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源
摘 要: 對于高職院校傳播與策劃專業學生來說,《微電影創作》是專業課程體系中關于影視制作方向的核心課程,如何通過課程設計使微電影創作過程中前期策劃、劇本編寫、制片管理、現場拍攝、后期制作等環節統一有序地開展,使學生既能學習到標準化的影片制作流程又能拍攝出畫面精良、敘事清晰、藝術性強、內容豐富、主題明確的影片一直是專業教學團隊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在“進階型”課程設計的理念下,對《微電影創作》課程開展所總結的經驗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 鍵 詞: 進階型;課程設計;微電影創作
微電影創作的核心重點是講好故事,并依托制作流程呈現畫面,它不僅是拍攝工藝還是藝術加工創作。因此在創作過程需要解決諸多問題,例如導演對角色人物表演的把握,攝像機的運動、情感是否得以表達等,以上都是優秀的微電影創作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進階型”課程設計將微電影創作步驟與實踐教學步驟結合,對接微電影拍攝崗位工作流程,分階段、按步驟逐一展開,是指導學生掌握微電影的鏡頭語言敘事技法、成功講好故事、講精彩故事的關鍵。
一、前期策劃
按照微電影的創作流程,第一步是前期策劃。這一階段需要指導學生做好案頭工作,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運用翻轉課程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闡述故事,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深入鉆研的能力。例如,如果學生計劃拍攝一部關于父愛的故事,那么影片的拍攝目的自然就是對父愛的歌頌,父親這個角色面臨什么危機,他與身邊人或是發生了什么故事,如何將父愛這個情緒表達出來卻又不會生硬和說教,這些問題都是微電影敘事的關鍵,當案頭工作做足了,教學過程才可以朝下一步進行。
二、劇本構建
影片的主題策劃明確以后,課程進入劇本的構建階段。課程中學生要根據實際拍攝的成本、周期和執行難度等規劃劇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微電影的內容,例如在編寫故事時想用15分鐘的時間,把一個時長足以達到90分鐘的、復雜而宏大的主題呈現出來。微電影由于時間的限制,用于刻畫主角的時間已經是捉襟見肘,更別說要將人物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講授正確的微電影劇本創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1]。
(一)“一句話梗概法”搭建劇本框架
故事的新穎性是成功的前提,角色人物間的戲劇關系是戲劇張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劇本構建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搭建劇本的框架,即要求學生先從一個簡單的提綱或場景描寫開始逐步展開,并用一句話闡述故事,具體為:什么樣的主角;他為了做什么;主角必須面對什么;最后的結果如何。有了劇本的框架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微電影劇情發展的整體走向,為完整的劇本撰寫奠定基礎。
(二)“頭腦風暴法”討論劇本情節
課堂中定好框架之后,就可以進入劇本情節撰寫的教學環節,本環節采取“頭腦風暴”集體討論的方法,指導學生利用平日積累的“創意點”和素材建立一個事件發展關系表,讓學生能在這個表上構思和推進劇情的走向,經過集思廣益,讓故事脈絡逐漸呈現,其中的教學環節依然需要牢牢把握短片劇本創作的基本規范,第一,主題把握。故事主題是影片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物的精神力量,它是故事推進的前提條件,是連接人物關系的核心。第二,沖突構建。所有戲劇都離不開一個基本的要素,那就是一個獨特的、易于識別的戲劇沖突。第三,確立一個中心事件。保持一個中心事件才能保證戲劇的期待性,戲劇期待的挖掘應該考慮好在短時間里觀眾是否會對主角所作出的選擇產生濃厚興趣并期待。第四,“快進慢出”。在故事背景的設計上,采取“快進慢出”的處理方式簡單交代人物的來歷和行為動機,故事開始立刻展示戲劇目的和角色動機,避免對白過多和過于累贅。
(三)“故事提問法”進行劇本論證
故事情節設計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完成故事創作,隨后指導教師借助“故事提問法”對學生自行編寫的第一稿故事進行論證,所提的問題如下:這是誰的故事,他表達清楚了嗎?誰是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他想要什么?角色的目標在影片限定的時間里能否達到?角色的目的是否貫穿全片?沖突是什么?阻礙的障礙是什么?風險是什么?主角目標達成所帶來的意義是什么?觀眾的期待是什么?故事表達什么?主題是什么?等問題。經過反復推敲論證的劇本,才能更好地指導后續的拍攝。
三、導演工作
劇本決定之后就開始進入拍攝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不著急確定導演,前期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并進行導演思維的訓練,強調前期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故事的主題構思、明確創作意圖,建立基礎性元素以及設計形式與風格,為拍攝確定好基礎。在這個階段將劇本發給每個同學仔細研讀,學生完成導演闡述,并預想影片的執行,綜合評定學生劇本分析,最后競爭上崗。要明確的是,在影片創作中管理能力與拍攝能力同樣重要,而這在微電影拍攝教學中經常被忽視。
在這個階段的教授過程中對學生做以下要求:
第一,思考如何組織人物關系并推進故事向前,掌握其中的技法并轉化為視聽形象傳遞,并將觀眾對作品的表層事件引向更深層次的思考。第二,思考如何通過鏡頭和演員表演來述說故事,引發觀眾的情緒反應、控制和引導感情,其中每一個建設性的決定都源于導演對劇本的視覺構思,所以說導演對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是他對劇作主題和中心思想的把握,是藝術思考下的表達。第三,對故事主題明確性的思考,如果故事的主題不明,游離于故事之外,那么人物間的對話必將是莫名其妙和毫無意義,無法推進故事或描繪人物。第四,對視覺效果的預判,視覺構思來自導演對每一場景的分解,對場景中的元素的使用以及考慮元素如何服務中心思想等[2]。
四、建立劇組
在前期準備工作完成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籌備劇組,確定各個崗位,導演明確下來的情況下,其他工種就可以由學生民主選出。學生組建的劇組具體可以分為如下幾個組:第一制片組,負責短片拍攝的重大后勤工作。其中制片主任負責統領各項工作,統籌拍攝安排,制片表格的制作,與導演一同協商拍攝進程確定拍攝計劃,以及設備租賃等各項開支的記錄,生活制片負責演員、工作人員的出行和伙食,外聯制片負責場地的協調和對接,場記屬于制片組;第二導演組,在確定導演的基礎上增加副導演和現場導演兩個職位,副導演配合導演的藝術創作,現場導演負責現場演員的調度和機位的調整。第三攝影組,根據機位的多少,一個攝影需要2名攝影助理,大助理負責跟焦和設備調試,小助理負責布線和機位的移動;第四美術組,由3-5名學過美術,對色彩、造型等有基礎的學生組成,負責場景的美術設計和風格塑造等;第五服裝造型組,根據劇本和拍攝計劃,確定演員的服裝統一,保證妝面接戲;第六燈光組,由于大型燈光比較沉重,需要6-8人組成,推選出燈光師一名并與攝影共同討論場景的燈光設計。
五、攝影實拍
導演要與劇組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同時重點與攝影部門溝通,在規范的劇組中導演負責演員表演,攝影負責確定攝影機的位置和拍攝內容并按要求負責使畫面形象焦點清晰、布置場景的照明、對畫面進行構圖。所以課程要強調,導演專心服務于表演,攝影機位的放置是攝影的工作,導演要明確攝影機是否在合適的位置恰如其分地講故事,觀眾是否看到了需要交代的部分。
教學中還要貫穿攝影的知識,教授學生高超的構圖不僅是突出主體,而是伴隨表演節奏的起伏構建鏡頭,使鏡頭能夠強化觀眾的感知并刺激他們投入情感的程度和想象的程度。同時還要注意運用構圖中的前景和后景產生鏡頭的形式美感,并注意運動鏡頭的運動動機、注意畫面的連貫性以及軸線等問題。在用光上,注意先拍室外戲,并將全景鏡頭首先拍完并隨堂講授燈光基礎知識。
六、后期制作
剪輯在短片制作流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短片制作中的二度創作,如何將故事的沖突、緊張、懸念氣氛完美詮釋,需要剪輯師依據剪輯技巧,遵循敘事脈絡,利用蒙太奇思維,將鏡頭組接并尋求聲畫最恰當的組合方式,達到構建人物、交代事件、傳達情感、傳遞主題的效果。課堂教授理論之后學生開始分組拷貝素材,并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在剪輯中回顧前期拍攝的得與失。
上機剪輯開始,學生面對素材,指導教師還要強調剪輯節奏是工作核心,做好剪輯準備,確立剪輯方案以及風格,例如根據場記表整理場次,整理好音頻表,重讀劇本并建立剪輯思路等。剪輯中要善用蒙太奇思維,將人物關系和攝影邏輯組合在一起起,對故事內容、影片結構、主題、沖突等元素進行創作,甚至是通過放大畫面等技巧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讓鏡頭鏈接流暢。
七、結語
隨著《微電影創作》課程的開展以及教學團隊的建立,該課程逐漸成為校級優秀示范課。借此契機,將教學中的“進階型”教學方法加以總結,規范學生微電影創作中的制作流程,形成影視類課程教學示范,促進傳播與策劃專業教學的發展,為后續專業開展視頻制作類社會服務提供動力,通過短視頻內容制作助力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2019年南寧市本級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互聯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信息服務平臺開發及應用示范”(立項編號:20192250)。
參考文獻:
[1]劉純羽.微電影劇作教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2][美]大衛·K·艾爾文,彼得·W·雷伊.影視短片的制片與導演[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