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容
內容摘要:“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兒時的兩種生活場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又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情景,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兩種教育模式。分析兩種教育情景的利弊,對語文教育有著一定的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百草園 三味書屋 教育情景 語文教育
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謂是百讀不厭的經典作品,在這篇散文中,魯迅先生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從教育的角度看,他筆下本真的童年生活背后也折射出對教育方式的探索,每個人的一生大概都有“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種教育情景,百草園是天然的游樂場,它能激發一個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三味書屋則是正規的課堂,它能使人得到系統的文化的熏陶。仔細分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種教育情景,對語文教學和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天然游樂場:百草園
“百草園”是小魯迅的樂園,“百草園”中,沒有教師,沒有課本,沒有作業,也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是缺乏人為的教育意識的。但“百草園”這個自由自在的世界,它能帶給孩子極大的樂趣和收獲。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肥胖的黃蜂”,這些多彩的景象誘發了孩子在色彩方面的觀察力和鑒賞力;而“鳴蟬長吟”,“叫天子直竄云霄”,“油蛉低唱”,“蟋蟀彈琴”,則激發了孩子在節奏,韻律方面的感知力;用手按住斑蝥的脊梁,它便會發出啪的一聲,還會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這是孩子大膽探索,敢于實踐的發現。這些植物和動物極大的激發了孩子的直覺感受力,調動了孩子各項感官的參與,這些都將成為孩子們認識大自然,認識世界的第一經驗。
百草園中還有一件令每個孩子既害怕又好奇的事情,那就是長媽媽講述的美女蛇的神話故事。這種故事在我們看來是荒誕的、虛假的、迷信的,是不能在課堂上講的。但這種神話故事卻為孩子展現了一個奇幻的世界,對于學前兒童來說,神話故事的作用遠比正規知識更為重要。神話作為一種人類的“元敘事”,在形式上奇幻曼妙,在內容上豐富多彩。神話的這些特點與學前兒童的生命歷程相契合,神話的閱讀對于學前兒童的語言、想象、思維、情感、社會化及審美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1]長媽媽作為普通的勞動婦女,她沒有過人的智慧,在教育家看來,她口中的故事是不能施于教育的,但這些故事卻對魯迅的成長乃至讓他進入一個超越現實的藝術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百草園中還有一項非常有趣的活動,即雪地捕鳥,類似于今天的實踐性教學,這可以讓孩子們認識到鳥類的習性,捕鳥的過程少不了等待和抓準時機,因此又訓練到了孩子們的耐心、毅力、膽識、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敏捷的行為能力,整個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認知和技能。
兒童的天性就是玩,“百草園”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個游樂場,它以兒童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在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的驅使下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孩子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熱情。在整個“玩”的過程中,孩子的各項認知和技能都得到了提升,也培養了孩子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這是當今教育應該樹立的目標。
二.正規的課堂: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被稱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的教師是絕對權威的,當小魯迅向先生請教有關“怪哉”的問題時,先生很不高興且面帶怒色的回答“不知道!”這無疑于給好學的孩子潑了盆冷水,澆滅了學生的求知欲,也讓學生對主動問問題產生了恐懼心理。作為魯迅筆下“淵博的宿儒”,他為什么會對學生的提問回答不知道呢?對此,小魯迅認為“所謂不知者,乃是不愿意說。”從這可以看出教師的權威,對于一些不愿回答的問題便可以拒絕回答。這源于教育理念的僵化保守,作為教育的施與者,他認為有權對學生的學習范圍、內容和方式設置嚴格規定,超出界限就是違規或者大逆不道,故以拒不回答予以警告,這是以“拜權威”為特征的三味書屋教育特有的現象。[2]當然,每個人在知識面前都是渺小的,無論多么淵博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知。如果這位先生真的不知道這個問題,就應該坦誠面對孩子的提問,并借此機會讓孩子自行查閱交流,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文中先生不回答這個問題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都暴露了一個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態度上的冷漠,并且這種情況在正統教育中不只一例,作者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這里作者不僅僅是指教師,在孩子受正規教育的過程中,社會各界的人都有可能參與其中,當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該如何去做解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味書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也是比較單調乏味的。“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這些便是正規課堂的教育形式和內容,也是考核的主要內容。學校的教育目標和社會的發展往往是有關系的,讀書、識字和寫作,這些都是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從這一方面來看,三味書屋并未失職。但學生們卻對上課的內容并不感興趣,否則也不會只想跑到后園去玩,也不至于在老師讀書入神時在指甲上做戲、畫畫兒。孩子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都折射出了三味書屋課堂的枯燥。
相比百草園,三味書屋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有固定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課堂規矩,這是符合學校教育的。但三味書屋過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單一的知識技能灌輸,缺乏對學生想象力、創造性、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靈和情感的變化,一切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這些不足之處在教育過程中是應該避免的。
三.語文教育:應融合兩種教育情景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教育除了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更應該致力于啟迪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百草園”太過自由,而“三味書屋”則太過束縛,楊林柯說:“教育要讓每一個生命在合適的土壤、空氣、陽光中自由生長,而不是被集約化地灌裝、雕刻、同化。”[3]116因此,語文教育應該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種教育情景融合起來,教師必須關注到不同情景給學生的成長帶來的獨特體驗,將兩者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探求更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模式。
1.關注學生:教學趣味化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課堂的組織者,這是教育學一直提倡的一個原則。“三味書屋”中的教育是缺乏對學生的關注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基本都是由教師說了算,因此這樣的課堂未免顯得單調乏味。理想的教育方式應當是民主自由、容忍寬厚,作者用哲學的眼光來審視私塾先生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探索理想教育方式所應具有的師生關系和所應具有的內容。[4]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教師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面對相同的知識,教師不能始終以一種方式講給學生,要根據時代發展以及學生的特點,從中解構出新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百草園”中的一些東西適當帶入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自然情景,為教學增添一些趣味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直覺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等。
2.寓教于樂:課堂活動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如果為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璀璨所照,就能成為孩子妙趣橫生和心醉神迷的樂事。”語文向來被廣大學生認為是無聊的課程,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上課的方式太過僵化,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也從頭聽到尾,但學進去的知識卻沒多少。就像三味書屋中的先生上課一樣,只是讓學生讀著那些學生看不懂的文字,以至于學生上課常常開小差。對比之下,“雪地捕鳥”、“戲耍斑蝥”、“做戲畫畫”這種活動就顯得非常有趣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讓語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教師就要懂得寓教于樂,圍繞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一些趣味活動,比如角色扮演,課堂游戲等。讓學生們在學習中玩,玩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能更快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
3.回歸現實:教育生活化
生活不只是學習,但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學習和生活是緊密相關的,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單獨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它們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百草園”缺少教育的氛圍,而“三味書屋”則缺少一點生活氣味。但將二者融合,便是比較好的教育方式了。“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師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為基礎,巧妙設置符合教學內容的教育情景,引導學生回顧生活,喚醒原有的經驗,激發新的情感體驗。同時,教會學生關注生活,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意識到生活才是大課堂,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服務于現實生活,或根據生活中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化的學習的樂趣,這是語文教育應致力于的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非常經典的散文,它不僅僅是作者對兒時生活的回憶,文中折射出來的教育思想也是值得關注的。教育者要多方面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取快樂、開發心靈、自由成長,更要為孩子們提供有利于他們發展的教育情景。
參考文獻
[1]龍曉添.神話閱讀對學前兒童教育的價值與意義[J].教育觀察,2019(222)
[2]王兵.教育的兩個世界:百草園與三味書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2)
[3]楊林柯.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王飛.理想教育方式的詩意探索—解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J].現代文學,2009(12)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