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方詩雯(實習生)

李洪文彎著腰,在山坡較緩處翻著土。這是葉家坡村一戶村民的自種地,李洪文時不時就會幫助村民做些農活。作為濟南南部山區西營街道葉家坡村的“第一書記”,他在這里度過了三個任期,一步一步改變了曾經葉家坡村集體無分文、零收入的狀況,實現了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增收超過5萬元的脫貧目標。
2016年,李洪文第一次來到葉家坡村時,迎接他的,不是夾道歡迎,而是質疑和冷淡。“他們覺得我干完一任就調走了,不會長留。有的人一見我,就‘哼的一聲。”李洪文摸了摸腦袋,憨厚地笑,“我是個共產黨員,一定要把組織交給我的任務做好,幫助這些鄉親脫貧。”這是五年前,李洪文為自己立下的目標,也是為這座山村許下的心愿。
黨建先行筑牢脫貧之基
葉家坡的村民窮,葉家坡的村集體更窮。
葉家坡村地處濟南市西營鎮最南端,與跑馬嶺接壤,所屬5個自然村分散坐落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幾道山梁上,村與村之間最遠的相隔近十公里。“村民吃水都要到三里地以外的山溝里挑水,收獲農作物全靠肩挑、人抬。全村212戶,貧困戶就有125戶。”李洪文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踏入葉家坡村帶給他的那種震撼與沉重。站在山頂望去,村里一座座破舊的土坯房,幾近坍塌,高大的核桃樹上,被村民放棄收獲的干癟的核桃依然掛在枝頭,村里街巷全是坑洼土路,崎嶇難行。
更讓這個老黨員感到吃驚的是,因為特殊原因,葉家坡20年沒開過一次黨員會,沒發展過一名新黨員。村里僅有的14名黨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已經50多歲了。
窮不可怕,怕的是沒志氣。葉家坡的脫貧戰,李洪文決定從重建葉家坡的黨組織,提升黨員模范帶頭作用開始。
李洪文第一時間召開了全村黨員干部脫貧攻堅會,會上,他向全村鄉親鄭重承諾:再苦再累,也要完成好葉家坡村扶貧任務。而對黨員干部,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進行幫、包聯戶,每個黨員干部負責幾戶村民,形成結對責任制。黨員不僅要時刻注意村民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更要把村民對于村“兩委”的意見建議收集起來,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這樣才能用行動讓村民們的心都聚在一起,擰成一股繩。李洪文的扶貧建設工作也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引水修路打開山村之門
李洪文的葉家坡村委辦公室里,“時時體察百姓疾苦”的宣傳語,提醒著到這里的每一位黨員干部,也向每一位村民,傳遞著他扎根葉家坡的決心。
脫貧從什么開始?要想富自然先修路,但是,沒有水喝,不僅路修不起來,村民做什么都沒力氣。“因為山高沒有水井,村民吃水要到三里路外的山溝里挑水吃,6月到11月的豐水期,水量富裕,還能基本滿足村民用水,但其它時間就很吃力了。山高路遠,年輕人都十分吃力,更何況老人、婦幼、殘弱。”找水!成為李洪文邁出的第一步。
李洪文帶領村干部和技術員翻山越嶺查看水源。在齊腰深的野草地規劃路線,險些跌入懸崖的經歷,成為飲水進村感動村民的情境之一。
當時仍然有村民不信李洪文真的能夠引水進村。“那么高的山,難道要用抽水機?”李洪文大手一揮,“你們不用管,肯定能夠讓你們用上水。”
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李洪文累計爭取各類資金2346.98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13582米,建設200立方米的蓄水池6座,終于將山溝里甘甜的水引進葉家坡,村民們祖祖輩輩挑水吃的歷史就此結束。
解決了水的問題,接下來當然是修路。
葉家坡的路全部都是土路,路上坑坑洼洼,其中不乏深坑,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尤其是地處陡峭的山脊,下山極為不易。村里更是有老人四十多年沒有下過山,是實實在在的“行路難”。
修路的困難不在路本身,而在于拓寬的路面占了誰家的屋腳,需要挖掉誰家的樹。李洪文發動黨員干部,支持修路黨員干部帶頭,清障推進。正所謂,火車跑得快,就靠車頭帶。有人帶頭做,剩下的人便不會有怨言。李洪文不但硬化街巷道路達8564米,還建起了1500米的生產路。路修好了,李洪文又聯系公交公司,讓公交開進了山,開到了村頭。如今,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坐上進城的公交車,而那些愛大山的人們,坐著公交也可以到葉家坡呼吸真正的山野空氣。這封閉的山村,就此活了起來。
高山產業開致富之路
引水、修路、通車,李洪文的最終目的自然只有一個:帶領葉家坡致富。
為了找對致富路,李洪文跑遍葉家坡村的大小山頭,查看分析當地山勢、土壤,并結合自己多年種植糧食、蔬菜和果樹的經驗,引導村民種植高山越夏蔬菜,發展高山小米、高光效蘋果,飼養小尾寒羊……
但葉家坡村的灌溉用水卻成了個問題,引水只能解決一部分,旱季時,水就又不夠用。沒辦法,李洪文又開始琢磨起了一件事——打井。有村民反映,之前打過井,但是根本沒水。“沒水?我不信。”李洪文斬釘截鐵地說。他從市里請來了地質專家勘測地下水脈,利用遙感衛星,觀察石灰巖層,找準位置,最終打了六口井,每口都深達400多米,清水噴涌。
村民張吉剛在李洪文的動員下,準備養殖小尾寒羊,因為沒有啟動資金,李洪文二話不說借給他一萬五千塊錢,但養羊卻不是個容易事。一開始,羊的品種選擇上出現了問題,不適應氣候,出現了拉肚子的情況。第一個示范戶面臨失敗,李洪文思前想后,去外地請專業人員進行指導,最后決定重新選擇品種,養殖最適宜葉家坡村自然條件的黑山羊和波爾山羊。現在,張吉剛光靠養羊,一年就能收入五六萬。李洪文在村內成立為農互助服務隊,吸納在林果、蔬菜、禽畜養殖等方面經驗豐富的村民組成服務隊,為村民授課,互幫、互學、互助,讓先富帶后富。在李洪文的努力下,葉家坡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從800元慢慢發展到了一萬多元。
如今,李洪文到葉家坡已經六年的時間。六年里,李洪文跑遍了葉家坡村1.1萬畝山坡的每一條山峪,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戶人家。李洪文騎的摩托車已換了20條外胎、15掛鏈條、15副鏈盤,摔壞更換了10副摩托車鏡子、6塊里程表,累計行程超過22萬公里,他隨身背的文件包也是換了又換,沒變的是必須帶在身邊的十幾種藥……因此,他還得了一個親切的稱呼:摩托車上的“第一書記”。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舉行,李洪文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這或許是對這名共產黨員最好的褒獎。在葉家坡近六年的時間,李洪文瘦了很多,黑了很多,快到退休的年齡了,對于未來,李洪文沒有太多考慮,在葉家坡一天,他就是大家致富的領路人,他只有一個想法:“讓群眾心暖起來,錢包鼓起來,扶貧工作的時間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