會產生積極影響,甚至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在兒童階段就要著重開展藝術教育工作,為了能夠提升該項創新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在全面掌握傳統文化雙重影響的基礎上,選擇性地應用和吸收傳統文化,從而為后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奠定基礎。
關 鍵 詞: 傳統文化;兒童藝術;教育創新;雙重影響
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至關重要,具體表現在開發和提升人的感性素質、培養創造力、自主表現力等多個方面,從而促進兒童理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是現代化社會下培養創新型人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工作期間,深受文化環境的影響。通過對文化環境這一要素進行分類分析,能夠發現主要包括理性形式中的觀念形態文化、非理性形式中的習俗文化,其中習俗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和創新工作的影響程度會更深一些。傳統文化這項影響因素不能忽視,本文就是針對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的雙重影響進行分析,在保證該項教育工作緊跟中國先進文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推動我國教育工作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一、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的積極影響
優秀積極的傳統文化,對于發展人的創造力具有重要幫助。例如對于文化非常繁榮的古希臘時期、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而言,都是文化觀念積極向上的重要時期,并且也是人的創造力蓬勃發展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時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具有較為顯著的積極影響,在細致分析之后,將具體的表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傳統家庭文化的積極影響
對于兒童而言,家庭實際上就是不能進行選擇、無法回避的重要場所。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時,傳統家庭文化在開展兒童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工作期間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某種角度出發可以將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進而就要將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這也就意味著父母的個性和行為,都會對兒童產生較大影響[1]。一是以活動為載體,父母為兒童樹立觀察、模仿等多個方面的學習榜樣 ;二是充分應用語言和身體的懲罰;三是父母對兒童直接性地指導;四是通過規則來表明期望;五是充分應用認知變化這一策略;六是構建正確的物質環境。
總之,家庭對兒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期間,父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兒童而言都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教育。主要就是因為在家庭文化中,蘊藏著一定的家庭文化傳統。比方說家庭文化培養兒童的藝術興趣,甚至也能開發兒童的潛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挖掘兒童成才條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每一個家庭而言,兒童在生活中所感受的美就是音樂旋律,家長引導兒童對音樂進行贊嘆、欣賞、創造,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就是譚全培、譚富英、譚元濤,就是“父傳子、子傳孫”。
(二)傳統校園文化的積極影響
兒童在進入到學齡期之后,在學校中接觸的藝術教育和家庭集體中的培養有所不同。在校園中主要就是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著重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并且學校的學術氛圍、培養目標、管理機制等,都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甚至也會提升創新能力[2]。在此期間,一旦學校只將書本中的知識作為藝術教育目標,存在忽視創新能力培養工作,都會阻礙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高效開展。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對藝術課程進行設置期間,將美術、音樂、舞蹈等作為最為主要藝術課程,并且也要真正做到推陳出新,進而全面提升兒童整體藝術素質。
以杭州市大關小學為例進行細致分析,主要就是利用校園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高效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學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九個百”藝術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身藝術特長,參加其中的百人朗讀、百人書法、百人舞蹈等多個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在校園內部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也能使學校轉變為“藝術的搖籃”,在為國家培養大量優秀藝術人才的同時,拓寬兒童藝術教育創新路徑。
(三)傳統社區文化的積極影響
“終身教育”理念,要求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工作期間,不斷融入新內容,社會整體都要積極參與其中。對于兒童教育工作而言,其不只是家長和學校的事情,更是社區乃至全社會的事情。文化發展具有較強的歷史繼承性,對于不同的社區而言,具有不同的文化,進而在對兒童藝術教育工作進行創新期間,就會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環境[3]。從兒童出生到各個成長階段,都會受到社區文化的熏陶,進而就能夠奠定藝術創新基礎。
二、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創新的消極影響
消極的文化觀念會嚴重阻礙人的創造力發展。比方說在封建社會環境下,主要就是以農業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的開展,同樣具體的消極影響也展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傳統物質文化的消極影響
我國教育與外國教育無論是在教育觀念,還是在教育方式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通過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細致分析,就會發現主要就是因為在經濟形態方面存在差異。
例如:李大釗曾經就在《從經濟上解釋中國近年思想變動原因》中,指出了“中國學術思想與那靜沉沉的農村生活相照應”,而相反的則是“西洋文化是建立在工商經濟上的結構,比較活躍”[4]。不僅如此,瞿秋白曾也在《赤都心史》中指出了“東方與西方,現時兩種代表著過去的時代,并且也有危害的病狀”。這些內容與現代社會中國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創新教育工作期間,仍然在使用此種類型的傳統物質文化,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消極影響,不僅會壓抑兒童的藝術創新精神,也會削弱兒童創新意識,這是現階段不能忽視的一項重要消極因素。
(二)傳統制度文化的消極影響
如果從封建政治制度的角度上進行分析,能夠發現教育目的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在封建宗法制度的作用下,學校在開展管理工作期間,反映的則是“師嚴道尊”“事師如事父”等。實際上在“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下,學生家長和兒童自身都會將讀書、做官等作為一種出路,此種目的觀將不利于兒童進行藝術創新;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下,則是深受讀書至上觀念的影響,形成一種“重知識、輕能力、輕應用”的現象[5]。如果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期間,長時間在此種狀況下,不僅會剝奪兒童自由創造的權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嚴重阻礙兒童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傳統精神文化的消極影響
參照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對人的精神解釋進行分析,會將其概括為知識、智慧、情感三方面的內容。在多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傳統精神文化中具體包含的各類觀念,仍然存在不利于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高效開展的內容[6]。因此,受到傳統精神文化的消極影響,使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在知識觀念上存在重視學術、輕視藝術的問題;在智慧觀上存在重視抽象思維、輕視形象思維的現象;在情感觀上則是存在重視集體規范、輕視個體表現。通過對知識學習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對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識而言,實際上都具有不同的用處。在實際落實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期間,最為基礎的一項條件,就是要將藝術知識作為基礎依據,防止學生在學習藝術知識內容之后,形成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兒童藝術教育工作源于形象思維,即便集體規范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長此以往極易使兒童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結語
總之,社會在不斷發展,通過對當今時代精神進行分析,教育創新非常重要。對于傳統文化而言,將其與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進行全面結合,既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會產生消極影響,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全面掌握。因此,就要有選擇性地吸收傳統文化,在逐步深入落實創新工作的同時,有效挖掘文化傳統中的積極影響,從而為高效開展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工作提供保障。對于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則是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創新,從而在后續培養更多優秀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佳璐.皮影戲在兒童戲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戲劇,2020(05):38-40.
[2]黃帥.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創造性思維培養方法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70-171.
[3]李詩晗.設計思維介入下兒童藝術教育創新實踐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20.
[4]李文文.幼兒美術教育中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J].當代旅游,2019(12):288-289.
[5]高義穎.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有效提升幼兒美術教育成效應用[J].中華辭賦,2019(09):222.
[6]劉季渝.創新教育背景下兒童藝術教育空間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