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平
摘 要: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道德踐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倫理作用在于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生態倫理思想踐行倡導全民參與,優化生態道德的培育環境,完善其相關制度和法律措施等路徑共同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以實現人作為踐行主體向“生態人”的過渡,進而融合與生態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倫理思想 實踐路徑
習近平生態倫理思想要求人們將基本道德觀念延伸到自然生態范圍,人類對生態環境以道德之心視之,才會常懷感恩,才會出于善而更加愛護自然。本質上,人類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懷就是應當的。因此,生態美德的培育、踐行、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樣,既需要人們在意識形態上淡化強勢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重新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更需要人們將這種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作出改變和努力去廣泛地、積極地參與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
一、充分發揮習近平生態倫理思想踐行的主體力量
(一)榜樣力量率先引領生態美德踐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理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綠色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人們應當按照習近平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關于“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的要求,發動群眾、教育群眾,將環保意識植根在每個人心中,把更加自覺珍愛自然、更加積極保護生態作為公民的基本美德。
習近平強調,當今社會,全體社會成員都需要堅守和踐行核心價值,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員領導干部、公眾人物、青少年、先進模范等重點人群更應當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生態美德體現了綠色發展觀的價值訴求,同樣需要重點群體作出表率帶動全社會樹立環保觀念,踐行生態美德。因此,生態美德踐行的榜樣力量自然包含了黨員干部、公眾人物、先進模范,青少年等重點群體。其一,黨員干部首先有責任、有義務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以身作則,奉獻在先的高尚人格引領人民群眾、帶動廣大群眾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其二,公眾人物也不可忽視。公眾人物常常是眾多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往往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成為社會熱點的核心群體。普通人對他們的言行舉止又充滿好奇,經常引起爭相效仿的社會熱潮。因此,公眾人物更應當不斷完善自我,傳播社會正能量。其三,還可以發掘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先進模范人物。這類優秀群體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執著于信仰終其一生。他們有風骨,有力量,對中國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和塑造著新時代的社會風尚。他們的先進事跡、價值理想值得在全社會廣泛宣傳,使之成為培育和踐行生態美德的生動教材。其四,“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梁啟超先生曾言“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希望與未來,應當從小培育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為建設美麗家園獻策建言。
(二)全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
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表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成果為全人類共享,因而每個人有責任有義務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正如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建設者,生產、生活過程中都應該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人有責、共建共享的過程。
作為普通人,一樣可以發揮巨大的能量。以習近平生態思想為指導,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作為公民個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自覺行動。繼承并發揚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將環保行為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堅持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用電、不浪費糧食、不隨地吐痰、不隨意踐踏草坪攀花折枝,不亂扔果皮紙屑、垃圾分類等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以科學的消費觀指導人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理性消費、適度消費,不奢靡浪費、不攀比求異。盡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新能源動力交通方式,倡導低碳出行、綠色生活。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更應當將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融合起來,推動社會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二、逐步改善新時代實踐客體環境
(一)優化生態美德的培育環境
當今社會生態道德的培育和踐行確實遭遇了發展困境,家庭、學校、社會應當形成合力共同引導人們正確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2018年數據分析,公民生態美德培育和踐行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公民對生態道德的重視程度不夠、踐行意志力薄弱,如此下去惡性循環,生態環境難以改善。知道了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癥下藥。首先,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發揮各自優勢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觀。“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3-11.這是家庭、學校、社會貫徹落實生態美德教育的指導思想。其次,重視家庭美德,孩子的成長成才與父母的道德素養緊密相關,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會帶給孩子健康的影響。
生態問題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惡果。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社會中,大中小企業都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綠色生產的責任,個人應踐行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節約資源、環境友好”成為我國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另外,習近平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要求,可以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