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 任雪楓 董永毅 高升 邱冬 劉文博 嚴敏
摘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是保障水禽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最為有效的手段。近來,江蘇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經過多次深入調研,走訪多家水禽養殖示范基地及大型水禽養殖場戶,大力開展疫病防控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工作,幫助水禽養殖場構建和完善生物安全體系和防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該文結合生產實踐,試就規模水禽場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進行概述和小結,以期為水禽養殖場戶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水禽;生物安全;疫病;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06
Biosecurity Control Measures for Large-scale Waterfowl Farms
WU Kun1,REN Xuefeng1,DONG Yongyi1,GAO Sheng1,QIU Dong1,LIU Wenbo2,YAN Min3
(l.Jiangsu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Nanjing Jiangsu 210036,China;2.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9,China;3.Peixian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Xuzhou Jiangsu 221600,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rfect biological safety control system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fowl industry. Recently,after many in-depth investigations,th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novation Team of Jiangsu Modern Agriculture (waterfowl)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visited a number of waterfowl breeding demonstration bases and large-scale waterfowl farm households,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pidem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and help waterfowl farms to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bio-safety system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ith positive result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and summarize the biological safety control measures of large-scale waterfowl farm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waterfowl farmers.
Keywords:waterfowl,biosecurity,epidemic 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在當前趨于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背景下,水禽疫病不斷呈現出新的特點,使水禽場疫病防控工作面臨著諸多新的考驗。近年來,江蘇現代農業(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疾病防控創新團隊針對全省水禽規模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現狀,從水禽場的選址布局等入手,綜合環境衛生、消毒制度、飼養管理、病死禽無害化處理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調查研究,指導水禽養殖場戶查缺補漏,有效提高其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1水禽疫病流行現狀
1.1水禽疫病呈現復雜化
由于近年來水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水禽疫病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目前水禽常發病主要包括鴨瘟、小鵝瘟、鴨病毒性肝炎、鴨細小病毒病、漿膜炎、沙門氏菌病、坦布蘇病毒病以及呼腸孤病毒病等。
1.2疫病傳播速度快導致防控難度加大
相關研究發現水禽疫病的傳播呈加快趨勢,特別是當水禽個體感染疫病時,如果不采取綜合手段加以防控,將會以較快的速度在禽群之間傳播,導致周圍養殖場繼發性感染疾病,而且傳播速度較以前更快、更迅猛,疫區范圍也迅速擴大,甚至呈現散狀式、多點式傳播,大大增加了水禽疫病防控的難度。
1.3疫病毒株變異加快
水禽疫病變異逐漸加快,表現為新舊疫病混合感染發病,且不同病癥間存在互作效應的特點。舉例而言:鴨肝炎I型病毒在實踐生產中已發現變異株感染的病例;霉形體是一類多導致雞患病的病原體,在近年來的研究和生產實踐過程中發現,其對水禽致病性明顯;鴨壞死性腸炎逐漸在成年鴨中出現,當前仍以散發為主。
2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重要意義
生物安全是對水禽養殖場戶的疾病發生、流行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從而達到防控疫病的目的。實踐證明,要保障水禽群體的健康,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基礎上建立較為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1]。因此,搞好水禽場生物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建設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可以有效預防外來疫病(如禽流感、鴨瘟、小鵝瘟等)的入侵;②提高水禽的健康水平,減少水禽疾病的診療成本,提高養殖場戶的生產經營效益;③控制水禽疫病的傳播,有利于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3選址和布局
3.1場址選擇
總體原則是:通風、干燥、冬暖夏涼、生產工藝科學、合理、有序,場舍建設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規劃的要求。同時要考慮當地的地形、交通、供電、供水、防疫及氣候等因素。
地勢總體平坦、背風向陽、排水通暢、環境安靜,周圍有天然生物安全屏障的地方為佳;應具備無害化處理糞污及污水的場地和條件,并通過當地建設環境影響評價;應滿足衛生防疫要求,并且應位于居民區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處。
3.2規劃布局
充分利用場區原有地形、地勢,在滿足采光和通風等基礎條件的前提下,對建筑物的朝向進行統籌規劃,綜合考慮建筑費用、養殖水禽品種及當地氣候條件等因素科學規劃;建筑模式類型要與當地氣候、場區地勢和水禽養殖品種特性相匹配,因勢利導,節約成本;根據水禽場生產工藝要求,按功能分區,布置各個建筑物的位置,使禽場工作流程順暢。此外,應建立糞污處理及病禽隔離區,并設專用大門及通道與場外相通。
4人員與車輛管理
4.1人員管理
原則上外來人員一般不得進入場區,必須進入時,應經場區管理負責人同意并經入口處超聲波噴霧消毒或紫外線照射消毒后,方可到達場內生活區指定地點。生產區禁止外來人員入內。場內員工不準外購家禽產品,生產區的員工休假回場后應在生活區隔離至少48 h,經嚴格消毒后方可再進入生產區,場內員工禁止竄舍及交叉使用場內用具。場內生產人員再次進入生產區時,須經過淋浴、更換消毒過的專用工作服和鞋帽后方可進入,工作服、鞋帽等物品進行嚴格消毒。
4.2車輛管理
水禽養殖場應配置專用車輛,包括飼料、禽產品、糞污、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環節,并設置消毒通道。糞污及病死動物運輸通道原則上不得與其他通道共用。消毒通道應設置消毒池,消毒池具體尺寸要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審查相關要求,放入濃度為2%左右的燒堿溶液等消毒劑,并做到每2~4 d更換1次。
4.3物料控制
水禽養殖場應做好日常飼料、獸藥、疫苗等控制管理,檢查是否存在病原污染,必要時應進行抽樣監測。物料進出應建立出入場方案,并進行評估論證,確保有效阻斷疫病傳入。
5消毒
5.1場區環境消毒
禽場生產區最好用20%的飽和石灰乳對主干道進行覆蓋消毒,每周1次,鴨舍周圍環境每2周用2%火堿、5%來蘇兒溶液徹底消毒1次,注意定期更換消毒液。
5.2禽舍圈消毒
①要定期對飲水槽(飲水器)、料槽、棚舍、針管等進行消毒。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用0.1%新潔爾滅消毒,然后在密閉的條件下進行熏蒸。②對墊料消毒,可通過陽光照射的方法進行,將墊料放在烈日下,曝曬2~3 h,能殺滅多種病原微生物。③對患病禽、糞便進行消毒,如化學藥品消毒法、焚燒法、掩埋法和生物熱消毒法等。生產實踐中最常用的是生物熱消毒法,此法能使非芽孢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糞便變為無害,且不喪失肥料的應用價值。
5.3禽群消毒
帶禽消毒是防控疫病傳播的關鍵環節。禽群消毒常用的藥物有0.3%的過氧乙酸,或者0.2%的次氯酸鈉溶液等。一般過氧乙酸濃度在0.5%以下對人畜無害,為了減少對口鼻眼粘膜刺激,消毒時應佩戴口罩和護目鏡。
6疫病防控措施
6.1強化免疫
養殖場戶應制定科學的免疫計劃進行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禽群發生傳染病。須根據當地近幾年禽病流行規律和受周邊地區嚴重威脅的疫病情況安排預防接種,特別是將本地區(養殖場)常發病作為免疫預防的重點,加強免疫監測,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及時進行調整。
6.2建立疫病監測機制
為了更好地對禽場內的疫病發生情況進行預防與控制,應定期對禽群進行疫病監測,實時掌握疫苗免疫效果和病原分布及變化情況,有效預防疫病的發生。要通過正規渠道采購水禽用疫苗,防止不合格疫苗的接種導致免疫失敗。
6.3建立疫情預警機制
規模水禽場應建立完善的疫情預警機制,一旦發生疫情,工作人員應立即進行診斷,并對發病禽群進行隔離處理。如果出現烈性傳染病或者疑似重大動物疫病,則應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上報,同時采取規范措施防止疫情傳播。
6.4做好場舍環境控制
場區周圍環境控制是防控疫病的重點環節。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基礎上,科學調控舍內溫度、濕度,不斷調整飼養密度及通風、光照,給禽群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減少各種應激因素[2]。同時,適當增加在有封閉圍欄(網)等水面放牧時間,保持一定運動量,提高水禽免疫力。
6.5安全引種
規模化水禽養殖場一般不鼓勵從場外引種,確需從外場引種的,在引種前應對引入禽的種禽場資質進行核查,選擇動物疫病控制工作實施較好或取得農業農村部《主要動物疫病凈化場示范場》資質的種禽場引種[3]。引進后至少隔離30~45 d,經檢測確認無疫病風險后方可與本場禽群混養。
7結束語
水禽場的生物安全綜合防控措施是控制疫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確保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保證。養殖場戶在日常生產過程中應注意做好禽舍的環境控制,加強消毒和無害化處理,保持圈舍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嚴格堅守引種制度,規范使用疫苗、抗生素、維生素等物品,做好疫病的預防、監測及養殖場的日常管理,促進生物安全體系的不斷完善,給養禽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中波.構建種鴨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基本要求[J].中國畜禽種業,2020(6):176.
[2]劉新明.規模化鴨場的生物安全與綜合防疫措施研究[J].北京農業,2015(6):134.
[3]李建榮,董釗.畜禽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構建技術要點[J].養殖與飼料,2017(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