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筆會期間,我一直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次活動豐富多彩,與會者還觀看了龍坪民俗表演。其中最引人入勝的一個節(jié)目是《攔車馬》。一群轎夫在悠揚的嗩吶聲中,把一頂紅轎顛顛晃晃地抬上舞臺。道士手舞桃木劍,在轎子前后左右劈砍,口中念念有詞,掐破白公雞冠子,雞血灑在轎子四角,又將白公雞扔過轎頂,轎子即被抬下舞臺。節(jié)目雖短,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攔車馬是龍坪一帶古老的婚俗,相傳起源于楚文王。眾所周知,楚文王有三大愛好,一是玩狗子,二是打獵,三是愛美人兒。媯本是息候夫人,蔡國君糾纏媯不休,息候求助于楚文王,楚文王見媯美貌驚人,就滅蔡吞息,掠媯為楚夫人,后人稱媯為桃花夫人,可見楚文王是一個十足的好色之君。傳說楚文王在巡征途中見到一頂馬拉花轎,硬要上前去看看新娘,就把馬拉花轎攔下來,一睹新娘的芳容,這便是攔車馬的來歷。
攔車馬的婚禮習俗,主要流行在荊山以南的沮水流域和長江以南的巴地。楚文王繼位后首先發(fā)動征伐巴的戰(zhàn)爭,巴人以虎為圖騰,認為是虎的后代,由于巴人英勇善戰(zhàn),楚國差一點被巴人滅掉,所以,直到現(xiàn)在,沮水流域一帶楚人把老虎叫老巴子,這是鐫刻在楚民族的心里陰影。在此后的數(shù)百年間,楚人懷恨巴國在心,報仇戰(zhàn)爭不斷,巴人最終被楚人趕進大山。楚人把居住在山里人,叫“山巴佬”,含有輕蔑的意思。楚、巴在長期的戰(zhàn)爭中,文化得到了交流,相互滲透,直到今天,巴地的風俗,尤其是服飾,與長江以北的沮水流域保持著高度相似,攔車馬便是其中之一。千百年來,攔車馬在荊山沮水流域,經(jīng)過勞動人民不斷加工、改造、豐富,逐漸演變成固定的婚俗形式。
新娘出嫁,路途遙遠,由于坐轎,一路顛簸,造成新娘嘔吐不止。當時人們無法解釋暈轎的現(xiàn)象,巫師就站出來。把新娘暈轎解釋為新娘逝去的老輩子亡靈,舍不得新娘出嫁,纏繞相送,或跟著打熱鬧造成的。如同民間常說的發(fā)燒頭疼,是死去的老輩子的亡靈在親熱,或是在重大節(jié)日忽略了給老輩子上墳燒紙,亡靈摸頭暗示提醒等造成的。這些亡靈一旦隨新娘進入新郎的家里,就會帶來災難,所以必須在場子外,巫師以驅(qū)邪的方式進行攔截,給新郎新娘以吉祥。
暈轎嘔吐,相當于坐車暈車,過河暈橋。暈橋,當?shù)厝艘暈樗砉椿辏灰蛩锶鲂┯矌牛f些禱告之辭,就可買通水鬼,避免落水喪命。攔車馬與向水里撒硬幣避災,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攔車馬以隆重的儀式上演,把婚嫁裝飾得神秘詭譎。
古人的有些說法和做法,現(xiàn)在看來十分可笑,但在古代,人們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往往借助巫、道玄妙之說。巫的功能有兩種,一是治病,二是驅(qū)邪。保康屬于楚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巫風盛行,所以,攔車馬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一直漫延于今。秦漢以降,巫逐漸失去地位,道教擠相加入,又融入了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最終形成了集巫、道、儒為一體的多元文化。攔車馬的演變,有著清晰的歷史痕跡,我們從道具中可以發(fā)現(xiàn),“桃木劍”這是楚人的痕跡,楚人把桃木視為驅(qū)邪之物,《史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驅(qū)鬼辟邪,乃是國家大事。在秤桿上包著黑布,當?shù)厝私凶龊诿姘禹仁菣?quán)的象征,以示斷案公正,鐵面無私,斬惡務盡。這說明攔車馬在宋代以后進行了完善加強。
婚禮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楚人以繁文縟節(jié),不厭其煩而著名,程序就十分細致,男女雙方定親后,首先是新娘新郎到雙方老輩子墳前燒紙稟告,然后男方到女方家改口,接下來新娘扯臉、畫眉、梳妝、穿嫁衣,道士敬五方神圣、撒佛水、鎮(zhèn)四方,發(fā)親、上轎、起轎、運轎,一路三眼銃壓陣,高潮部分就是攔車馬。
當新娘來到新郎家門口,道士就手持桃木劍攔住轎子,新郎迎新娘下轎,雙雙向逝去的先輩叩頭稟告。道士用四言八句簡單贊頌新娘,重點要求女方孝敬公婆,恪守婦道,新娘來到新郎家,請新娘逝去的老輩子放心,男方不會怠慢新娘。道士本來和顏悅色,此時立馬轉(zhuǎn)為聲色俱厲,拿起照妖鏡,舉起桃木令牌,重砸桌案,掐破白公雞雞冠血,灑在轎子四周,隨即從轎頂扔過去,口念:“白雞黑狗,鬼魂繞路走”,“雄雞一唱,大鬼小鬼避讓,不聽勸的,休怪桃木令牌,砸你身上!男家車馬來相迎,女家車馬請回程。”這時,男方把轎子收拾停當,置于一旁。接著新娘下轎,過火盆、拜堂、搶果盤、入洞房、喝交杯茶。一樁婚禮儀式就此結(jié)束。
攔車馬從表面看帶有迷信色彩,究其內(nèi)容實質(zhì),乃是在維護婦女地位,為婦女疾呼不平,鞭笞邪惡,穩(wěn)定和諧家庭,無疑是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
龍坪鎮(zhèn)黨委書記張東林興致勃勃地告訴大家,攔車馬這個古舊的民俗節(jié)目在新時代賦予了嶄新的文化內(nèi)涵,深受游客喜歡,成為龍坪鎮(zhèn)一張文化名片。張書記還說,龍坪鎮(zhèn)地處高山,是一座民間文化的寶庫,許多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在鄉(xiāng)村振興中,亟待挖掘,推陳出新,不久會端出來更多更美的文化美餐。
宋進潮,作家,現(xiàn)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