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
摘 要: 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與思政素質教育相融合,有效地實現了基于思政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體系,能夠進一步培養高素質人才。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將思政素質教育與音樂文化、作品鑒賞的教學相融合,對于高校學生道德情感教育具有較好的推進效果。同時也提升了授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促進其不斷加強思政理論水平,豐富專業發展內涵及其專業水平的發展。本文以音樂鑒賞課程中思政素質教育的融合構建為闡述的核心,探討如何發展并創建新型音樂教學模式,提高高校音樂教學的綜合質量。
關 鍵 詞: 高校音樂;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素質教育;新型音樂教學
教育的改革發展推動了高校的教育變革,在音樂鑒賞課程的開展中,需要不斷深入思政素質教育內容,促使學生在音樂藝術能力培養提升的同時,亦能夠提升其智力與道德的建設和發展,促使道德素質得以強化提升。因此,在這一教學融合的立意下,可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設計,實現兩者教育指導的共同效力,使得學生在此期間既能夠發揮想象創造,亦能夠升華思政道德。
一、目前高校音樂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音樂教師思政教育和意識較弱
目前多數任職于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師,基本來自音樂專業學院,具有較高的音樂專業素養,能夠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音樂教育。然而大多數教師缺乏一定的思政教育實踐經驗,導致教學融合期間,難以有效將其落實,學生的思政素質意識亦是相對較低。同時,立足于自身專業教育,音樂教師多以音樂教研為工作的中心,將其精力更多地置于音樂理論、音樂技能、音樂訓練等各個方面的教學工作,而面對于學生價值觀念、思想動態則缺乏一定的關注。甚至于多數教師對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局限于專門的思政教師,認為思政素質教育為其思政課程教師的職責。然而事實上,思政素質教育是每一位任職教師的教育基本原則,但高校音樂教師并未意識到這一層面,使思政教育教學的指導難以落實于音樂課程之中[1]。
(二)音樂教學缺少思政教育滲透
1.道德性與審美性沖突
在專業課程教育的研究中,大部分教師常習慣于將其與思政教育劃分,甚至部分音樂教育者對于音樂藝術存在較高的音樂理念,不認為思政教育能夠與音樂相匹及,認為思政教育的融入會降低音樂藝術的價值。但其實,這一審美觀念存在一定的錯誤性。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意味著人在生活與思考中不能獨立進行,而應是道德、美感的結合體[2]。也就是說,音樂不能脫離道德而獨自存在。同時,藝術與德育之間都為精神活動的形式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統一性,如若將兩者隔離開來,則無法有效落實音樂教育的目標。
2.藝術性與功利性的沖突
藝術與功利性存在沖突已是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顯著特征,其中,“和諧”“美善”的觀念未能與音樂教育有效連接。部分家長以及教師對于學生音樂培養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名利的追求,學生在一次次音樂藝術的培訓與考試中,以期獲取獎項,逐漸形成培養“明星”的思想趨勢,而失去了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與熱愛的初心,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逐漸產生消極的音樂學習心理。因此,在功利性培養目的的影響下,高校音樂教師的審美功能逐漸淡化,致使德育的教育難以有效發揮其功效[3]。同時,于學生而言,更是難以在音樂藝術中體會音樂及藝術的愉悅,致使音樂的教學模式難以實現創新發展。
二、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發展新型音樂教學策略
(一)提高音樂教師教研與思政教育水平
在融合思政與音樂課程的教學理念下,這一形式的教學創新具有一定的難度,而有效踐行并落實這一教學實踐則需構建高質量的專業教師團隊,以支撐這一教學活動。
首先,可創設教學研究會。思政知識的內容學習應以時下的最新內容為標準,保障教師能夠走在思政教育的最前端,為學生提供更為先進、科學且系統的思政教育指導。基于此,高校需組織教師定期展開教學研討會,及時地將最新的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分享于教師,使得音樂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的同時,加強其兩者融合教育的意識[4]。
其次,可聘請專業的教授設立講座。這一形式能夠促使教師加強對教學融合的理解與支持,同時亦能夠豐富教師培訓的形式,使得教師在思政教育提升的渠道更為多元。比如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傳統詩詞的滲透,還有一些紅色經典歌曲,這些都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此期間,教師可以與教授實現高效交流,更為具體深化地了解思政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并從中學習滲透思政教育的方法及策略,促使教學融合得以有效實現。
然后,作為教師本身亦需要加強對于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在此過程中,高校則可為音樂及思政教師提供并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以促使教師能夠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培訓學習,實現思政教育的自我提升。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中,包括傳統文化的滲透,傳統詩詞的滲透等,而這些都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提升教學水平,才能有機融合在音樂鑒賞課堂上。
最后,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利用身邊優秀的資源,注重與各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比如,音樂教師可與思政教師通過科研交流,進而相互學習,以促使音樂課程與思想教育的有效結合,使得音樂教師能夠在此期間進一步增強對于思政教育的認知,通過不斷地教學總結與反思,進而探索創新型音樂教學模式,尋找音樂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二)建立合理的音樂課程體系,完善音樂課程
思政素質教育的融入應建立在音樂藝術的情操及道德素質培養之上,以此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音樂課程體系。在發展新型音樂教學模式的期間,可從開放式音樂作為切入點,將多種音樂類型進行融合,如古典音樂、傳統音樂及流行音樂等,以豐富學生的選擇,促使學生能夠在此期間更為深刻地體會音樂教育中蘊含的藝術美感及審美情趣。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可通過作品鑒賞、識譜學習等方式進行藝術修養的自我提升。從思政素質教育的層面而論,則可結合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為立足點,據此展開思政教育指導,以促使學生在此期間有效感受藝術道德情操,培養其思想道德素養。例如,在課程設置上,亦可開設《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鑒賞》等,同時將思政素質教育融于其中,以促進學生更為全面地學習與發展。此外,面對不同的音樂形式及類型,亦需要正確、包容的心態,促使學生能夠了解每種類型的音樂其存在的不同價值與意義,同時將流行音樂與古典詩詞結合也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如,中國的傳統音樂在鑒賞學習的基礎上,亦能夠促進學生愛國精神品質的提升;而國外的古典音樂,則可提升藝術修養。因此,只有建立好了課程體系,才談得上和思政教育的融合。
(三)加強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機制建設
1.融合機制
兩者教育的課程創新構建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快速實現的,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其潛移默化地滲透于其中,以更好地將這一教育體系得以完成。期間,涉及兩種不同層面的教育領域,具有較為復雜的教育特征,因此,教師需從多個方面進行教學的融合考慮,包括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此外,在德育教育中,音樂的審美精神亦是其靈魂核心所向,因而教師可采用音樂的旋律進行思政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以促使學生亦能夠在德育的學習實踐中不斷追求音樂美、藝術美等,從而創造新的音樂作品,實現音樂創新的有效培育。同時,教師及學校亦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及個性特點,打造不同專題的教育活動,如“音樂作品中的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去搜集、整理歌曲中呈現的傳統文化。還可以開展紅歌交流會,紅色經典歌曲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育人資源。或者可開展古詩詞吟唱活動,如《水調歌頭》《清平調》等作品,都是比較有名的,讓學生在吟唱中,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2.實踐機制
音樂的課程學習實質上隸屬于外向型學科,因而在教學的創新發展中,亦可開設課外文化的教學課堂實踐,為思政素質教育的實施與落實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在此過程中,需將兩者的平衡點有效探尋,進而在此基礎上構建更為積極、健康的音樂實踐課堂。例如,可定期開展音樂募捐文藝演唱會活動,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技能進行表演,進行貧困家庭、農村學校的募捐活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在表演活動中有效鍛煉了音樂技能,有效提升對音樂的興趣與積極性; 同時,亦是促進并培養了學生思想道德意識與素養,逐漸形成良好的品質理念。與此同時,在活動結束之際,教師亦須引導其展開實踐總結與反思,以進一步增強其活動的體驗與感觸,使得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得以充分發揮。除此之外,教師及學校還可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依據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活動的創設,如具有愛國情懷的音樂活動、關于中華傳統美德弘揚的音樂活動等,使學生的思想內涵得以在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中有效提升,增強其音樂藝術的審美素養,使其能夠在積極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與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中將思政素質教育融入教學期間,教師素養及其專業能力的發展則是核心指向。在此過程中,在音樂課程的基礎教學理念下,通過將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及民族文化整合,將音樂教育發展進行創新實踐。如此,對于高校音樂教育的長足發展以及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等都具有較好的影響效果,使得高校學生的道德素質的建設能夠更加完整并落實。
基金項目:廣州商學院 2020 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流行歌曲與古典詩歌鑒賞》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模式與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XJYB021。
參考文獻:
[1]歐家玉.在高校音樂課程中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發展新型音樂教學模式[J].農家參謀,2020,No.664(16):179-179.
[2]陳琛.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索[J].湘南學院學報,2019(4):123-125.
[3]羅柳萍.探討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J].藝術大觀,2019,000(015):1-1.
[4]蔣鳳梅.讓音樂走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對音樂素質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認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No.412(0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