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依妮
孤獨經濟,也可以稱為“一個人的經濟”,它是一種受情緒影響的消費行為,由個人的情感寄托和生活便利需求衍生,并形成了產業鏈。
和老一輩對孤獨的態度不同,如今年輕人特別享受孤獨。他們有一種“孤樂主義”心態——與其在人群中委曲求全,不如選擇獨處,而這絕非孤獨。
沒有什么比大數據更了解一個人的孤獨。
在大數據之下,一個人的微博號、微信號、各種消費數據、每天在哪里出現、面容特征、步態特征,甚至寫文章的慣用句式、常用詞,等等,都像顯微鏡下的微粒一樣,可以清晰地被看見、被識別。如果結合每個人使用的手機型號,分析他們的消費記錄,甚至可以掌握不同收入階層的消費習慣。
調查顯示,人在獨處的時候,會傾向于購買更昂貴的相關精神產品或服務。如果一個人買東西時,都要跟配偶或父母商量,那他的購買行為就不能真實反映他的消費傾向和品牌偏好,關于他的各種消費大數據就是失真的。只有當他獨處時,真正做自己、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他的購買行為才代表了他自己。有的人把錢用于打游戲,有的人熱衷于購物,有的人化孤獨為食欲,或者給主播打賞——因為得到了陪伴的感覺。
孤獨經濟有一個明顯的消費特征,那就是悅己化消費。它區別于取悅他人的炫耀性消費,更關注自身需求,表現為“體驗式消費”和“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買單”。此外,孤獨經濟還具有私人化消費的特征,孤獨與年輕是私人化消費的重要推動力。
徐蕾蕾自稱“大齡文藝女青年”“母胎solo”。她的日常,就是周末一個人窩在家看付費視頻,一日三餐都靠外賣;也會買機票盲盒,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最容易達成。每逢“618”或者“雙十一”,她都積極“血拼”,家里有堆積如山的零食庫存。
徐蕾蕾說:“我覺得一個人挺安逸的,現在互聯網帶給生活的便利性,也完全可以滿足一個人生活的所有需求。”
有人說,一人食餐廳、一人KTV,甚至外賣和手游,都是因孤獨而生、因孤獨而火的新產業。一個人生活的各項需求,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同時,孤獨的消費者反作用于社交網絡、網購、游戲、外賣等,使相關企業生意更加紅火。
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95后、00后人群中,一個人看電影的比例高達54%,一個人叫外賣的比例達到了33%。根據這些數據,阿里電商系統開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鍋以及迷你小家電、自助唱吧等。
以迷你KTV為例,這兩年,許多超市、商場門口出現了一個個小玻璃房,兩把高腳椅、兩支麥克風、一個屏幕和一個閃瞎眼的蹦迪球,這就是迷你KTV的標配。除了一些小情侶,經常看到有人獨自在玻璃房里陶醉地歌唱。
為了避免一個人吃飯的尷尬,一人食餐廳應運而生。精致美觀的小隔間,在飯館嘈雜的環境中構建半封閉的獨立空間,給獨自吃飯的人創造了體面的用餐環境。小隔間配備充電設施和WiFi,且不限時間。
在海底撈,如果一個人用餐,服務員會在你對面的位子上放一個超大號的玩具熊,給你一種有人陪吃飯的感覺。雖然這種方法并不能真的緩解孤獨感,但仍然受到了眾多單身人士的好評。日本的一蘭拉面更是將一人食發揮到了極致。顧客先在門口的自助點餐機下單,每人一個小隔間,店員從簾子后面上菜,想加菜可以按桌上的小鈴,全程不受其他人打擾。在國內,呷哺呷哺、爭鮮回轉壽司、禾綠回轉壽司、六丁一人、食燒鍋等專為一個人準備的餐飲,也備受追捧。
游戲陪玩師是電競產業衍生的眾多下游服務行業之一。與幫人打怪升級、上“王者”的游戲代練員不同,陪玩師最重要的職能在于“陪”。一個人打游戲很悶,就想找一個人陪玩,帶自己升級,還可以和自己聊天,假裝大家是無話不說的好兄弟、好閨蜜——哪怕只有兩個小時。
25歲的全職陪玩師北北,是一個聲音甜美的女生。北北說:“在游戲陪玩圈,聲音好聽遠比長得好看重要。”北北大學時就兼職做游戲陪玩,畢業后發現普通辦公族的工資無法養活自己,于是決定全職當陪玩。因為前期積累了不少老客戶,北北現在的月收入穩定在一兩萬元。
相較于城市擴張、便捷服務、網絡興起所帶來的“被動孤獨”,如今的孤獨經濟,似乎更像當代年輕人的一種主動選擇。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孤獨經濟也許是對積極享受個人興趣、享受個人時間的生活態度的一種肯定。
獨處的人,最需要一種“被關注”的情緒價值。
陳敏是一個短視頻自媒體創作者,她經常發布一些自己創作的小故事。她說:“我是一個抖音重度消費者,常常沉迷在頭條的信息繭房里不能自拔。長期的獨居生活,讓我有很多一個人思考的空間。偶然間,我發現孤獨是一件可以被消費的事。很大程度上,每個刷短視頻的人都是一個人的時候在刷。而我就在抖音孤獨地消費著,同時又熱鬧地創作著。”
在陳敏看來,每一個視頻創作者都希望自己能被傾聽。他們渴望認同,求關注、求交流、求反饋。一旦沒有反饋,也許就不想再發抖音了,于是繼續做一個孤獨的消費者。
一個人生活時,會希望在虛擬的網絡社交中尋求認同,找到同類和安慰,實情卻是,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想找個人傾吐衷腸是如此之難。那種“被人關注的快感”“被秒懂”的感覺,無形的、細膩的情感營銷,是智能商業的發展方向。
在互聯網的世界,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錢賺。孤獨經濟崛起,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目前的孤獨經濟業態,是帶給用戶解決其孤獨需求的服務,讓用戶的生活更便捷、更有溫度;但與此同時,日漸便捷的服務縮減了人們社交的需求,加深了孤獨感。這一矛盾關系,或許將長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