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瑛
內容摘要:想要有效提升學生鑒賞詩歌能力的水平,就要讓學生掌握詩歌意象的分析方法,總結出意象形成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高職語文科目的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要有效引導學生利用意象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境,進一步領會詩歌所蘊含的深層次思想情感。
關鍵詞:高職語文 古詩詞教學 意象分析法 蘇軾詩詞 “夢”意象
在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意象分析法是高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主要手段,可以幫助高職學生理解和掌握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古詩詞的理解和學習能力。文中簡要分析了著名詩人蘇軾所作詩詞中出現比較多的“夢”意象,為如何有效幫助高職學生掌握意象分析法提供了一些建議。
一.意象分析法的含義
意象就是指意境和畫面想象,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同時意象也是詩歌中基本的、關鍵的審美因素。意象分析法就是理解詩歌的意境,清楚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從而全面掌握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在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掌握意向分析法,理解詩歌中景物、意境以及情感之間的關系,才能更深層次的去理解詩歌,欣賞詩歌。
二.目前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不能真正體會到詩詞意象所表達的美感。通常高職院校的語文教材都會選用比較典型的優秀作品,有著比較高的審美價值。但是在實際的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簡單地進行學習,老師也沒有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這些美,沒有做好引導學生欣賞這些詩歌意境美的工作,導致學生不能充分感受到這些優秀詩詞所蘊含的藝術美。
2.學生缺少對詩詞意象的聯想及想象。一般古詩詞都是借助形象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經常會描寫相關的景物或者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但是大部分高職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十分缺乏想象力與聯想力,對詩歌只進行文字層面的理解,不能利用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去理解詩歌,導致學生古詩詞的學習效率很低[1]。
3.學生缺少一定的詩詞朗誦練習。學習古詩詞不僅要正確解讀詩詞的字面意思,要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朗讀和背誦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含義和情感。但是從高職學生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來看,學生十分缺少朗讀和背誦的練習,而高職語文教學也沒有硬性要求學生背誦詩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質量。
三.如何幫助高職學生掌握意象分析法的對策
以下以宋代詩人蘇軾詩歌中“夢”意象分析為例:
1.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意象分析法要進行意象分類。蘇軾一生中經歷了許多變故和破折,從他的詩歌中經常會出現對人生思考的句子,而蘇詞中多次出現了“夢”意象,可以說“夢”意象是蘇軾歷經艱難之后對其人生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蘇詞中的“夢”意象包含了蘇軾一生的思想感情,有著十分濃厚的意蘊。但是不同詩歌中“夢”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都是不盡相同的,高職語文授課老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要對“夢”意象進行合理分類以及解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蘇詞中不同“夢”所表達的藝術美感以及思想情感,從而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
A.用“夢”來抒發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為了悼念原配妻子而作的悼亡詩,蘇軾一生中擁有一妻一妾,與她們感情深厚,但是卻沒能終老。詩歌上片敘述了詩人對亡妻的深沉思念,下片用夢境表達了詩人綿綿不盡的哀傷與思念,蘇軾遭受婚姻的變故打擊,讓他感受到了世事變化無常,人生就像虛幻的夢境一般,只有借助詩詞來抒發內心的傷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妻子逝去十年以后,又夢見亡妻因思念而創作的句子,蘇軾與亡妻雖然永遠陰陽相隔,但是真摯的情感依然存在,表達了詩人對亡妻深沉的思念,而且這種情感并不會因為時間而消逝,讓人感受到蘇軾與亡妻的感情雖然平平淡淡,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而越來越深厚;“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詩人描寫了與亡妻在夢中相會,依然和妻子還是新婚時的濃情蜜意,愈發顯示了十年來生活變故對詩人心理造成的巨大創傷,依然不能釋懷妻子已經不在。詩歌中上片與下片、現實與夢境的對比,更加表達了詩人經歷生死離別后的無限哀傷,美好的夢境讓人無法忘懷。在這種類型的詩歌中,蘇軾將夢境中的美好描繪出來,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無人傾訴衷腸的悲苦,將詩人的癡情苦心充分表達了出來。
B.用“夢”來表達人生的經歷。蘇軾一生經歷坎坷,空有一生抱負卻遭遇幾次被貶,壯志難酬,不能得到朝廷的認可、重用。《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是蘇軾被貶謫居之后所作,表達了詩人的苦悶心情,整首詞的曲調比較低沉和哀惋,是作者對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詩人開篇就以夢來比喻世事,回首了過去的心酸往事,感嘆人生短促,表達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壯情感、對人生的懷疑和厭倦,借景抒發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下片描寫了詩人身處異鄉獨自一人飲酒賞月的孤寂以及傷時感事的愁緒,表達了詩人擔憂國事卻不被世人理解的愁苦凄涼,充滿著悲傷無奈的情感,詩人將一生經歷比作大夢一場,感嘆生活經歷,表達了自身的悲傷情感。詩歌以景寓情,情境交融,授課老師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才能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運用自身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去將抽象文字具體化,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C.借助“夢”來思念友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他鄉,創作了《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中描述了詩人在夢中與友人相見的歡喜之情,寫到“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表達了詩人思念友人卻不能與友人見面的傷感之情。詩中的情景也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才可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詩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從而掌握整篇詩歌的情感韻律。
D.借助“夢”來表達詩人的美好理想和愿望。由于蘇軾一生經歷許多困難苦楚,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會經常作一些詩歌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將美好愿望寄托在夢里。就像《歸朝歡·和蘇堅伯固》中“我夢扁舟浮震澤”,開篇就說詩人在夢中與好友一起乘州在太湖,欣賞一望無際的浪花,無拘無束,但是醒來之后卻只有孤身一人,夢中迷離的幻象、湖山的清晨都已經不在了,又重回現實,心中升起悲涼之感,表達了詩人不滿現實的遭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為國家分憂的哀傷。
2.高職語文古詩詞教學要重視影響意象形成的因素。在進行高職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時,授課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影響意象形成的因素,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還可以有效提升高職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水平,培養起學生的文化感悟力[2]。而詩人的意象會受到詩人生平經歷、文學思想、社會背景以及藝術傳統等因素的影響。
A.蘇軾的生平經歷。從蘇軾的生平經歷來看,蘇軾從中科舉,到任命為朝廷重臣,后被貶,經歷了仕途坎坷變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深受命運的折磨。從“烏臺詩案”入獄差點被殺,被貶到黃州任職,讓蘇軾對國家政事變得心灰意冷,心里郁悶哀傷,在謫居期間寫下了許多名作來表達他壯志未酬、仕途失意以及孤身一人的煩悶愁苦之情,之后又遇到幼兒夭折,更加讓蘇軾感到生活的艱苦和痛楚,之后又因政事被貶,親人的相繼離去,讓他明白了功名利祿皆為虛妄,從消極的情緒中走了出來,開始向往平淡的生活。
B.文學思想方面。根據歷史文獻,蘇軾一生都受到儒釋道思想的影響。政治上,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關心政事,他兩次諫言被貶、兩次被貶外任都在為當地的百姓做事、關注民生疾苦,蘇軾的《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詩歌就是他看見民生疾苦所做,表達了他濟世安民的思想情感。但是生活帶來的艱辛讓他去佛學中找尋安慰,把在佛學中所學到的和領悟到的用于自身修養,努力讓自己脫離生活苦難,最后破除了人生政治執著,淡化了自身的苦難意識,就像他所說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了蘇軾將功名利祿看做身外之物的思想情感。蘇軾一生在各地奔波,所做的詩歌大多都與景物有關,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不忘記回歸自然、修身養性,在描寫各地的景物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讓詩人自己可以在自然的景物中獲得平衡心態,充實精神情感,這十分符合道家的思想,他所寫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就是很好的反映。
C.藝術傳統方面。古代很多著名作家都會用“夢”作為詩歌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蘇軾借“夢”表達自己的人生經歷,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蘇軾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抒發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他之外,還有李商隱的“莊周曉夢迷蝴蝶”、杜甫的“故人入我夢”、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陸游的“鐵馬冰河入夢來”等都會用“夢”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但是不同詩人的不同詩篇都會賦予“夢”不同的意象,學生要學會自己分析“夢”所表達的意境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詩詞。
D.社會背景方面。大部分詩人的作品都會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包括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方面的發展。蘇軾的“夢”大多都是美好靜怡的,而整體詩歌的風格是現實主義的,他的“夢”完全不同于現實生活,而蘇軾生活在宋代,正處于三冗危機王安石變法時期,加上政治上內憂外患,百姓生活疾苦,所以才有“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不能報效國家的愁苦。
3.老師要重視學生古詩詞的朗誦練習。高職語文授課老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求學生朗讀和背誦相關的古詩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反復研讀,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所蘊含的意境和情感。
中國古代的詩歌篇章都有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詩詞中的意象則是詩人抒發情感的主要載體,只有理解和明白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才可以深入理解古詩詞。因此,在進行高職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全面掌握意向分析法、總結意象產生的原因,才可以幫助高職學生提高語文古詩詞的學習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和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1]柯澤培.談談意象分析法在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課內外,2020,(4):102.
[2]孫健.淺析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意象分析法——以蘇軾詞中的"夢"意象分析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5):63-64.
(作者單位: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