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玥
摘 要: 崇禮重儀是中國從古至今文脈中優秀的表征之一,在上下五千華夏文明薪火相傳的歷程中,傳統禮儀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被逐漸放大,成為國人內在精神理念的重要組成基因。即使在如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傳統禮儀文化依然發揮著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文章在闡釋傳統禮儀文化當代精神價值的基礎上,剖析影視表演教學對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傳承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尊禮敬史的原則提出修正性的建議,以期在將影視表演教學真正打造為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傳承舞臺的同時,提升表演的文化意蘊。
關 鍵 詞: 傳統禮儀;文化價值;影視表演;教學研究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脈沒有斷層的文明古國,中國在傳統文化代際傳承中有著獨特的密碼,除了國人對“根文化”的重視之外,還與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禮儀之道息息相關。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禮儀立邦,也因此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尚仁德、求和合、講禮節、重儀表早已成為歷代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思想觀念與民族情懷[1]。然而,由于傳統禮儀文化內容與程式繁多,加之當前文化語境下國人對傳統禮儀文化刪繁就簡式的傳承,致使傳統禮儀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缺少渠道,且存在錯誤解讀、歪曲傳承應用等現象的出現。基于此,將對傳統禮儀文化應用較多的影視表演教學作為紐帶,鏈接禮儀文化的歷史與現在,發掘禮儀文化的價值,在表演中正確應用傳統禮儀,為優秀禮儀文化疏通傳承渠道的基礎上,涵養表演者的素養,提升表演者的專業化水平。
一、傳統禮儀文化在影視表演中的作用
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當代價值定位,可以說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魂與根,拋棄傳統就意味著忘記根本,切斷了民族的精神命脈,只有不忘根本才能夠披荊斬棘、開辟未來,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創新。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國人智慧的集成,濃縮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特征,對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進行傳承與應用,是樹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如今影視文化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國民主要的娛樂休閑方式之一,同時,作為與大眾文化聯系最緊密的文化產業,近年來諸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被創作出來,一時間泥沙俱下,很多觀眾在觀劇的同時,在潛意識上接受了劇中所呈現的禮儀文化,并理所當然地認為劇中的禮儀文化便是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本來面貌。歷史正劇尚好,而那些并沒有尊重歷史,錯誤解讀傳統禮儀文化的歷史題材劇便給觀眾造成誤導。所以,無論是從影視應該承擔的教育使命出發,還是落腳于對傳統禮儀文化傳承的重視,都應該在影視劇中盡可能還原歷史生活面貌,全面理解并恰當應用傳統禮儀文化。
綜上所言,不管是傳統禮儀文化本身重要的時代價值,還是影視表演的需要,都不能忽視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性。而所謂的傳統禮儀文化,則是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圍繞禮節、儀式、儀表等所形成統一的社交審美法則,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它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2]。因此,從生活中而來,并且高于生活的影視表演藝術,不可避免地需要將禮儀作為影視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而言,傳統禮儀文化在影視表演中的作用可以總結為三大方面,首先是禮儀文化發揮著塑造演員形體、規范演員言行的作用。傳統禮儀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包括不同場合中的形體姿勢以及言談舉止等,都具有相對應的要求和標準,所以,在表演過程中,要想充分展現歷史生活和生產的風貌,就得盡力還原傳統禮儀文化,讓表演達到原汁原味的水準。其次是傳統禮儀文化在塑造演員形體、規范言行的基礎上,發揮著塑造影視人物角色的作用,角色形象與性格的呈現都是通過一系列的動作、神態來完成的,所以傳統禮儀文化通過既有程式化、又具有張力的表演,可以將人物角色的特征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來。最后,傳統禮儀文化還發揮著奠定影視表演時代基調、烘托表演的文化氛圍這一作用,每一種文化都用相應的時代特征與民族特征,傳統禮儀文化也不例外,當在影視表演中,采用拱手行禮等動作時,便自然而然地營造出一種歷史氣息濃重的氛圍,讓觀眾明白所表演作品的時代背景。
二、傳統禮儀文化在影視表演教學中的現狀
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國人文化自信心的提高,歷史題材影視劇的量產,影視表演以及教育教學方面對于傳統禮儀文化的認識正在轉變。在之前,影視表演教學中非常重視對當下生活題材的演繹,所以教師會引導學生多多關注現實生活,從而體會不同場景、不同心境下應該表現出的動作與神態。而現在,歷史題材劇成為一大方向,在表演教學中,教師也更多地將傳統禮儀文化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對待傳統禮儀文化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由之前所認為的傳統、不合時宜變為客觀認識、理性對待,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的學習產生了興趣。
另一方面,由于傳統禮儀文化所含內容非常之豐富,并且不同歷史朝代的官方禮儀有所差別,所以在表演教學的過程中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將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及不同朝代的禮儀詳細講解到位。此外,還因為一些教師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淺層次理解,在教學中會偶爾產生對禮儀文化的錯誤理解或者混亂記憶,如將宋朝的禮節與儀表配飾錯誤的安插在唐朝等等,如此一來,便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誤導,致使傳統禮儀文化的扭曲傳承。
三、影視表演教學中傳承應用傳統禮儀文化的方式
當下社會群體對于傳統文化有了客觀而清晰的認識,并且在對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應用中非常注重歷史與現代兩種語境的轉換,即秉承著取其精華的原則。在影視表演教學中,雖然傳統禮儀文化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并沒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因而,想要充分發揮傳統禮儀文化在影視表演及其教學中的作用,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強化教材編修與師資培養
面對精神內涵豐富、內容繁雜的傳統禮儀文化,將其全部應用到影視表演教學當中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契合取其精華這一原則的,追溯傳統禮儀文化的起源,很多是從祭祀、朝拜、封建王朝所演變而來的,所以一些禮儀文化帶著綱常之道的烙印,這對于目前社會生活是不適用的,但是將其應用在表演中,就可以更加突出歷史時期的特征。因而,有必要針對影視表演教學所需,將傳統禮儀文化進行歸納,編纂成校本教材,從而為教學提供依據,避免某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教材的編修要突出重點,將重點朝代和歷史時期的禮儀文化納入進來,或者按照傳統禮儀文化發展演變的重要時間節點進行編修,從而形成線條式的脈絡,降低教學的難度[3]。此外,要有針對性地培養教授傳統禮儀文化課程的教師,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懂得靈活教學,將傳統禮儀文化中優秀、精華的部分教授給學生,從而在有教材作為教學依據的同時,將被認為艱澀的傳統禮儀文化生動有趣地進行講解。
(二)夯實基本傳統禮儀文化教學
俗語有云: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一淺顯易懂的道理在影視表演教學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如果學生不能夠熟練掌握傳統禮儀的形體姿勢以及具體動作,試想怎能夠在表演過程中完美地塑造人物角色,又怎能夠通過動作姿勢以及神態給觀眾呈現具有感染力與代入感的視覺鏡頭,所以,在傳統禮儀文化的表演教學中,要重點夯實學生對基本傳統禮儀的學習與掌握。所謂基本的傳統禮儀文化,便是指圍繞坐、立、行形成的基本儀表和姿態,常見基本禮節和其他基本交往禮節等。其中基本儀表與姿態中,坐、立、行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形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場合的儀表與姿態是不同的,例如在唐朝,尚無高桌和椅凳等家具,人們往往是席地而坐,且坐姿可以具體分為危坐、跽(長跪)和箕踞,危坐時雙腳相并,兩膝緊靠著地,腳背向下貼地,臀部坐在腳后跟上,上身直立,平肩正背,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這種坐姿非常正式,所以有正襟危坐一說。跽是表示對人的尊敬以及場合的莊重,而箕踞是比較自由散漫的一種坐姿。同樣,立、行的姿態也根據場合需要分為多種。至于常見的基本禮節如揖禮、拱手、叉手禮和叩拜禮等更需要掌握具體的分類和姿勢,還有婚禮、喪葬禮、朝會禮、宮廷禮、乘車禮儀等諸多禮儀均是表演中常常用到的,只有將多方面的基本傳統禮儀教授給學生,才能使其在表演中應對自如,完整而完美地呈現角色與劇情。
四、結語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所含內容之多,范圍之廣,雖然有些禮儀并不契合當今文化語境的需要,但是對于影視表演而言,為了真實客觀地反映歷史,還需要對傳統禮儀文化進行了解與掌握。影視表演的教學時常會應用到傳統禮儀文化,為了避免在表演中發生張冠李戴、錯誤解讀的烏龍,需要通過科學而恰當的方式強化傳統禮儀文化的教學。
基金項目:此文章為湖北美術學院教務處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金資助,項目名稱:《關于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影視表演教學中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09。項目負責人:姜曉曦。
參考文獻:
[1]劉青,鄧代玉.中國禮儀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29.
[2]高敏芳.《史記·禮書》中的禮儀思想及其啟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10) :32.
[3]蔡雨桐.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教育在戲劇影視表演教學體系中的影響與作用機制研究[J].戲劇之家,2019,(1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