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要:豬高熱病又稱豬無名高熱癥,是由病毒、細菌、寄生蟲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致病性傳染病。進入夏秋季節后,由于外界溫度顯著升高,濕度較大,豬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熱應激反應,導致豬群抗病能力下降,從而給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提供條件。該病的典型臨床癥狀是皮膚發紅,體溫顯著升高。臨床癥狀較輕的,機體的生長發育可能受影響,嚴重的可能會死亡。該文主要論述豬高熱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豬高熱病;流行特點;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39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of Swine High Fever
HAN Y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Dadi Town,Shenzhou City,Shenzhou Hebei 053800,China)
Abstract:Swine fever,also known as unknown swine fever,is an acute,Febrile,highly pathogenic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a mixture of viruses,bacteria and parasites. After entering the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because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outside world increased obviously,the pigs had different degree of heat stress reaction,which le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pigs,thus providing conditions for the mixed infection of various pathogens. The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of this disease are redness of the skin and marked increase in body temperature. The clinical symptom is milder,the organism'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ay be affected,serious may di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wine high fever,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swine high fever,epidemic characteristics,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目前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同時各類傳染病也呈高發態勢,常表現為不同疾病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臨床癥狀復雜,且很多疾病的癥狀相似,給疾病的診斷和防控帶來很大難題。豬高熱病主要是由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瘟病毒、偽狂犬病毒、圓環病毒、流感病毒、支原體、鏈球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等病原混合感染所致。病原種類多樣,常為多種病原混合感染,治療方案缺乏針對性,不能夠做出有效地防范。為有效控制該病,應該從預防角度入手,制定綜合防控措施,加強流行病學調查,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1發病特點
夏季豬高熱病的傳播速度極快,在一個養殖場中往往表現為豬群分階段發病,通常大豬或者母豬先發病,發病2~5 d后波及全群,10 d左右擴散到整個養殖場。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但夏秋季節流行率最高,不同年齡、品種的豬均會受到病原的感染,發病豬體重通常在10~80 kg,一般為保育豬、生長育肥豬,很多養殖場的母豬和哺乳仔豬也存在嚴重的疾病感染,主要表現為體溫顯著升高、高熱不退、短時間內死亡,大部分養殖場的發病率為50%,死亡率為20%~80%,有時高達100%。患病豬年齡越小,感染病原后癥狀越嚴重,死亡率越高。新建養殖場的母豬死亡率高達70%以上,流產率10%~40%[1]。養殖場管理不善,免疫接種不規范,生物安全措施執行不到位,會加重該病流行。養殖戶引種行為不科學,圈舍通風不良,養殖密度較大,飼料存在發霉變質情況等,也是造成該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2臨床癥狀
大多數患病豬以高熱癥狀為主,體溫升高到41 ℃,最高可至43 ℃,呈稽留熱,精神狀態逐漸變差,長時間臥地不起,嗜睡,食欲不振或者食欲廢絕,部分患病豬喜歡飲水。患病豬皮膚發紅,耳后、耳緣發紺明顯,腹部和四肢末梢皮膚存在紫紅色出血斑塊。個別患病豬呈典型的呼吸道癥狀,呼吸困難,氣喘明顯,呼吸不規律[2]。大部分患病豬的眼角分泌物顯著增多并存在淚斑,結膜、眼瞼出現炎癥和水腫。患病豬流出清澈的鼻液,隨后出現咳嗽、打噴嚏的現象,排出的糞便干硬呈球狀。少數患病豬腹瀉嘔吐,排出的尿液較少,顏色呈赤黃色或者茶黃色。患病豬生長發育不良,皮膚蒼白,出現嚴重的貧血癥狀。部分患病豬不斷地甩頭,全身肌肉震顫,倒地不起,四肢劃水,最終衰竭死亡。該病發病率極高,死亡過程較快,通常在發病后4~10 d,最長20 d左右死亡。部分耐過豬逐漸恢復健康。
3病理特征
由于病原種類多樣,不同病原混合感染后,表現出來的病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異。大多數患病豬病變位置集中在肺臟組織,肺臟存在不同程度的點狀出血、塊狀出血,肺臟表面存在很多的壞死灶,呼吸道黏膜嚴重充血、出血,內部夾雜很多帶有血液的渾濁內容物,呼吸系統周邊的淋巴結組織嚴重腫大,充血,特別是縱隔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最為明顯,將淋巴結切開后切面外翻,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潤現象[3]。部分患病豬的回腸、盲腸有潰瘍病灶。因神經癥狀死亡的病死豬還會出現非化膿性腦炎病變,腦膜充血出血,脾臟顯著腫大,顏色變黑,邊緣存在梗死病灶,質地變脆。病死豬膀胱、腎臟、喉頭、心冠脂肪、心內外膜、心耳存在點狀出血。病死豬心臟腫大,變形明顯,質地柔軟,心房內膜充血出血,心包顯著增厚,心包腔中含有大量的渾濁液體,并混雜有少量纖維素滲出物。
4發病原因
豬群在受到病毒、霉菌毒素以及不良養殖條件等多方面刺激后,會引發嚴重的免疫抑制,造成群體免疫接種失敗,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趁機侵入機體引發混合感染,繼發感染,造成急性發熱癥狀。很多養殖場對豬群保健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許多中小規模養殖戶為了節約養殖成本,減少藥物保健驅蟲和疫苗免疫接種程序,使用的飼料質量普遍較差,豬營養嚴重不良,造成豬群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顯著下降。許多養殖場的養殖密度較高,通風能力較差,豬群很容易引發應激性反應,再加上夏秋季氣溫較高,飼料中很多維生素出現不同程度的氧化,飼料營養下降,也會造成豬群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顯著下降。
5防控措施
5.1疾病控制措施
養殖場暴發高熱病后,重點工作是控制混合感染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細菌、支原體、弓形體、病毒感染,減少養殖環境中的應激因素,加強營養補充,增強豬群抵抗力,確保豬群恢復健康,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養殖戶應該結合疾病診斷情況,對沒有感染疾病的豬群緊急接種疫苗,依次接種高致病性藍耳病滅活疫苗、巴氏桿菌疫苗、豬瘟疫苗,其中豬瘟疫苗劑量應該加大1~2倍。對可能存在未知病毒或者原有病毒變異毒株感染的,考慮在發病第1天迅速采集患病豬的淋巴、脾臟、腎臟等病料組織,送到專業的機構檢測,并制作自家疫苗免疫接種,每種疫苗的免疫間隔時間為3 d,保證一頭豬一個針頭。養殖場的其他未發病豬群的飼料和飲用水進行嚴格的控制,飲用水中可以添加多種可溶性的維生素,飼料中應該按照標本兼治的原則,添加免疫增強類藥物增加豬群的抗病能力,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5.2預防措施
防控豬高熱病,應該嚴格落實生物安全措施,養殖場執行封閉化養殖,禁止外來人員和外來車輛隨意進出生產區域,重點加強對裝豬臺、人員進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進出入口等容易造成疫病引入關鍵地點的針對性管理,做好養殖場糞污的處理,加強圈舍殺蟲滅鼠工作,養殖場內不允許養殖其他禽類、貓科類和犬科類動物,防止其他動物傳入病原。高度重視養殖場的衛生清潔和消毒工作。消毒時應該選擇對病毒殺滅效果較好,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例如醛類消毒劑,每天對圈舍內外部環境進行嚴格的衛生消毒。注重做好各類疫苗的集中免疫接種工作,加強藥物預防,增加圈舍通風換氣,降低養殖密度。定期采集豬群的新鮮血液,進行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血清檢測,掌握養殖場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現狀,飼料中可以增加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堅持自繁自育、全進全出的養殖管理模式。
6結束語
豬高熱病是夏秋季節流行率較高的一類綜合性傳染病,發病兇險,防控難度較大。養殖場出現該病會造成大面積的發病和死亡,嚴重時還會導致整個批次的豬淘汰,因此養殖戶要提高對該病的重視程度,貫徹預防為主、防治并舉、防重于治的原則,在制定科學預防接種計劃的同時做好養殖場的衛生消毒工作,嚴格執行衛生防疫標準。此外還應該注重增強豬群的免疫能力,調整好機體平衡,降低高熱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曉坤.豬無名高熱綜合征的發病特點、臨床表現及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18,37(11):89.
[2]莫方榮.豬無名高熱的預防治療措施[J].中獸醫學雜志,2018(8):37.
[3]武東怡,麥金輝,付貞,等.夏季“豬無名高熱綜合征”的科學防控[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8,34(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