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在銀行業的發展不斷提升,銀行已經成為目前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案例最多的“場景”。本文通過對人工智能在銀行業運用狀況的研究,探討人工智能在銀行業運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金融業;銀行業;創新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是一種具有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革新性技術。它的英文原名是ArtificalIntelligence,簡記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簡單來說就是在各種環境中模擬人的機器。
(二)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銀行等金融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智能投顧
智能投顧(ROBO-Advisor),是指在投資組合管理等模型基礎上運用智能算法、機器學習,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再平衡和投資建議。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招商銀行2016年底推出的“摩羯智投”,把投資者風險等級劃分為十級,按照投資周期分為低于1年、1年~3年和3年及以上,風險等級越高、投資周期越長,預期投資收益率越高,之后根據客戶收益要求構建投資組合,由客戶自主進行決策、“一鍵購買”并享受后續專業服務。
2.AI+人臉識別
生物識別是指利用人體固有的某些生物特征,采用生物統計學算法和計算機運算能力,鑒別出個人身份。在銀行業,目前生物識別主要用于進程開戶。以農行為例,2017年10月28日,農業銀行開始在柜面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站在農行ATM機前,客戶看一眼攝像頭,再輸入手機號、取款金額和密碼等信息,ATM機可以自動吐鈔。
3.智能客服和智能柜臺服務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迭代,機器在模擬人類的功能方面日益成熟。民生銀行的“智能廳堂機器人”的大堂機器人可以接待指導客戶,還可辦理數十種不同類別的常見大堂業務,其中包括開卡、修改信息、卡激活、掛失、卡密碼(重置、修改、解鎖)等。交通銀行于2015年率先推出我國首臺智能機器人“嬌嬌”,經過迭代發展后,當前不僅可以進行人機互動語音交流,還能準確回答客戶的各種提問,準確識別熟悉的客戶。
4.智能風控
在智能風控方面,商業銀行的探索主要有:(1)建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銀行風險防控解決方案,人工智能技術基于現有大數據系統,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化銀行風險監控預警體系。(2)針對高風險交易特點及行為特征,建立相應評估模型。(3)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數據信息的收集與識別,賬務用戶的日常行為習慣,并錄入到數據庫中,經過人工智能的實時處理,形成客戶的自我征信體系,防范潛在風險。
5.無人智能銀行
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VR技術使得無人銀行成為可能,中國建設銀行于2018年4月9日在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無人銀行”,沒有柜員、保安和大堂經理,設置了智能機器人在網點引導客戶操作,客戶通過智慧柜員機和遠程視頻柜員機,就可以快速辦理貸款和理財咨詢等業務。
二、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應用中面臨的問題
(一)人工智能的監管機制變革滯后
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正在對銀行的信貸、風險控制和資產定價、營銷和客服等重要環節和業務產生重大影響。當人工智能應用涉及的多項設備和技術出現故障并造成金融市場出現異常波動,對投資者造成損失,該如何厘清責任、如何處罰沒有法規可循。
(二)人工智能應用存在潛在技術安全風險
銀行在人工智能技術尚未成熟的探索期,不可避免會遇到一系列技術安全問題。比如,應用日益廣泛的人臉識別,如何識別長相極其相似的客戶例如雙胞胎,人臉識別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檢驗。另外,建立在人工智能基礎上的智能投顧也面臨著機器深度學習不夠的風險,當市場遭遇黑天鵝時,機器深度學習可能跟不上金融市場變化的節奏,得出的配置方案和投資建議與市場特征不匹配,會給投資者帶來投資損失。
(三)人工智能應用標準有待統一完善
我國對于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和機具,缺乏針對銀行應用的統一標準。此外,我國對人工智能在銀行領域應用并未制定信息披露統一標準,使得用戶的知情權和人工智能系統的信息機密性難以得到保障。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針對銀行業應用人工智能的金融監管機制
監管是防控金融創新風險的重要保障。為了降低銀行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建議:首先是制定針對銀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系統性法律法規,制定規范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保障好用戶的隱私與信息安全;二是完善人工智能的檢測技術和標準,建立銀行業應用人工智能的責任劃分、追究機制;三是監管部門要強化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學習,成立基于大數據分析應用的金融風險實時監控處置平臺,逐步實現監管智能化,前瞻性研究金融科技帶來的潛在風險,不要等到出了問題才被動反應。
(二)加強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應用場景
可以借鑒美國創新計劃,加強計算機視聽覺、智能決策控制、基礎算法、重點設備等共性軟硬件的研發,集中突破核心瓶頸,推動人工智能感知識別、人工智能分析等技術在銀行領域的深入應用。
(三)完善風險安全防范機制,提高人工智能應用風險防控水平
完善風險安全防范機制,首先是確保人工智能技術自主可控,在銀行應用人工智能的的系統設計上,盡可能全面展開白盒測試與大量特殊值的黑盒測試,只有做到安全并有完備的應急預案,才允許上線運行;二是為了降低人工智能應用過程中由于機器深度學習不夠帶來的潛在風險,應仔細查驗深度學習框架和軟件可能存在的漏洞,及時解決漏洞,提高人工智能安全性。
參考文獻:
[1]趙希同.新興技術創新應用重塑金融服務? 助力金融業數字化戰略轉型[J].中國金融電腦,2020(08):17-20.
[2]苗宇松.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創新應用[J].現代商業,2020(12):19-20.
作者簡介:
王麗飛(1994—),女,漢族,河南洛陽人,金融專碩碩士,現就讀于蘭州財經大學,主要研究銀行風險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