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霞 韓輝武 周 詩 陳能鳳 申 璐
1.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護理學教研室,湖南長沙 410008;2.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血管內科,湖南長沙 410008
肥胖是許多疾病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1-2]。目前,國際上通常使用體重指數和腰臀比進行肥胖的判定,即體重指數在24~<28 kg/m2為超重,≥28.0 kg/m2為肥胖;成年男性腰臀比≥0.9 及女性≥0.85 為肥胖[3-4]。有研究發現,肥胖不僅會增加體重,還將導致機體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血糖異常、血脂異常等[5]。近期有研究將肥胖分為代謝正常型肥胖和代謝異常型肥胖,且代謝異常型肥胖較代謝正常型肥胖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全因死亡風險更高[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來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7]。飲食-運動自我效能是用來評價個體在飲食和運動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8]。本研究主要探討代謝異常型肥胖的影響因素,為醫療工作者對代謝異常型肥胖人群采取有效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采取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9 年3 月至12 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門診及體檢人群563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有代謝異常性肥胖將其分為代謝異常型肥胖組(59 例)和非代謝異常型肥胖組(504 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②有正常讀寫能力;③意識清楚;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臟器(心、肝、腎)疾病;②患有其他血液系統及自身免疫疾病;③伴有感染性疾病及腫瘤;④6 個月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腦卒中、急性腦血管意外。
1.2.1 一般情況調查 收集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居住地,測量身高、體重、腰圍和臀圍,計算體重指數及腰臀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腰圍測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 肋下緣連線的中點,將軟尺緊貼軟組織,但不能壓迫,測量值精確到0.1 cm,臀圍測量位置在恥骨聯合和臀大肌最凸處,繞臀部1 周進行測量,讀數精確到0.1 cm[3]。
1.2.2 飲食-運動自我效能評價 在國外《健康相關的飲食和運動行為自我效能量表》[9]的基礎上進行翻譯漢化,最終形成《中文版健康相關的飲食和運動自我效能量表》[10]。該量表的飲食自我效能和運動自我效能滿分均為16 分,量表總滿分32 分。分數越高飲食-運動相關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1,內容效度指數為0.857,符合心理測量學的基本要求。
1.2.3 代謝異常型肥胖 在肥胖的基礎上合并至少一項代謝異常(異常因素包括血壓升高、血糖異常、血脂異常或存在胰島素抵抗)[11-12]。本研究中,將體重指數≥28.0 kg/m2定義為肥胖,代謝異常指標有:血壓≥130/85 mmHg(1 mmHg=0.133 kPa),或已經過相應治療,或已診斷高血壓;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已經過相應治療,或此前已診斷2 型糖尿病;三酰甘油>1.7 mmol/L,或已經過相應治療,和/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男性<1.03 mmol/L,女性<1.29 mmol/L),或已經過相應治療則確定為血脂異常[13-15]。
采用SPSS 25.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代謝異常型肥胖組男性占比、年齡≥45 歲占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退休或無業占比、居住地為城市占比、腰臀比異常占比高于非代謝異常型肥胖組,運動自我效能評分低于非代謝異常型肥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體重指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以代謝異常型肥胖為因變量(發生=1,未發生=0),體重指數和腰臀比為判定肥胖的指標,故不作為自變量納入影響因素分析,以性別(男性=1,女性=0)、年齡(≥45 歲=1,<45 歲=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高中及以上=0)、工作情況(退休或無業=1,在職=0)、居住地(城市=1,農村=0)及運動自我效能評分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s 回歸分析中,結果顯示男性(OR >1,P <0.05)是代謝異常型肥胖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運動自我效能評分(OR <1,P <0.05)是其保護性因素。見表2。
表2 代謝異常型肥胖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 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代謝異常型肥胖組運動自我效能評分均低于非代謝異常型肥胖組,分析原因可能是我國居民不太注重從飲食和運動方面來預防相關疾病,這與以往大部分研究相一致[16-17]。自我效能評分較高的患者能夠對自身疾病的情況保持客觀的認識,以科學、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病情并配合執行治療和管理方案[18-19]。因此,醫療工作者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由此提升居民自我效能來改善其生活方式,從而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代謝異常型肥胖組男性占比、年齡≥45 歲占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退休或無業占比、居住地為城市占比均高于非代謝異常型肥胖組,肥胖或超重不僅會增加個體今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且對個體的心理影響也較為顯著[20-21]。有研究發現代謝異常的人群較普通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22-24]。有研究顯示可以通過提高中學生自我效能以改善其肥胖相關行為,從而促進健康[25]。因此,應將男性及運動自我效能評分較低的人群作為重點人群,加強對其運動干預和飲食指導等生活方式干預,以此來減少其發生肥胖、代謝綜合征及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風險。
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本研究未見飲食自我效能評分存在差異,可能其評估條目缺乏特異性和敏感性。在將來可進行多中心、大樣本,并從更多維度來分析代謝健康、肥胖及自我效能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提示男性是代謝異常型肥胖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運動自我效能評分是其保護因素。因此,醫療健康提供者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特別注意加強男性及運動自我效能評分較低人群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