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志
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進入了深刻變革期,各種現實問題接踵而來,以課程創新性構建為突破口的新課程改革是化解當前困局的關鍵路徑。“實踐課堂”是傳統理論學習課堂的重要補充形態,二者相輔相成,互促共生。在減負提質的大背景下,聚焦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優化課堂教學生態,是實現學生減負增效的著力點。“實踐課堂”以其綜合化、實踐化、生態化的獨特優勢成為減負增效的獨特生長點。
一、構建生態化“實踐課堂”的意義與價值
現實中,學校過度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考試導向十分明顯,學生的綜合性、活動態、體驗式的“實踐課堂”明顯缺失。“實踐課堂”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其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是課堂知識學習的有力補充。
“實踐課堂”豐富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綜合施策、多措并舉促使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平穩落地,已然成為教師的共識。然而,核心素養的培養僅僅依靠傳統課堂教學是難以實現的,創新課堂樣態,變革學習方式勢在必行。綜合“實踐課堂”的開展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現實路徑。近期,學生減負的話題再次成為社會的焦點,“實踐課堂”為學生減輕學業負擔提供了重要抓手。
“實踐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拓展了一條現實路徑。為貫徹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國家課程,不是其他學科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綜合且具有獨特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的獨立課程,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獨立建構、自成體系,在合適的時機和環境下,與其他課程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創新合力,服務于教學實際,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設計調查問卷,摸清區域“實踐課堂”現狀
(一)設計問卷,摸清現狀
從教師角度、學生角度設計《西青區初中學校語文“實踐課堂”建設》調查問卷,從教與學兩個視角探查問題,分析困惑,提出方案。
1.教師角度,從答卷數據來看:一方面,只有不足25%的教師系統、有規律地開展實踐課,近七成教師把實踐活動零星地穿插在閱讀教學中;另一方面,69.23%的教師認為語文實踐課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多數教師認為語文實踐課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26.15%的教師認為學生參與熱情高漲,69.23%的教師認為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可見,教師認可語文“實踐課堂”對學生能力提升的作用,但不能持續開展。
2.學生角度,數據顯示:一方面,50%的學生不經常上語文實踐課,9.21%的學生對語文實踐課毫無概念,接近44%的學生表示教師只是偶爾開展或完全沒開展過實踐課;另一方面,89.47%的學生希望上語文實踐課。可見,語文“實踐課堂”的開展尚未在普遍范圍內形成系統化、常態化。
(二)現狀掃描,鎖定癥結
通過對問卷深入分析,梳理出西青區“實踐課堂”的現實問題。“實踐課堂”的內涵及核心教學價值定位模糊不清。“實踐課堂”學生主體地位明顯不足,自主探究活動薄弱。“實踐課堂”教師智慧引領被弱化,教師專業化輔助缺位。“實踐課堂”實踐性特征未被聚焦,能力及思維培養目標落空。“實踐課堂”的構建路徑單一固化,課程化的進程滯后。“實踐課堂”維護保障系統建設尚不完善,基本保障薄弱。“實踐課堂”建設校際、區域不均衡,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實踐課堂”智慧學習平臺建設滯后,前沿技術融入不足。“實踐課堂”建設不能凸顯地域特征,有效資源整合不足。“實踐課堂”的生態化評價(診斷)系統建設滯后,評價導向功能缺位。這些因素制約了語文“實踐課堂”的快速有效構建,基于“實踐課堂”的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提升無從談起。
三、綜合施策,提出“實踐課堂”建設的關鍵策略
(一)情境化,注重真實的過程性體驗
設置合宜的實踐情境是優化“實踐課堂”教學的策略之一。“實踐課堂”活動的設置情境化,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的興趣,讓學生快速而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設置多種情境,即問題情境、任務情境、角色情境等。在不同的情境中,學生可以獲取最為真實、豐厚、直接的原生態體驗。這種體驗受到外界的干預和影響很少,最能體現學生珍貴的“初體驗”,價值極高。在扎實體驗基礎上的能力提升和思維發展才是有根之木,能夠可持續發展。
(二)融通化,打破時空界限,密切學生與自然、社會以及真實生活的聯系
傳統常態課堂的學習,關注教材、教師、學生的三維對話,關注知識的習得和學科素養的提升,卻忽略了與自然、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聯通。“實踐課堂”中,我們應該努力打破課堂與自然、社會、生活、學生的隔膜,讓豐富的信息自由流動,積極融通。單純知識傳授的時代已經遠去,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必將豐富“實踐課堂”的學習內容,改善“實踐課堂”的學習生態。融通化學習是一種全景式、立體化的學習。
(三)活動化,突出實踐特性,加強合作精神的培養
“實踐課堂”活動化是優化“實踐課堂”的關鍵策略。設計有趣、有味、有溫度、有深度的實踐活動是“實踐課堂”教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動態地全過程體驗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的整個鏈條。確立學生的角色意識,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從而突出“實踐課堂”中實踐的根本屬性。活動中,學生實踐品質和合作精神的培養需要高度關注。
(四)項目化,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項目化是“實踐課堂”的獨特之處。項目化是整體、綜合、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知識點繁雜分散,很容易碎片化,為了能夠在一個完整的框架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可以創造性地設計并實施項目。在一個項目中,所有教學要素被有機地統整起來,學生聽、說、讀、寫、思、用等各種能力被集體喚醒,這就是項目化帶來的益處。
(五)課程化,關注其序列化、資源化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課程化就是要求學校整體關注校本教材的研究、教學方式的變革、評價方式的變革,并逐步規范化、科學化,最終形成特色課程。在課程化的進程中,核心要素是教師,核心動力是教師的自主建構。同時,學校乃至于區域的整體設計和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六)校本化,實現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國家確定“實踐課堂”的發展方向,區域確定“實踐課堂”的學習內容,學校具體設計并實施“實踐課堂”教學。國家課程的校本化研究是“實踐課堂”構建的最終路徑。校本化為每個學校的“實踐課堂”打上了專屬的“底色”,一校一品,各具特色。
(七)信息化,關注智能化、移動化學習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深刻變革。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實踐課堂”的教學中,將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看到豐富而廣闊的世界。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路徑更加多元和便捷。
(八)生態化,關注核心知識、關鍵技能和情志發展的深度融合
生態化的實質是關注人的發展。“實踐課堂”的目標是培養知識扎實、能力綜合、心智健康的人。我們的“實踐課堂”關注學生、教師、教材、生活各種學習要素之間的和諧互動。我們關注學生核心知識、關鍵技能以及情志發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和諧共生,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情境化、融通化、活動化、項目化、課程化、校本化、信息化是“實踐課堂”逐步優化的路徑。生態化不僅僅是路徑,更是“實踐課堂”發展的終極目標。
綜上,“實踐課堂”的構建是傳統常態課堂的有力補充。“實踐課堂”讓課堂真正變成了訓練能力、提升核心素養的學堂,變成了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窗口,變成了師生心靈充盈、精神成長的樂園。但是,農村學校“實踐課堂”的開展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逐步解決,比如經費不足、師資深度培訓以及評價體系相對滯后等。關注生態化評價體系建設理應成為今后“實踐課堂”構建的重要突破口。注重因人而異,關注個體的全面發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對不同學生進行評價,要注重全過程、全景式、生態化的評價。
(責任編輯?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