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貴
摘要:豬丹毒是豬感染紅斑丹毒絲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細菌性疾病。豬丹毒在世界范圍內都有發(fā)生和流行,給生豬養(yǎng)殖業(yè)造成嚴重危害。為做好疾病診斷和防控,該文從豬丹毒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展開綜述。
關鍵詞:豬丹毒;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29
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rysipelas in Pigs CAI Jingui
(Epidemic Control Center,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of Leibo County,Liangshan Sichuan 616550,China)
Abstract:Erysipelas is an acute,infectious and bacterial disease caused by erysipelas. Swine erysipelas occurs and spreads all over the world,causing serious harm to the pig breed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diagnose and control swine erysipelas,the epidemiology,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words:swine erysipelas,epidemiology,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豬丹毒又被稱為“鉆石皮膚病”“紅熱病”或“打火印”,臨床上以急性敗血癥、高熱、關節(jié)炎等為主要特征。1882年,首次從病豬體內分離出豬丹毒桿菌,此后各國家和地區(qū)都有發(fā)生。
1病原學
豬丹毒的病原菌為紅斑丹毒絲菌,也可稱為豬丹毒桿菌或丹毒絲菌,隸屬于丹毒桿菌屬,是一種無芽胞、不能運動、具有莢膜的革蘭氏陽性桿菌,革蘭氏染色鏡檢呈鏈狀排列或絲狀排列的直的或稍微彎曲的桿菌。豬丹毒桿菌為微需氧菌,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可生長,但在添加血清或其他營養(yǎng)物質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更好。豬丹毒桿菌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強,但對熱和酸較敏感,常規(guī)的消毒劑如氫氧化鈉、福爾馬林或漂白粉等可將其輕易滅活[1]。
2流行病學
2.1傳染源
病豬和隱性感染豬是豬丹毒的主要傳染源,病豬的排泄物如糞便、分泌物、尿液也可成為傳染源。與病豬接觸的人員、車輛、器具也可成為傳染源。被病豬污染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成為傳染源,因為豬丹毒桿菌可在堿性土壤中存活較長時間。
2.2傳播途徑
本病可通過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和媒介傳播。健康豬與發(fā)病豬或隱性感染豬混群飼養(yǎng),食入被病豬排泄物污染的飼糧、飲水、墊草等,可造成消化道傳播。若健康豬的皮膚或黏膜有損傷,其與病豬接觸也可造成感染。某些吸血昆蟲、老鼠或飛禽,可作為媒介傳播豬丹毒。
2.3易感動物
豬是本病的主要易感動物,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的豬均具有易感性,3~6月齡的架子豬易感性最高,其他畜禽如牛、羊、雞、鴨等動物也有感染的病例報道。
2.4流行特點
豬丹毒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常表現(xiàn)出地方流行性。寒冷的冬春季節(jié)和氣候炎熱多雨的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飼養(yǎng)管理條件差、突然更換飼糧、長途運輸?shù)纫蛩匾矔偈贡静〉陌l(fā)生。
3臨床癥狀
3.1急性敗血型
此類臨床癥狀較少見,發(fā)病急、死亡快,3 d左右就可死亡,病死率高達80%[2]。少數(shù)病豬體溫升高,有時可達42 ℃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和飲欲降低,活動減弱,離群俯臥。發(fā)病初期排出的糞便較干,后期表現(xiàn)為腹瀉。病情嚴重的豬,心跳脈搏加快,呼吸困難,可視粘膜發(fā)紺,眼結膜充血潮紅。發(fā)病后期,部分豬胸腹部、四肢、耳后的皮膚會出現(xiàn)形狀各異的紅絲斑塊,手指按壓后可褪色。
3.2亞急性疹塊型
此類型最常見,又稱為“打火印”,發(fā)病初期,病豬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飲欲增加,不喜運動,離群俯臥。病豬的胸腹部、背部、肩部等部位的皮膚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方形或菱形的疹塊,初期為紅色,按壓可褪色,后期轉變?yōu)楹谧仙磯翰煌噬勺孕锌祻汀2糠植荒芸祻偷牟∝i會轉變?yōu)槁云つw病,形成皮革樣結痂,痂皮脫落后會形成瘢痕[3]。
3.3慢性型
3.3.1關節(jié)炎型
病豬的四肢關節(jié)腫脹,疼痛,行走不便,跛行,甚至臥地不起,食欲和飲欲正常,生產(chǎn)性能下降,體重增長緩慢,消瘦。
3.3.2心內膜炎型
精神沉郁,體溫輕微升高,貧血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呼吸急促,咳嗽,若遇到應激會突然倒地死亡。
3.3.3皮膚壞死
病豬的背部、腰部、四肢等部位的皮膚出現(xiàn)類似皮革樣的壞死,與新生組織分離,外觀如盔甲樣,通常可自行愈合,但會留下瘢痕。
4病理變化
4.1急性型
病豬呈全身性敗血性病變,肺臟腫大、充血;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切面有血樣液體流出;腎臟淤血腫大,表面有散在出血點,呈花斑狀,又稱為“大紅腎”;脾臟充血腫大,質地松軟,呈櫻桃紅色。
4.2亞急性疹塊型
特征性的病理變化主要是病豬的頸部、背部或胸腹部出現(xiàn)方形或不規(guī)則菱形的疹塊,顏色不一,有的呈紫色,有的呈紅色,觸摸較堅實,嚴重者會發(fā)生干性壞疽,部分皮膚出現(xiàn)壞死。
4.3慢性型
以慢性心內膜炎病變具有特征性意義,病死豬心瓣膜,主要是二尖瓣,有類似菜花樣的灰白色增生物,進而導致心肌肥大、心室擴張。另一個特征性病變是增生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腔有漿液性或纖維素性滲出。
5實驗室診斷
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借助實驗室手段。
5.1細菌分離鑒定
可采集發(fā)病豬或病死豬的病料進行組織涂片或細菌分離培養(yǎng),之后再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若觀察到呈鏈狀或絲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可初步確診。但菌體形態(tài)和李氏桿菌類似,容易混淆,確診還需借助其他方法。
5.2分子生物學檢測
可根據(jù)豬丹毒桿菌的獨特基因設計引物進行PCR擴增,若出現(xiàn)與預擴增片段大小相符的條帶,可確診。也可使用細菌通用的16sRNA引物進行PCR擴增,產(chǎn)物送去測序,將測序結果于GenBank中比對同源性,若同源性在99%以上,可確診。
5.3血清學檢測
常見的方法有凝集試驗、瓊脂擴散試驗、ELISA試驗等。凝集試驗靈敏度高,可檢測活體,操作簡單,應用較廣。瓊脂擴散試驗對操作人員要求較低,出結果快,成本低,但結果判斷具有主觀性,不適宜大批量樣品的檢測。市面上可用來檢測豬丹毒桿菌的ELISA試劑盒較多,成本低廉,可同時檢測大量樣品,應用較廣。
6防控措施
6.1加強飼養(yǎng)管理
養(yǎng)豬戶要加強豬群的飼養(yǎng)管理,定期對豬舍及周邊環(huán)境消毒,及時清理污物、更換墊料,為豬群提供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合理規(guī)劃豬群飼養(yǎng)密度,定期通風換氣,冬、春寒冷季節(jié)要做好保暖工作。科學配比飼糧,保證營養(yǎng)均衡,增強豬群疾病抵抗力[4]。
6.2免疫接種
疫苗接種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養(yǎng)殖戶可在每年春秋或冬夏季節(jié)進行免疫接種。常用的疫苗有滅活疫苗,弱毒活疫苗,豬丹毒、豬肺疫二聯(lián)滅活苗,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lián)滅活苗等,養(yǎng)殖戶可根據(jù)本地區(qū)流行情況和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
6.3發(fā)病處理
一旦發(fā)現(xiàn)豬丹毒疫情,要及時隔離發(fā)病豬,無害化處理病死豬,避免傳播給健康豬群。可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豬丹毒桿菌對青霉素高度敏感,可作為首選治療藥物,但近年耐藥性逐漸增加,需合理使用。此外,也可以使用血清或中藥進行治療。
7結束語
豬丹毒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細菌病,豬丹毒桿菌至少有26個確認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間的交叉保護性低,主要通過抗生素治療,但養(yǎng)殖戶生物安全意識薄弱,發(fā)現(xiàn)病情就盲目用藥,導致多種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給臨床治療增加了難度。養(yǎng)殖戶在生豬飼養(yǎng)過程中要做好防控措施,避免豬群發(fā)病,保障養(yǎng)豬業(yè)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文龍.豬丹毒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鑒別診斷和防控措施[J].現(xiàn)代畜牧科技,2021(3):141-142.
[2]劉麗馥.豬丹毒的臨床試驗及防治措施[J].新農(nóng)業(yè),2020(23):45.
[3]梅桂如.豬丹毒診斷要點及治療措施[J].中獸醫(yī)學雜志,2019(6):111.
[4]藺春恒,張鵬.豬丹毒防治技術研究[J].今日畜牧獸醫(yī),2020,3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