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
學習品質的培養對于大班幼兒來說至關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小銜接、小學學習,乃至終身學習都有著重要影響。《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學習品質的重要作用,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
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不僅是幼兒園的重要工作,而且需要家庭的積極配合。嬰幼兒時期,兒童對母親的依賴更多,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主導作用,大多數家庭中的父親和“四老”承擔更多的是對兒童的生活照料。在“二胎”政策下,父母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轉變,很多父親替代母親成為了最為核心的家庭教育者,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程度與方式對大班幼兒學習品質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旨在深入調查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現狀,并進行分析、提出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大班是幼小銜接的重要階段,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需要加強對大班幼兒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泉來源于學習品質的刺激,對于幼兒來說,學習品質是其社會性、心理認知性、同伴交際性等相互影響的核心。
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NEGP)認為:學習品質能反映兒童自己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的傾向、態度、習慣、風格等,具體內容包括:好奇心與興趣、主動性、堅持與注意、創造與發明、反思與解釋。學習品質是指以什么樣的精神和態度從事學習,是決定學習行為傾向性和獨特性的心理素質,是思想品質、非智力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
學習品質對于學習者而言是一種至關重要的非智力影響因素,積極的學習品質對促進幼兒積極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當下,而且會對小學階段乃至其一生的學習都形成顯著的影響。所以,在大班階段要更加重視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為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筆者所帶的班級在進入大班后,教師便將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作為家園共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經歷了第一個學期后,筆者發現本班幼兒在學習習慣、自主性、堅持性、表達與反思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每個幼兒之間進步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曾經一些學習品質比較突出的幼兒進步并不大,一些在某些學習品質上比較薄弱的幼兒反而進步很大。在經過與家長、幼兒多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后,最終發現家庭主要教育者角色的變化,尤其是父親的參與對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程度對培養大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影響進行深入論述。
二、家庭教育現狀
當前的社會教育環境下,尤其是迎來“二胎”政策后,家長更多的是期待幼兒園以及社會教育機構發揮教育效果,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父母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與家長的溝通中,如:晨間/離園接待、家園溝通APP、家長會、預約談話、開放活動、家長學校等,過去更多的是由母親作為主要參與者,而現在有一半的母親都在孕育二胎,重心會放在養育第二個孩子上,對于第一個孩子的教育責任就轉移到了父親甚至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上了。有些幼兒一直住在爺爺奶奶家,只有周末和父母在一起,而父親的教育模式經常是陪孩子玩玩具或者帶孩子去上課,他們則在一旁刷手機,對孩子活動時的內心世界與經驗獲得缺乏關注、交流和支持,其關注更多的是最終成果。這種忽視會對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索和堅持產生消極影響。與此同時,一些父親比較注重對孩子的習慣培養、品質鍛煉,在脫離了母親“小心翼翼”的束縛后,幼兒的獨立性、堅持性以及勇敢、果斷的品質有了很大進步。
三、分析與結論
經過相關信息搜集和整理后,筆者發現,父親參與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參與度低。
母親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往往是主要的家庭教育者,父親由于工作等原因參與較少。
2.積極性不夠,熱情不高,效果也不是很好。
父親參與度比較高,但是過于呆板、機械,缺少與幼兒的互動,積極性不夠,熱情不高,對幼兒的啟發、引導以及耐心不足,教育效果并不好。
3.育兒知識、經驗不足,單純追求技能學習和結果,教育水平較低。
很多父親對于育兒理念知識儲備不足,對幼兒了解不夠,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如,孩子不想學或者學不好時,草率地以體罰的方式處理;或者放任自流,不重視問題背后的癥結,忽略學習品質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無視幼兒經驗、能力、情感、習慣的獲得,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和學習結果的獲得。這些都是目光短淺且對幼兒成長非常有害的做法。
4.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老人不能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經常因為教育問題爭吵,導致幼兒不知道應該聽誰的,或者只聽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養成拖拉、容易放棄、難以抉擇等不好的習慣。
相反,學習品質培養方面進步比較大的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定的共同點:家庭成員對家庭教育的參與度都很高,父親非常積極、主動;父親能夠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注重情感交流,進行正向教養、避免體罰;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他們非常注重積極地引導孩子,促進孩子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樂于思考,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從而有利于促進其形成積極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習品質的提升。
四、建議
1.父親對于自身的家庭教育作用,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到雙重重視。
對于父親而言,積極參與到家庭教育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觀念問題,父親要認識到自己在觀念上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在行為上做到積極參與。其次,父親要提升自身作為父親的角色認識,認識到父親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到自己積極的參與教養以及積極的教養行為對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促進作用,從而形成較強的責任意識。
2.父親應當致力于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1)創造自由、平等、關愛的家庭環境
家庭作為幼兒成長的最主要環境,應當讓幼兒在家庭環境中感受到自由、平等以及關愛,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幼兒會感到身心放松,從而產生較為積極的情緒體驗,這也會促使幼兒進行很好的探索及發展。
(2)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可能存在一定的分歧,這種分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當出現這樣的狀況時,父母要從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出發,經過良好的溝通,做到思想及行為上的統一,尤其是父親,要積極地與母親進行溝通,體現自己在幼兒教養中的作用,正確履行自己作為父親的教養職責。
(3)注重親子互動
父親要與幼兒多交流,發現幼兒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糾正,要對孩子表現出耐心,避免呵斥及打罵,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加強育兒知識理念的學習。
(1)豐富幼兒教育的相關知識
父親需要反思自己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儲備量能否滿足教養孩子的需要,認識到自身知識上存在的不足,且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2)關注自身言行對幼兒的榜樣作用
在工作中積極努力、認真負責的父親是幼兒最好的榜樣;在生活中喜歡閱讀、堅持健康愛好的父親也是幼兒最好的榜樣。如,筆者班級中正正小朋友的父親為了培養正正良好的閱讀習慣,回到家后從來不看電視、手機,而且堅持讀書,以影響正正,讀書后他們會彼此講述自己所讀書籍的內容和想法。
(3)通過交流、鼓勵、合作、支持、引導,幫助幼兒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積極正面的教育模式
要盡量不對幼兒說“不”,避免讓幼兒產生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幼兒自信心,壓制其積極性及創造性;要尊重、欣賞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鼓勵幼兒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讓其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能力、想象力,并養成認真專注、敢于嘗試、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