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春榮
山東省臨沂市人民醫院北城新區醫院康復中心,山東臨沂 276000
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或其前后出現周期性的下腹疼痛,或伴有其他不適癥狀,影響正常生活與工作,嚴重的痛經亦是導致不孕癥的原因[1-2]。據報道,目前全世界超過50%的女性伴有不同程度的痛經[3-5]。痛經又稱為“經行腹痛”,屬于婦科常見病。西醫治療痛經以口服止痛藥為主,病情常反復發作[6-7]。針灸治療痛經具有療效確切、止痛作用快、安全便捷、無副作用等優勢,臨床應用日益普遍[8-16]。本研究運用系統數據挖掘分析的功能,對近10 年針灸治療痛經的臨床文獻選用的腧穴進行取穴頻次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穴對分析、聚類分析等相關研究,挖掘并總結針灸治療痛經的選穴規律,為優化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
采用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以“痛經”“經行腹痛”和“針刺、針灸、灸、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火針、電針”為檢索詞,檢索時間為2007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為明確診斷為痛經的患者;②干預措施以針灸為主,處方明確且技術操作符合《針灸學》[17]規定,可配合其他療法;③具有明確的療效評定標準。排除標準:①綜述類文章;②個人經驗或病案報道;③動物實驗研究文獻;④內容相似或重復發表的文章取1 篇;⑤英文文獻;⑥臨床研究病例少于30 例。
參照《經絡腧穴學》[18]中的腧穴名稱對納入的針灸處方中選用腧穴進行規范。按照雙人雙錄入的原則將數據錄入Excel 2007 表,并由雙人審核錄入數據的準確性。
采用人工方法對選用腧穴的經脈分布及單穴應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配合中醫醫案知識服務與共享系統(V1.2.8)集成的“分析與挖掘”功能,數據經標準化后,進行腧穴頻次統計、關聯分析、穴對分析、聚類分析。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總結其顯性規律及隱性規律,前者包括頻次分析、腧穴經脈分布、單穴應用情況,后者包括腧穴關聯分析、穴對分析、聚類分析,較全面地得出針灸治療痛經的選穴規律。
最終納入文獻301 篇,涉及腧穴共71 個,取穴總頻次為1210 次。
2.2.1 頻次統計 統計分析所有針灸處方中涉及腧穴的取穴頻次,將其按取穴頻次從高到低排列。有17 個腧穴的取穴頻次>10 次,排名前10 位的腧穴為關元、三陰交、中極、氣海、地機、次髎、足三里、神闕、子宮穴、血海。見表1。取穴頻率=取穴頻次/總處方數(301)×100%。
表1 針灸治療痛經處方中高頻腧穴(>10 次)
2.2.2 選用腧穴的經脈分布 統計并分析71 個腧穴的歸經情況,將經脈按照腧穴總頻次由高到低排序。71 個腧穴共涉及11 條經脈及4 個經外奇穴,其中以任脈腧穴總頻次最高。見表2。取穴總頻次比例=腧穴總頻次/總取穴頻次(1210)×100%。
表2 選用腧穴的經脈分布
2.2.3 針灸治療痛經的單穴應用情況 納入的301 首針灸處方中共55 首針灸處方采用單穴治療痛經,對涉及的單穴進行頻次及歸經統計分析,共涉及4 條經脈及1 個經外奇穴,其中以神闕頻次最多,涉及的4 條經脈以任脈腧穴選用總頻次最多。見表3。總處方比例=處方數/總處方數(301)×100%。
表3 針灸治療痛經的單穴應用情況
對納入的針灸處方進行組方規律分析,按照置信度從高到低排序,排名前5 位的為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三陰交-氣海-關元、地機-三陰交。見表4。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現時后者出現的概率,支持度表示兩者同時出現的概率。
表4 針灸治療痛經處方腧穴關聯分析(置信度>0.40,支持度>0.15)
按照同現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其中同現頻次>40 的穴對排名前5 位的是三陰交-關元、氣海-關元、中極-關元、中極-三陰交、地機-三陰交。見表5。
表5 針灸治療痛經處方穴對分析(同現頻次>40)
對應用頻次最多的10 個腧穴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關元-三陰交-血海”;另一類又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神闕”“子宮穴-地機-次髎”“中極-氣海-足三里”。見圖1。
圖1 取穴頻次前10 位腧穴的聚類樹狀圖
本研究表明針灸治療痛經的腧穴歸經以任脈與足太陰脾經為主。任脈為“陰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陰氣,其起于胞宮,與病位直接相連,是治療婦科病證常用經脈。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選用足太陰脾經補后天以養先天,益氣養血以充養沖任。腧穴應用方面以關元、三陰交、中極、氣海、地機、次髎、足三里、神闕、子宮穴為主,單穴應用以神闕、關元、十七椎為主,神闕取穴頻次最高。子宮穴為經外奇穴,是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神闕通過奇經八脈與全身臟腑經脈相連,氣海是補氣調氣升陽之要穴,中極能補腎調經、清熱利濕,三者均為任脈腧穴,次髎位于腰骶部,皆與病位相鄰,亦是局部取穴的應用。地機為足太陰脾經之郄穴,郄穴善治痛癥,地機又為陰經之郄穴,善治血癥,故痛經常選用該穴。對取穴頻次、腧穴的經脈分布及單穴應用情況的分析均提示任脈在針灸治療痛經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聯分析置信度與支持度的結果表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與“關元-三陰交”是臨床針灸治療痛經的常用組合,兩個組合均包括關元、三陰交,常用腧穴組合中以任脈、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為主。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針刺該穴可調節三經經氣與肝脾腎的功能,補益肝腎、健脾益氣,使先后天精氣充盈,沖任自調;關元屬任脈穴,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于此,人體一身之元氣根于此,可補腎益氣,調理沖任,其又與胞宮相鄰,正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體現;脾胃為后天之本,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選取本經足三里可補益脾氣,益氣活血,補后天以養先天,三者相互配合,調理沖任,疏經止痛,亦體現了腧穴遠近配合的配穴原則。聚類分析結果對指導臨床不同證型痛經治療有指導意義,氣血虧虛型痛經可選用“關元-三陰交-血海”“中極-氣海-足三里”,寒凝血瘀型可選“子宮穴-地機-次髎”,“神闕”以灸法應用較多。
本研究提示針灸治療痛經選穴規律大致如下:①“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任脈與胞宮直接相連,重視任脈在治療痛經中的作用,同時遠近結合配伍腧穴。②結合疾病特點選用特定穴,痛經以疼痛為主癥,亦與血癥相關,故脾經之郄穴地機常用。③與臟腑辨證理論相結合,痛經的發生與肝脾腎,特別是脾腎的關系尤為密切。故在治療時常用足三里及交會穴三陰交。④應用經驗效穴,主要以經外奇穴為主,如十七椎、子宮穴。⑤重要腧穴重點應用。這點主要體現在神闕的應用上。神闕是單穴治療痛經應用頻次最多的腧穴,由于古代有神闕禁針的記載,現代雖有突破,但關于神闕的應用仍以灸法為主,特別是隔藥灸臍法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神闕穴在治療痛經中的選用[19-26]。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痛經的經脈以任脈、足太陰脾經為主,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為臨床針灸治療痛經最常用的腧穴組合,神闕是單穴治療痛經的常用腧穴,臨床常配合灸法應用,單穴治療痛經具有優勢,不僅能及時減輕患者疼痛,起效快、操作簡便并能減少患者對針刺的恐懼。臨床腧穴配伍應近取與遠取相結合,并隨癥進行配伍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