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劉磊
這是楊守先和父親楊荊石、繼母李敏唯一的一張合影。
1937年11月,日軍逼近濟南,在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范任教的楊荊石,帶領全家人從濟南回到家鄉魯中山區青冶行村宣傳抗日,這是臨行前拍的照片,也是他們唯一的一張合影。
2013年,已經92歲的楊守先拿著這張自己和父親楊荊石、繼母李敏的合影,熱淚盈眶,“毀家紓難,以革命為己任。老一輩的革命理想,年輕人不能忘,也不該忘。”
上下求索為革命
楊守先的父親楊荊石,1902年出生于山東省沂源縣黃莊鎮青冶行村,祖父楊楷思想開明,對孩子要求嚴格。楊荊石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讀于山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上海新華藝術大學。
1927年初,在國內革命形勢風起云涌之時,楊荊石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軍,曾任少校團副。但后來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他思想傾向于革命,在官兵中勇于揭露蔣介石、汪精衛的反革命嘴臉,遭到了國民黨特務的盯梢,他連夜化裝逃離,先后在天津、塘沽一帶謀職。
無論身在何地,楊荊石心中的革命之火都不曾熄滅。“九一八”事變后,楊荊石加入了“左翼美術家聯盟”,以畫筆為武器繼續戰斗。
1934年,楊荊石應聘到濟南第一鄉村師范任教。該校是山東中共黨組織早期活動的堡壘之一。早在1929年,該校就建立了黨的組織。他的學生高啟云、張駿、李克、景曉村等都是共產黨員。在這些共產黨人的影響和幫助下,他學習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開始認識到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正是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事業,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國革命才能成功。
在楊守先的記憶里,濟南淪陷后,他們回到家鄉青冶行村。父親和繼母在家鄉辦起了民眾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正因此,他們家也很快就成為黨的地下活動點。為加強部隊文藝宣傳工作,按照黨的指示,楊荊石和王紹洛等在沂水夏蔚組建了藝術學校,取名為“山東魯迅藝術學校”,培養部隊文化宣傳骨干。在“魯藝”期間,楊荊石經山東一區黨委政府工作部部長霍士廉的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全家抗戰的“楊家將”
1939年冬,楊荊石奉山東分局書記朱瑞之命,到八路軍駐蒙辦事處(對內稱蒙陰縣委)與楊希文、耿光波兩位同志一起,協助蒙陰縣動委會開展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并參加了蒙陰縣民主政府的籌建。
1940年7月11日,蒙陰縣參議員在梭莊舉行第一次會議,公決罷免貪污、瀆職的鄭小隱縣長職務,選舉楊荊石當縣長。這是蒙陰縣成立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大眾日報》于7月28日以《民主光輝突破陰霾一角》為題報道了這一消息。
在任縣長期間,楊荊石關心文化教育事業,領導全縣共創辦抗小57處,學生1604名;夜校74處,學生3132名,有力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父親楊荊石的影響下,1938年8月,楊守先參加了革命,10月入黨。繼母、姐姐也都相繼參加了革命,就連剛出生不久的弟弟也被馱在馬背上,隨父母到處奔波。楊荊石還先后動員自己的侄兒、侄女等26人投入抗戰。連鄉鄰、親朋都受其影響紛紛參加革命,僅青冶行村就有90多人。該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抗日模范村”。
1943年6月,楊荊石路過新蒙縣龍廷區時,那時楊守先正好在龍廷區做區委書記,父子得以相見。夜短話長,楊荊石只是對兒子的工作談了自己的看法。臨別時,他看到龍廷區武器少,便將一支匣槍和40發子彈留了下來。令楊守先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分手竟成了他們父子的永訣。1943年11月,楊荊石在沂南縣依汶修械所誤受槍傷,在安樂莊山東縱隊野戰醫院殉職,時年41歲。
抗戰歲月,家國春秋。他們一家人,舍小家,為大家,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楊守先也不在了,但是他們“楊家將”的故事,還常常被人提起,他們一家為抗戰做出的貢獻會永遠被銘記!
(未署名圖片選自《100個家庭的抗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