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麒玉
內容摘要:尤金·奧尼爾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的世界級大師,《榆樹下的欲望》映射出豐富多彩的希臘神話元素,流露出作者復雜的內心矛盾。奧尼爾將劇作的豐富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滲透著濃厚的圣經文化氣息,劇作中的凱伯特、伊本體現了圣經中上帝、亞當的原型。
關鍵詞:《美狄亞》 《榆樹下的欲望》 希臘神話因素
尤金·奧尼爾是著名的美國“戲劇之父”,他為現代美國戲劇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總是體現出深刻的哲理內涵還有厚重的悲劇思想。他注重創新對藝術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斷進行理論實踐,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學創作模式。他的著名代表作《榆樹下的欲望》向讀者們展示了當時美國現實生活中精神與物質的矛盾,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這部戲劇在借鑒吸收西方批判現實主義的同時,充分展現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
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描述了美國新英格蘭農場主的故事,劇中的代表人物有凱伯特、愛碧、伊本等人。凱伯特是一個一心只想創立自己的完整事業,充滿極度欲望的農場主。他的第一位妻子的兒子對他十分厭惡,與他的關系并不和睦。不久之后,凱伯特迎娶了第二位妻子,與此同時,農場主的孩子決定獨自去加利福尼亞發家致富,因為他意識到隨著這位女性的到來,他繼承財產的希望也就此破滅。另一方面,凱伯特第二位妻子的孩子也在不斷爭取農場的所有權。他的第三位妻子比他小三十多歲,而她也抱著同樣的目的,便是繼承凱伯特的農場。然而,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時間推移,愛碧萌發了一種愛意,那是對伊本的朦朧渴望的愛,最終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隨著新生命的降臨,伊本心里變得矛盾,一方面他欣喜孩子的到來,但同時又產生了懷疑對于自己身邊的女人。他似乎明白了自己只是愛碧為了繼承農場的棋子。在知道伊本的顧慮后,她選擇了愛情,并以殺死嬰兒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然而,愛碧將生命掠殺,法律的制裁隨之即來。然而愛情的曙光在結尾照了進來,他們共同承擔法律責任。在戲劇中,欲望是一切沖突的導火索。凱伯特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他將農場和孩子都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完全被金錢所誘惑。他的孩子也是如此,在看到自己無法繼承父親的農場后,便決定自己謀取財富。愛碧嫁到農場之后,一直都在想方設將凱伯特的農場據為己有,當她意識到,伊本成為她占領農場的障礙之后,便走上了亂倫的道路,她勾引伊本并產下了一名嬰兒。而伊本也為自己的母親報仇,并得到了自己所愛的人??此坪唵蔚募彝ド罹€,卻有無數的細節交叉,沖突愈演愈烈,人性的本質也被一層一層揭露。
奧尼爾在劇中通過一個家庭的縮影,向讀者展示了當時美國社會在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人們開始追求自由,突破束縛的愿望。在其中不僅有心靈的扭曲變形,父子相殘。同時情欲、物欲也需要得到釋放。他在作品中向讀者展示了金錢的誘惑、人性的弱點,但最終,伊本和愛碧共同面對法律制裁。這是奧尼爾對人性的升華的理想化期望,人類的精神美在悲劇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并再次反映了他的創作思想。
一.希臘神話元素分析
《榆樹下的欲望》充分描寫了主人公的情欲與貪欲,兩條線索交織,將戲劇情節推向高潮,最終完成了人由本能欲望向真摯愛情的自我救贖。在這部戲劇中,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美狄亞的影子可以很明顯地被讀者看到,通過深入探討奧尼爾在《榆樹下的欲望》中對這些希臘神話元素的運用,從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悲劇觀、命運觀及宗教觀。
1.俄狄浦斯與戀母情結
希臘神話中最富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之一便是俄狄浦斯,從他出生之日起,就背負著“弒父娶母”的神諭,盡管他小心翼翼并且想沖破這個魔咒的阻礙,但命運卻不依。弗洛伊德根據俄狄浦斯的故事,演繹出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名詞——“俄狄浦斯情結”,其大概內涵是男孩想獨自占有母親而憎恨父親的心理。奧尼爾劇中的愛碧、伊本與凱伯特的關系就與弗洛依德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結十分相似。劇中所展現的伊本與凱伯特的關系,他們之間第一層關系便是父子關系,第二層是情敵關系。在伊本的母親去世以后,他便對父親產生了懷恨,一方面覬覦他的財產,另一方面對他懷恨在心。直到愛碧的出現,他找到了機會報復自己的父親,便與她產生了關系。而在這里,愛碧便是一位俄狄浦斯式的母親,他與伊本的關系也是雙重的。但他們的亂倫關系并不能被認可。因此奧尼爾將它寫成了悲劇。
而伊本在劇中流露出了對父親的厭惡感和極其明顯的戀母情節。比如在戲劇一開始,他的言語中都充滿了對父親怨恨的感情。他說:“你們對父親可真孝順!我但愿他早死?!彼麑幵缸约旱母赣H早點去世。還說到:“不是我的!我意思是說——我不是他的——我不像他——他也不像我!”他不想承認自己與父親的關系,讓他覺得骯臟。而對母親卻表達出了偏袒和懷念之情:“是的,是有一樣東西。他把我媽逼死的時候,你們為什么不站出來幫她說句話——她待你們這么好,你們就不想報答她一點?”他發誓要將所有的不滿都對父親發泄出來,讓母親的靈魂得到安息,他說:“她太累了。她習慣了過于勞累。這都是他造成的。(帶著一種復仇的激情)遲早,我會討回公道。我會對他說以前從未說過的話。我會讓母親在她的墳墓中安息!”另一方面,他對父親的報復心理也體現在女人的身上,由于道德的規范,他不可能擁有母親,便將欲望轉移到了父親另外女人的身上,而占有她,使得伊本有了復仇的快感,“俄狄浦斯情結”對父親的憎恨的反映與此十分類似。
2.美狄亞殺嬰
歐里庇得斯作為古希臘戲劇家,他的《美狄亞》是一部重要悲劇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這部作品與《榆樹下的欲望》都講述了兩位母親殺死自己的嬰兒。雖有略微不同,但大體方向一致。美狄亞為了幫助自己所愛之人伊阿宋獲取金羊毛,將自己的親兄弟殘忍殺害,并與家人和祖國從此分裂。她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愛人伊阿宋,并和他來到遙遠的科任托斯城。她將這個男人當作自己唯一的依靠,將整個人托付于他。然而,伊阿宋卻迷戀上了國王的女兒,并將美狄亞和他自己的孩子拋棄。此時,美狄亞已經由愛生恨,她內心充滿了痛苦與絕望。她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美狄亞將自己的兒子殘忍殺害作為復仇手段。同樣在本劇中,愛碧也陷入了愛情的束縛中,她愛上了本不應該相愛的人,本來她嫁給莊主只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貪欲,她想成為農場的女主人,然而命運崎嶇,她愛上了自己丈夫的孩子,并與他產生了感情。并且與他有了孩子,然而這一切又被伊本認為是她的陰謀,為了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愛碧親手將尚在襁褓的孩子殺死。她想讓伊本知道自己對他的感情是不夾雜著雜質的,是純粹的男女之情。愛碧與美狄亞出于不同的原因將自己的孩子殺害,而在這背后又隱藏著深層的社會根源問題。這種母親殺子的行為體現出了極強的悲劇思想和社會思考。
雖然二者的行為都是殺嬰,但其起因卻有所不同。美狄亞殺子可以概括為陷入愛情漩渦,遭到愛人背叛,殺死嬰兒報復男子;而愛碧殺子可以概括為踏入愛情漩渦,遭受愛人誤解,殺死嬰兒證明自己真心。這兩部作品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但他們始終是在相同的母體框架之下,有作為女性對愛情忠貞的穩定因素,也有殺死嬰兒原因和結局的可變因素。在這種令人戰栗的殺子之后,都是因愛情埋下了種子。而社會背景因素對她們身心造成的傷害也是一大原因。美狄亞殺子主要是在母系文化與父系文化的層面反映出來,而愛碧殺子則在倫理性問題上反映出來。這兩個女主人公都被賦予了女人和母親兩種角色,使得她們所扮演的角色充滿了厚重的悲劇色彩和現實的社會意義。她們的出現與以往逆來順受、不敢反抗的女性不同,顛覆了正常的女性身份,也使得人們對其印象深刻。
二.圣經原型
奧尼爾的母親艾拉是一位天主教徒,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他很早便開始了在天主教的學習生活,從小受到天主教文化的熏陶。這種文化思想在他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層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而閱讀古希臘作家的作品還有莎士比亞的作品成為他成長路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奧尼爾在《榆樹下的欲望》中處處顯示出了與《圣經》中相似的人物,這些原型使得他的創作更加富有靈性,同時劇中的神秘色彩也有所增加?!妒ソ洝分杏幸晃蝗f能的上帝,他創造了世間萬物水、草、人類、空氣、白日、夜晚等等,在他創造世界第八日時,出現了新的生物男人,他名為亞當。他生活在鳥語花香的園子里,溫順的動物同他戲耍,緩解了他的寂寞。即便如此,他仍感到不快活,他放眼四周,所有生物都有同伴,唯獨自己是孤單一人。于是耶和華從亞當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他們快活地在園中漫游,他們的家就叫伊甸園。但他們最終卻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樂園。《榆樹下的欲望》重的人物性格與《圣經》中有很多相似之處。上帝、亞當和夏娃正是劇本中凱伯特、伊本和愛碧的原型。
1.上帝——凱伯特
在《圣經》中上帝的形象是一位強大且冷酷的人物,在起初他開創了世間萬物,所有客觀事物都由他所創造。農場主凱伯特也是一位主要角色,他冷酷無情、有自己的主見、并且將金錢視為生命,刻薄且粗獷,他將自己的農場視為全部財產。雖然劇作中并沒有直接描寫他的人物性格,但是一開始就通過描寫他的三個兒子,讓讀者體會到了他的吝嗇自私。盡管自己將要老去,他仍然不會放棄一草一木。同時,他總是一副自命清高,就如自己是上帝一樣,因為他創造了農場,就如同創造了一切。而在那個村子中,也只有凱伯特做到了,他用石頭圍起了自己的家,也體現出了他的毅力和決心。這和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上帝也有類似的地方。因為他擁有一切,因此他對他的孩子妻子都十分苛刻,可是他在遇到挫折時也體現出了堅強。劇作中的牲畜是出現很頻繁的東西,當凱伯特遭受到了妻子的背叛時,沒有描寫出他的崩潰或是歇斯底里的嚎叫等等。他只是孤獨地與自己的馬兒共枕,他無人可以訴說心腸時,便轉頭走向了牲畜。馬兒成為了他的內心支撐,仿佛富有了靈性。好像上帝一樣,他有無限的權利,但在這背后他是孤獨的。在他得知自己的妻子與兒子發生關系后,將他們逐出了自己的家門,而他與其他兩個孩子的關系也并不是很好,劇中營造了一幅家庭十分不和諧的場面。而在《圣經》中,上帝原本過著十分舒適的日子,可是他得知亞當與夏娃偷食禁果,不得已將其逐出。無論是凱伯特還是上帝,他們在享有財富的背后,總是與家庭分崩離析。凱伯特注定要和上帝一樣過著孤單的生活。
2.亞當——伊本
在《圣經》中,上帝為了不使亞當孤單,從而創造了夏娃。純潔善良的亞當與夏娃生活著,他們擁有神圣的權利去管理伊甸園。然而夏娃不小心受到了蛇的誘惑,亞當也陷入了夏娃的誘惑當中。因此他們犯了罪,而《榆樹下的欲望》中伊本也是如此,他禁不住后母愛碧的誘惑,最終與父親關系破裂。但他們都是善良、敏感、純真的人。從劇作中可以發現,伊本對愛碧產生感情最終踏入不可收拾的地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伊本在決定全身心愛上愛碧之前,經歷了復雜的內心活動。他也曾說服自己拒絕這種違背倫理的事,克服自己的欲望,卻無濟于事。
欲望總是在摧殘著人的心靈。愛碧剛開始接觸伊本并不是真正愛上了他,只是為了自己獲得農場繼承權。但他們的感情卻在相處當中愈演愈烈,最終深陷其中。然而她無所畏懼,他們的感情最終沖破了物質的枷鎖,并且實現了升華。在最終面臨正義的制裁的時刻,他們手拉手,肩并肩走出了農場的大門。奧尼爾在這里將其進行了升華,猶如《圣經》中的救贖一樣。
奧尼爾在《榆樹下的欲望》中刻畫了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的畫面,包含了人物之間愛情、孤獨、貪欲的流露。劇作中最后伊本與愛碧共同承擔責任,使得作品得到升華。讓讀者和觀眾可以更深刻體驗當時歷史背景下,物欲橫流的時代下人們內心的苦悶與痛苦。希臘文化以及基督教的影響對奧尼爾乃至整個西方社會都是潛移默化的,作家在創作時便會將這種無意識帶到作品中?!队軜湎碌挠烽g接地表現了古希臘神話元素及《圣經》原型。通過對其作品中原型分析,使得我們對作品有了更加深刻和明確的理解,有助于理解當時背景下作品的思想含義。
參考文獻
[1]尤金·奧尼爾.榆樹下的欲望[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高娟.解讀奧尼爾《榆樹下的欲望》象征手法的運用[J].大家,2012年第7期。
[3]張秀清.論象征手法在《榆樹下的欲望》中的運用[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第3期。
[4]尤金·奧尼爾.奧尼爾劇作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5]聶珍釗.論希臘悲劇復仇的主題[J].外國文學究,2003年第3期。
[6]蔡俊.《美狄亞》的倫理主題[J].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
[7]唐仁芳、施常州.女人·愛情·殺子——《榆樹下的欲望》中愛碧的殺嬰行為剖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8]楊梅.希臘悲劇《美狄亞》復仇的心理探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9]李明.《榆樹下的欲望》與圣經的淵源關系[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